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肖像·历史人物:清道光年间名臣张日晸

  张日,清道光年间名臣,文学家,终官云南巡抚。本名暄,字东升,号晓瞻。生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贵州清镇县(今清镇市) 人。祖籍安徽凤阳,二世祖张屋,从明太祖开基,赠昭勇将军,其后代有功勋 ,封护国侯,官都督佥事,袭苏州卫指挥使,居苏州。至张日祖父张世楷,“随兄世昌宰清镇,遂家焉”。父张清巽,号健斋,“优贡生, 官学博”;母王氏,生母支氏。张日娶妻犹氏,有子三:长子轴新,道 光年间举人;次子轺新,庠生;三子幡新,庠生。女一,适配广顺拔贡但赓良 。

  张日为张清巽长子,出生时,恰逢其父赴粤西讲学,3年归来,张日已能识字,“六岁解文”。9岁时,其父任定番学正,朝夕承欢,耳濡目染,“业遂大成”,人称“有圣童之目”。15岁,入贵筑邑庠,“尤以文章称奇”。嘉庆十五年(1810年),乡试举人第一,习称解元。 二十二年(1817年)成进士,“以御试冠天下,入翰林”,为翰林庶吉 士。二十四年(1819年),散馆,授编修。道光元年(1821年),历充顺 天乡试同考官,五年(1825年)、八年(1828年),分别任湖南、河南乡 试正考官,“所得多名士”。九年(1929年),授四川叙州知府。十三年 (1833年),调四川成都府知府。十七年(1837年),擢建昌道。二十 年(1840年),升浙江盐运使。二十一年(1841年)正月,迁湖北按察 使。二十二年(1842年)二月,署湖北布政使;七月,升河南布政使,接 纂《大清一统志》成,“以前任纂修议叙,加二级”。二十六年(1846年),升云南巡抚,未赴任,“丁母忧”。二十九年(1849年),服阕, 仍授云南巡抚。

  张日晸著有《庶常集》《编修集》;其工于书画,有《篝灯课子图》《芸馆读书图》《湘山览秀图》《红渠馆诗》《思勤积庆》《省身》《巡边》等绘画及书法《训子琐言》作品传世。其行书五言联“潇洒书于卷,风流墨一池”,不狂不滞,风神动人。另有公文底稿集《默庵公牍手稿》。

  道光三十年(1850年)八月,张日晸在云南任上,积劳成疾,咯血不治逝世,享年60岁。咸丰元年(1851年)二月十四日,归葬于清镇城西 谷上里崇益山之阳。时人翟煜观在《张中丞墓铭》中,对其作出中肯的评 价:“资禀刚明清介,淡然无欲,法己严而待人恕,自俸薄而啁人急。遇 事处之以厚,与人必尽其诚。”

  张日晸文才兼备,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会试、殿试第一。道光 四年(1824年)大考二等,赐文绮。历任文渊阁校理,国史馆纂修,“撰 拟进奉文字,台馆交推之,才遇之隆,世称极盛”。然视其成长历程,备受艰辛,非砥砺难就其才。12岁,父卒于官。“饭脱粟,无盘蔬”,生活 贫困艰难可见一斑。家中荒园一亩,梨树、杏树各一株。母亲支氏曾受过 良好教育,略通诗书经史,一面精心打理一家饮食生活,一面陪伴鼓励他 读书。每年花开时节,支氏就预售果子作为当年灯油费,为的是夜晚孩子 读书有油灯照明。张日晸昼从师读,夜受学于母,看书深夜不止,严寒 酷暑从不间断。一个含辛茹苦养育孩子,一个寒窗苦读,终成大器。张日 最作《篝灯课子图》记录此情境。人邑庠时,张日晸便能“笔耕供菽水资”,这样艰辛磨砺其才能,以成天下之务,完父亲未尽之志。张日晸资禀刚明清介,澹然无欲,律己严而待人恕,自奉薄而啁人急,遇事处之以厚,与人必尽其诚,可谓“性与学相成也”。道光九年(1829年),授四川叙州知府,捐资创办“厉节堂”,以

  赡节妇贞女之无依者。政暇,招诸生于署,讲析经义、语录。郡人无不被日晸滋惠所感动。筠连、雷波遭受水灾,百姓流离失所,饥民无数, 民不聊生。张日晸挟俸金往救,杖策履屦,安抚饥民,解决其起码衣食 温饱,使灾难危害降至最低。十七年(1837年)分巡建昌,越寓,峨边 等地匪患滋事不断,劫掠杀戮,张日晸“提兵雕剿夷匪,督总兵包相卿 堵缉”,自己偕同按察使苏庭玉,建城筑碉,招复流亡,编集团练,日守夜备,严守边防,使边民安全得以保障,能安心生产、生活。如遇灾年,便筹款备米粥,分厂供给灾民。亲率下属同僚, 一同赈济,治疗百姓疾痛,收养无家可归者。苦于地方教育落后,少有生员科举及第,张 日最便致力于地方文教事业发展。购置田产,作为学校开支保障;聘请名宿,担任学校教员;创建文庙、奎阁,增加学校文化氛围,文教之风 逐渐兴盛,学校生员数量不断增多。后转调任浙江、湖北,此地百姓对 其感恩不忘,奉长生位祀之。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任河南布政使。境内连年大水,河堤溃决,淹及开封城。张日晸急驰城头,察看灾情,面对滔滔水患,流离灾黎,痛哭难忍。督令昼夜闭城门,堵罅隙,培护河堤,洪水浸湿衣襟,亦无暇顾及,修筑赈抚,昼夜不息,终于积劳成疾。又捐出银钱,筹集衣物、糜粥、医药,搭建灾棚,救济灾民,所花费银钱无数而无所在惜。修堤塞河之料,过去由民出资购买,张日晸认为此举有伤于民,民不堪负,亟令自行采买。大灾过后,二十五州县百姓,争来拜颂。

  张日晸勤政爱民、恤民,清廉敏练,尤其谙熟吏事。为官惠政于民,平反冤狱甚多。在四川、云南时,积压案件,累牍浩繁,他“廉平执法,小大之狱,悉心查实,必得其情,不以平反矜能,遇有疑窦,饬另辑改办,告诫属吏以哀矜为重”,众多冤狱案情, 一一得以平反,百姓念念不 忘,称赞他秉公执法,长久不衰。云南铜业为国家重要经济产业,张日晸云南巡抚任上,潜心实察铜政利弊,辑《古今人论说》数十万言,大抵指出云南铜矿虽开采历年之久,而矿山并未采掘匮乏。便在开矿中,“去其 弊而利自出”,尽心操办铜矿开采,关心矿工,奏免除各铜厂民工欠无 着工本银6000余两。后张日晸终因久病增劳,呕血病发不起,卒于云南任 上,“滇民涕泣相送”。

  张日晸秉性纯孝,历官数十年,皆奉舆以行,无事不禀承亲训,曲 当亲心。训导其弟张日,使之成就功名,以优等贡生官至司铎,并以官 学教习出宰麻城。训导其子各知进取,又推及其宗族,使他们教养各有所 安。张日晸雅好藏书,建清芬阁,度列数万卷,手自勘校,惜后遇乱世而 散失殆尽。其所校《仪礼韵言》,月黄灿列,一字不苟。

  张日晸幼年之时,清镇西门河畔曾有一被河水冲毁的河堤阁旧址, 日久失修。后张日晸任成都知府时,捐银一千两送回清镇,用以重修河堤 阁,但不久又被水冲毁。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三月,他回乡探母,与 同窗、旧友重游河堤阁旧址,再次唤起重建新阁的决心,决定易阁为塔,建于河畔地势较高处。是年三月动工,六月塔成,有时任县令李隆萼题 “梯青”二字,含“塔势呈梯形,环青山绿水”之意,故名“梯青塔”,即现存著名“清镇古八景”之一 “塔耸青云”。塔为封闭式六角椎体形 状,共7级,高21米,塔基占地20余平方米,临河面的二级塔壁上,嵌刻张 日最所撰《新建梯青塔记》。塔建成后一年,张日晸即病逝于云南。该塔 是今日清镇著名景观,河水西去,人逝塔存,梯青塔历经160余年风雨,仍 矗立于西门河畔,亦是对张日晸这样一位“懿行在伦常,实学在经济,文 章在史策,颂祷在苍生”的清正廉洁乡贤的最好纪念。(资料整理自《贵州二百历史名人传》)

【编辑:杨茜 】关闭本页
【编辑:杨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