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肖像·历史人物:抗击英军爱国将领成世瑄

贵州肖像·历史人物:抗击英军爱国将领成世瑄
成世瑄,清道光年间名臣,抗击英军爱国将领,终官江宁布政使署理两江总督。字师薛,小字兰生,号琨圃。生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贵州石阡府(今铜仁市石阡县)小屯村人。出身书香之家,祖籍金陵(今 南京),后迁至湖南临武。入黔始祖成昌明,在明初随军征战贵州,后其 子成自福以军功授镇国将军,遂居家石阡。成世瑄曾祖父成人,乾隆进士,官江西知县,以教授乡里为一生;祖父成光后,是成人第二子。父成应受,字谦庵,廪生;“三代皆以公贵,均诰封朝议大夫,赠杭州知府”。母方氏,封夫人。成世瑄娶妻杨氏,生子二:长子成其渭早逝;次子成其炳廪生,官两淮盐知事。孙四:学醇、学、学祖、学裕。
成世瑄,“天禀颖异”,“四岁能诵唐诗百余首,及易卦、书序, 八岁属文”,于嘉庆九年(1804年)府试第一,“旋补弟子员”为廪生。 次年,肄业于贵山书院,师从贵阳翟锦观(字纲之,号云庄,嘉庆进士, 授翰林院编修,官至云南按察使),“得多读未见书,学业日进”。十八 年(1813年),选拔贡并乡试中举。次年赴京,“春闱不第”返回贵阳。 二十二年(1817年),再次赴京,中第14名进士,入翰林院为庶吉士。时 石阡同乡徐培深、张海澜同科也考中进士,被誉为“贵州石阡三杰”。嘉 庆二十四年(1819年),授翰林院编修,又供职司空署。公余常向福建莆 田郭尚先(字元闻,又字兰石)学书法,为郭氏入室弟子,书艺大进。期 间“得备闻朝章国故,讨究政治得失,间及当世人才,而于河漕、盐币利病尤深究心”,为其后来为政地方奠定基础。道光元年(1821年),充武英殿提调。次年,为顺天乡试同考官。四年(1824年)京朝考绩列一等, 记名以道员衔等待任命。第二年,以特别任用为浙江衢州知府,处理存积 已久的案狱。九月改任福州知府, 一年后又调任杭州知府。杭州为浙江省 会,政务殷繁,成世瑄在杭州四年“殚精竭虑,大小毕举,弊绝风清”。
杭州士绅百姓纷纷赞颂其为“青天”,浙江在京为官者,“庆为得人”, 连皇帝都知道有这样一个人。道光十年(1830年),兼署杭嘉湖道。经闽 浙总督江苏无锡人孙尔淮推荐,朝廷拟派他出任台湾道,还没有下公文,
而成世瑄父亲病故于杭州,遵照礼制,得守孝3年,任命未成。但当他护 送父亲灵柩离开时,“士民咸焚香奠酒,及舟次,泥首拜伏者犹不绝,一时目击者啧啧称羡。”服阕,先后得道光皇帝在圆明园、勤政殿7次召见,“蒙赏克食,天颜和霁”,仔细询问其在浙任职情况,并谕曰:“朕 之知尔,非由外省大吏保举,亦不关在廷荐扬,朕盖得之浙绅之讴思。从 前原谓尔大有作为,果不谬。”随即任命为宁夏知府,“以辑和汉回,兵民无生事”。一年后调任兰州知府兼兰州道。十六年(1836年),擢升江(苏)、安(徽)粮道,次年迁任河南按察使,两次代理布政使,“陈案 两年余,清滞狱数百,平反者多”,屡次获得皇帝和朝廷褒奖。二十年 (1840年),任江宁(今南京)布政使司,并护理两江总督。
成世瑄“善文辞、工书、能画,行书清婉,于帖学尤有功力”。有 《西湖监影图》传世,现珍藏于贵州省博物馆,为成世瑄后人捐赠。该图 描绘成世瑄于杭州知府任上在西湖垂钓的场面,图中附有当时如梁章钜、石韫玉、朱士彦等及石阡籍徐培深18个翰林学士写的题颂,亦是书法中之佳 作,故《西湖监影图》是集书画为一体的珍品。成世瑄诗文传世较少,在任职杭州时曾撰有一联于官厅,上联:湖山在目,玉局曾来,又七百年 于兹矣;下联:冰雪为心,金科勿扰,斯二千石之职欤。另有《将军岩》诗一首:岩高路更高,上岩不循麓。 一径蹑其天,梯接可容足。玲珑百尺 楼,中有道人宿。道人横天趣,赌酒能餐肉。岩下南来客,惊望浮图矗。 云扉不可到,犹疑仙人屋。
成世瑄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四月十四日,积劳成疾病逝于任上,享年53岁。其灵柩从南京溯长江而上进入乌江,再经龙川河回到家乡 石阡,先归葬于大沙坝覃家寨竹林,后迁葬于风洞坡(今成氏墓地)。同 时代福建长乐人,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楹联大家梁章钜有挽成世瑄联,联曰:望断黔阳,可怜万里云帆,依然将母;魂消白下,共惜半年风鹤,了却孤臣。时人曰:“世瑄由词林出守,历官四省,所至以重慎宽简为 治,无纤介之暇可摘,部民至今犹感诵勿忘。”
道光二十年(1840年),成世瑄被任命为江宁布政使,六月,中英鸦 片战争爆发,东南沿海战事十分紧张。次年九月,英军进犯浙江,浙江提 督余步云见英军武器精良、火力威猛,不战而逃。二十二年(1842年), 英帝国主义侵略吴淞口和镇江等地,成世瑄力主抗英,积极组织抗英斗 争。英军进攻定海,两江总督裕谦阵亡,成世瑄护理两江总督。十月,道 光皇帝以奕经为大将军,侍郎文蔚、蒙古副都统特依顺为参赞大臣,牛监 为两江总督,调集内地数省军队前住浙江处理军务,抗击英军。因指挥不 力,一战而溃,而牛监目睹中英交战场面,见清军不堪一击,便托病告 假,道光皇帝不得已命成世瑄署理两江总督。成世瑄临危受命,“维时军 务旁午,用度浩繁,而扬威大将军(奕经)视师供顿无艺。”此时,又遇 江淮洪水泛滥,灾民无数,聚集江宁,成世瑄要负责兵勇、军饷、船只、 炮械等,又要筹措赈灾诸事。奕经等人诸事不理,“事事倚公措置,无可 咨商,一出于潜谋独断,出则接见官吏,指受机要;入则图维政务,手 定官书”,军事政务纷至沓来,“数月之间,日咯血数次,不敢偷安调 息”。此时,英军军舰已进入吴淞口,“径犯镇江,官军溃抵(江宁)城下”。成世瑄坐镇江宁城内,“策划守御,不事张皇,人心镇定”。最后 他已经心力交瘁,但仍坚持抗敌,毫无退意,“竟以忧劳卒于官”。先 是,中英战事日渐残酷,成世瑄已做好以身许国的准备,他派人把家小送 回贵州石阡老家,准备只身一人留在任署,与江宁共存亡。其母杨太夫人 也执意不回贵州,要留在江宁陪伴成世瑄坚守尽职。母子如此深明大义,其言行为后人敬仰!(资料整理自《贵州二百历史名人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