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肖像·历史人物:贺长龄:倡修贵州地方志 为“天下府志第一”《遵义府志》作序

  贺长龄,清嘉庆道光年间政治家、理学家,贵州巡抚、云贵总督。 字耦耕,号西岸、雪霁,晚自号耐庵。生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湖 南省善化(今长沙)人,祖籍浙江会稽。贺长龄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 中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迁赞善。后典试广西,任山西提学使,转左春坊日讲起居注官。道光元年(1821年)始,先后出任江西南昌知府、山东兖沂曹济道、江苏按察使、布政使,佐巡抚陶澍创行海运。六年(1826 年),调山东布政使,次年任山东巡抚。十五年(1835年),居母丧,服阕,补福建布政使。十六年(1836年)任贵州巡抚。十七年(1837年),会同云贵总督伊里布奏请,“将石阡府改为直隶厅,所属龙泉县拨归思南 府管辖”。二十五年(1845年),任云贵总督,兼署云南巡抚。期间,因平定永昌回族反清运动不力,降补河南布政使。二十七年(1847年),乞 病归,又被前事追究,革职。

  贺长龄平生笃宗理学,以导养身心为主。“工为文章”,有《耐庵集》《孝经集注》《劝学纂言》,辑录《望溪先生左传义法举要》《皇朝 经世文编》一百二十卷,讲求经世致用之学。贺长龄抚黔期间,特倡修地方志,其中有《遵义府志》四十八卷、《贵阳府志》八十八卷、《兴义府 志》七十四卷、《大定府志》六十卷、《安顺府志》五十四卷共五部列入 全国名志,《遵义府志》被梁启超推为“天下府志第一”。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贺长龄逝世,享年63岁。贺长龄抚黔九载,深得贵州百姓敬重。“黔人士服教沐德,因公诞日,制锦称祝,屡请不许,乃阴图公像祀之。及闻公讣,皆行哭失声,流徽遗爱,没世不泯。”

  贺长龄出任贵州巡抚,任期达9年,是振兴贵州文教、治黔的9年。 “君之惠政,在贵州者,虽累册不能罄。”在来贵州上任路上,贺长龄沿 途咨询,知“黔民所苦,无如词讼拖累”。上任后,首先从整顿各级官吏 入手,以听讼之勤惰为察吏之权衡,并以清理词讼、查办匪类约束差役 之法,逐条申明颁示,各属复虑匿案不报,饬将上批自理,新旧各案,分 已结未结,按旬开报,以便稽核,使功过分明,瑕瑜不掩,由是而官吏勤 其 职。到任后,有御史奏请查禁汉奸盘剥苗民。贺长龄经过调查后认为对 此事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他说:“臣细察汉苗情形,则更有数端, 一则 苗民实为汉民害, 一则苗民自为害, 一则土目、土司之为苗民害, 一则苗民之为土目、土司害。洞悉隐情,缕悉条分而要以厘剔之余,渐移习染庶 几革薄从忠焉。”当贺长龄看到百姓“贫黎蓝缕,衣不蔽体”后,首先禁 种、禁吸鸦片,劝民种棉、养蚕、织绸。于楚、豫各省购棉籽26100余市 斤,刊布《蚕桑编》《木棉谱》,并设局雇匠,教百姓纺织。种棉成功后,“绸则胜于遵义之橡茧,布则贱于客货,民大便之”。贺长龄要求各 州县添设义仓,劝谕官民捐输,增义谷33500余石,改出借为平粜,责成 士绅司之谷,贵则碾米,减价出粜,银成于官而数记于绅,谷平粜还,谷 交自绅而银发自官,互相稽察,以杜其弊。贺长龄又捐筹经费,在贵阳修 “尚节堂”152间,提供给守节寡妇居住,并为寡妇之子办“义塾”。还办 “及幼堂”,专收无依托的孤儿,教其识字,并派工匠教学他们手艺到17 岁,这可以算贵州第一所由政府办的职业学校。贺长龄还要求全省各地,凡州县旧设育婴堂、养济院、栖流所,其名存实亡者,必令修举。

  贺长龄认为贵州最大的问题是“黔地苦文教未兴,或连数厅县无一义 塾”。他认为“自三代以来,士失其教,惟书院之制,会生徒讲习为近于 古而崇教化”,培养人才,是各级地方官员最重要的职责。《清史稿 · 贺长龄传》载:“长龄治黔九载、振兴文教”,“贺长龄儒而不武”。道光十九年(1839年),撰《重修贵阳府学记》,上奏《建尚节堂并及幼堂疏》,撰《及幼堂记》。贺长龄认为,“士失其教,惟书院之制”,他要求各地“皆兴立书院义学,并上其事于朝,各予奖叙。其于省会书院,重 定条教,分上、内、外三舍,随才造就,诸生日所读书,填注簿册,公余 亲往试背,并摘问要义以为升黜。复下其法于州县,令仿行之”,并“捐 廉创建”。当时,“贞丰州向无拔贡,八寨厅童试向附都匀,进取无定 例。铜仁府松桃厅向附镇远,石阡向附思南,路远费烦,惮于跋涉。”贺 长龄又奏请增设铜仁、石阡考棚,贞丰、八寨贡额学额,“黔士奋发兴 起,欢声雷动,岩陬僻壤,群砥于学”。贺长龄对发展贵州教育,认为最 大的困难是“乡间师资不广”,供学子读的图书不够。便在贵州刊行图书:《皇朝经世文编》一百二十卷及《孝经辑注》《劝学纂言》《望溪先 生左传义法举要》《诗书礼记录》《左传读本》《公谷摘抄本》《陈文恭 课士直解》《李立侯浙暖存愚》《日知录》《周官辨》等。贺长龄选入 上舍的生员34人,多数中举。贺长龄最看重遵义郑珍,道光十七年(1837年),郑珍中举,贺长龄爱其才,亲自给郑珍讲授宋五子之学。

  贺长龄在贵州还大力倡修地方志,对各府州县修志督促极严,不仅在 经济方面要求府州县提供保证,还在修志人员上严格要求,如邀请湖南学 者周汉勋来贵州修志。由于他的重视,当时贵州修成的《遵义府志》《安顺府志》《大定府志》《贵阳府志》《兴义府志》,均在全国方志中列为上乘之作。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刻成的《遵义府志》,有“天下府志第一”之誉,贺长龄还为《遵义府志》作序。特别值得强调的是,贺长龄重视修地方史志,目的是为了帮助地方官员“利民而尽职”。贺长龄为 《遵义府志》写的《序言》中言:遵义之有志,创于前明孙太守敏政,后平播仅十年。书虽不及稽古,而事详现在,简核可观。今世无传本,仅有 旧钞前半,弃在民间。国朝康熙二十四年,遵义令陈君瑄奉诏:天下各修府、州、县志,以备《一统志》采择。迫于奏部,三月纂成。其书率尽抄 孙《志》,略为增减。明末国初数十年纷纷兵燹争据,在当时能考者,概略不道,令后人无自求详,实深可惜!此志之后,至今日一百六十年无记 载矣,其旧闻放失为何如耶!道光戊午冬,山阴太守平翰始议重加纂辑,继顺德黄给事乐之来作守,因踵为之。前后阅三年,书乃勒成。而是役, 实余门人郑生珍属稿,莫孝廉友芝佐焉。郑生尝以采著颠末告余曰:“议 之始,盖茫然无刺手处;留心一年,乃始知有孙《志》、陈《志》及各州 县草志而搜得之;又一年,乃悉发荒碑、仆碣及各家所遗旧记事状。知不 可复得,乃始具稿,稿盖数月间事耳。”噫!志边远府州之难有如是哉! 是志也,于黔是足谓雅赡耳矣!昔窦德元不能对“帝丘”之问,到今谈者 陋之。今郡人有是书,其可以不德元乎!然而,余复有说:凡一府数百里 中,风化之盛衰,民心之醇,政教之得失、美恶, 一一皆本乎长吏。如 遵义者,可不谓贵州之大府也乎?经我国家圣圣相承,休养理极,故其郡 闾阎之殷赈,物力之丰阜,风土人文之秀泽,一切与中州等。富庶之国, 诚日易治,而自昔沃土,往往不材,守令者承流宣化,又可漫无维系也 乎?然则,按疆域,当思何以抚绥;稽户口,当思何以保聚;询风俗,当 思何以补救;奉祠庙,当思何以致祥;农桑,思何以劝课;学校,思何以 振兴;与夫城池、津梁及榷赋、仓储诸大政,思何以利民而尽职。如是, 则夙夜勤勤业业,日求圣天子委畀(托付、委任)一方至意,庶此志非区 区空言乎!余愿与诸君子共勉之!(资料整理自《贵州二百历史名人传》)

【编辑:杨茜 】关闭本页
【编辑:杨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