贵州肖像·历史人物:《聊斋志异》评论家但明伦

贵州肖像·历史人物:《聊斋志异》评论家但明伦
但明伦,清道光朝名宦,文学家、著名《聊斋志异》评论家,终官两淮盐运使。字天叙,号惇五, 一号云湖。生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 贵州广顺州(今长顺县)人。家为书香门第,受家庭影响,幼即聪慧,习读经史子集。但明伦有子三:长钟良,道光十八年(1838年)进士,入翰 林院,散馆授检讨,后回乡办理团练,死于贵州咸同间农民大起义中,朝 廷恤赠太常寺少卿;次庚良,拔贡;次培良,举人,官江西知府。孙二:永清,副榜生,补用知府;永春,知州。
但明伦于嘉庆十五年(1810年)乡试中举,二十四年(1819年) 会试成进士,选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不久改监察御史。上奏疏十余道,“不事弹劾,所议皆当世要务,关系国计民生者”。道光元年(1821 年),任湖南乡试主考官。三年(1823年)任会试同考官。六年(1826 年),以京察授湖南岳常澧兵备道,到任即“厘案牍,理冤抑”。八年 (1828年),充任浙江乡试主考官。十年(1830年),“丁艰服阕,改任 山西河东道,以劳绩擢升山东盐运使”。后以失察降级分发湖北,署荆州 襄阳盐法道,补郧阳府知府。二十年(1840年),擢任江苏常镇通海兵备 道。二十二年(1842年)二月,升任两淮盐运使。咸丰三年(1853年),致仕,寓居扬州。太平军攻打扬州,但明伦仍以七旬高龄,协助盐运使刘 良驹“会理防务”。时任漕运总督刘殿邦曾上疏朝廷欲请他出山“委以兵 事”,以年老多病力辞。
但明伦从政有年,其文史著述亦不少,主要著作有《治谋随笔》《升沈功记录》《读史管见》《资治通鉴观要》《耕织器具图说》《白云山迹 考》《广顺州志稿》《自批聊斋》(一作《聊斋志异新评》)等。他的 《自批聊斋》,后人称为“但批《聊斋》”。其点评独到,论点新颖,批 注文字达8万余,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优秀之作,而他被学术界认为是研究 蒲松龄《聊斋志异》最著名的评论家。其编撰的《广顺州志稿》,“略仿 《对山》《武功》《朝邑》旧例”,是清代贵州所修州县佳志,湖南胡林 翼“称其精核”。
咸丰五年(1855年),但明伦病逝于扬州,享年75岁。
道光十年(1830年),洞庭湖发特大水灾,但明伦时在湖南岳常 澧兵备道任上。闻讯后即乘坐小舟,到处巡视,抗灾救赈,帮助灾民, “所至灾黎赖以安者几万家”。后任山西河东道,其地产盐,运销本省 及河南、陕西。时有奸商想在正常销售下谋取私利,被但明伦发现后, 对其坚决处理。同时,主持修建盐池至王官峪120里山路,以便利盐车 运输,“商民称便”;又筹款10万修筑盐池附近姚暹堤坝,解决了霪 雨季节堤坝溃坏的难题。以劳绩擢升山东盐运使,以失察降级分发湖 北。二十年(1840年)夏,但明伦署任荆州襄阳盐法道,荆州“江汛 甚涨”,沿江百余里大堤只差数寸即被淹没,堤坝将要溃塌,百姓纷纷 奔逃。但明伦却冒险坐于堤上,对百姓们说道:“堤决则荆州城不保,
吾必以身殉之!”,又命属下鸣锣聚众抢修堤坝,百姓见此,也奋力加 固。“阅三日抢成”,洪水退后,“众届以钦服”。旋擢任江苏常镇通 海兵备道,“去之日,大雨如注,绅耆军民跪送于泥淖中,不以为苦。 解缆后,犹有舟送至襄阳者数百人。”
道光二十年(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广州失陷,英国侵略 军北上,大肆骚扰东南沿海各地和长江沿岸。对随时可能进犯的英国侵略 者,但明伦“于严寒霜雪中,躬历海蠕”,寻找到易于防守的地形鹅鼻嘴 险隘,该处为长江第一门户,他请示督抚,“置炮添兵”,积极防御。
二十二年(1842年),但明伦任两淮盐运使,衙署在扬州。上任即“捐廉 以为绅民倡,修城浚池,团练乡勇”,购买木材、铁链、铁锚、硝磺和船 只,积极备战;在沿江各地布防,严阵以待。六月,英军攻陷镇江,距扬 州40里,“人心惊恐,迁徙纷纷”。但明伦先是将国库银数百万两转到安 全地方,然后派员率领乡勇巡逻;又把城外义仓粮食搬进城里,捐出自己 钱财兑换成铜钱,与粮食一起分给贫穷百姓,百姓有了粮食,皆“登陴坚 守”。是时,朝廷又加但明伦按察使衔,“扬州至清江一带,责成防堵,
准单衔具折奏事”。七月,英军入侵扬州三岔河,但明伦率军民齐心杀 敌,大败英军,收复瓜州。九月,英军全面退回海上。前后50余天,但明 伦“坐镇从容,声色不动”,带领军民击退英军,扬州城“饱经忧患,而 卒安堵如故”,使扬州人民免遭战祸。扬州人民对但明伦率领军民,捍卫 扬州之壮举,十分敬佩,“感再造之德,献联额者纷纷”,并绘制八幅图 画,以纪其德政,“名之曰《淮南舆颂图》,渤石垂久远”;扬州士绅又 绘制《雪舟筹海》图册,“一时扬之同官寓公耆绅多士及都中士大夫争题 咏纪其事”。后但明伦复任两淮盐运使回到扬州,扬州百姓士绅“迎至黄 河北岸者以千万计”,“夹道欢呼,颂其再造之德”,扬州士绅又一次绘 制一幅《邗沟遮道袁浦迎旌图》,并就此创作诗词,刻碑立于湖边。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但明伦在《自序》中就提到自己青少年时 代就很喜欢读这本书。后来他在点评《跳神》篇的总评中这样写道:“此 书典奥如《尚书》《古文》,琬异如《冬官》《考工》,反复读之,美不 胜收,只是不忍释手。”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但明伦进入翰林院,就开始对《聊斋志异》进行点评,后就任湖南、浙江主考时,评点初步形 成,深获当时文坛名人好评,语之为“但批《聊斋》”。但批《聊斋》 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五月刻板完工,即在扬州开印。由于其见解独 到,文笔犀利,在深度和广度上远远超过以前的诸家所评。 一时风靡南 北,许多人家均有收藏。他的评论在北京、天津、上海及河南、河北、山西、山东、陕西等地声誉日隆, 一版再版。
《聊斋志异》共十六卷,从 《考城隍》始,至《花神》终,共429篇,但明伦点评的《聊斋志异》有 评语400篇,眉评1627条,在原文中间的旁评1416条,每篇篇末有总评的 144篇,全书共计评语3187条,少则二字,多者千言,全部近八万字。但明 伦在点评中,强调小说故事情节的重要性,认为只有故事情节跌宕起伏, 瞬息万变,线索分明,才能吸引读者。在《促织》篇中,但明伦说:“催科征役,儿号女哭,鸡犬不宁,至于茅舍无烟,向隅默对,声吞气断,不复以儿为念,谁实使之然哉?而俨然为之父母者,方且于宴歌之暇,乘醉 登堂,严限追比,小民至死将谁诉耶?甚而鬻妻卖子,以足其盈,而卓异 之荐,大吏陈书;缎马之荣,九重赐命。悠悠苍天,民则何辜,而忍使之 至此!况乃以嬉戏征物,甚于赋役之殃民乎!”
但明伦把《翩翩》篇评为 “寓言也”,“浮荡子能翩然自返则溃可濯,气质一新,叶可餐,云可 衣,随在皆自得,无处非仙境也。”《席方平》篇是以阴间的冥王比拟 人间的巡抚、总督乃至皇帝,对无辜的席方平,冥王施加酷刑,但明伦点 评这篇,“送之归而料其不归,速之讼而禁以勿讼,饵之以足愿之事,赚 以不备之生”,并尖锐指出:“酷而又贪,奸而又诈,较之城隍、郡司, 罪又甚焉!”点评《阿宝》篇:“闻戏言而断指,此为真痴。而忽而离 魂,忽而化鸟,自我得依芳泽,使彼深篆中心。只鸟飞来,息壤在彼,遂 令高自位置者,戏语成真,甘蓬茆而安藜藿;且以痴报痴,至以身殉。人 鬼相隔,且感此痴,痴亦何负于人哉?尝谓天下之为人臣、为人子、为人 弟、为人友者,果能以至诚之心处之,天下不复有难处之事矣。痴顾可少 乎!”但明伦的点评,提出许多精辟的见解,丰富了中国古代小说的美学 理论,故但明伦被公认为是首屈一指的《聊斋志异》评论家,可谓实至名 归。《蒲松龄志》认为:其评颇多中肯识见,对其特别欣赏的篇章,往往 尽兴发挥,富有整体的阐发性、赏析性。(资料整理自《贵州二百历史名人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