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肖像·历史人物:侗戏创始人吴文彩

  吴文彩,清道光年间贵州侗族民间艺术家,侗戏创始人。生于嘉庆 三年(1798年),贵州黎平县茅贡乡腊洞寨人。吴文彩用汉字记录侗族文 化,用戏剧演示历史,创造出特有的侗族戏剧。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吴文彩逝世,享年47岁,归葬于家乡。 1982年,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吴文彩墓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吴文彩从小入私塾读书,聪明机敏,善于思考应变。家境贫寒,13岁 跟着父亲干农活。但他秉性开朗,聪明好学,自幼爱好唱歌,对侗族叙事 歌、礼俗歌、情歌、酒歌有浓厚的兴趣,不仅爱唱、弹、跳、舞,而且爱 编歌。后来成为本寨的一名优秀侗歌手。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吴文 彩20岁,开始学习编写侗歌,能够即兴唱歌、出口成歌。他擅长编侗歌,对侗语、侗歌的透彻理解,编歌内容充实准确,加上较优美的旋律,便于 人们歌唱,逐渐成长为黎平家喻户晓的侗族歌师。道光七年(1827年),吴文彩赴县城唱侗歌,受外地人表演汉族戏曲的启发,产生了创作侗戏的 想法。返回后,他用3年时间,潜心创作侗戏,终于有了成果。他借用汉族 的传书《朱砂记》和《二度梅》,把侗族山歌作为基调,用汉语翻译、改 编早期侗戏《李旦凤姣》和《梅良玉》,创作了闹台、引腔、上下句、过 门、转台、尾声等唱腔以及器乐伴奏曲谱,颇具民族特色,配合“8”字形 表演动作,形成完整的侗戏表演体系。吴文彩3年时间里,闭门研习,创造 侗歌,潜心练习,不走亲访友,别人都认为他疯了。在创作中,他不时地 手舞足蹈,啼笑相间,哼哼唱唱,完全沉浸在创作侗戏的境界中,最终成

  功创建了侗戏。当人们看到吴文彩把自己创作的侗戏搬到鼓楼表演时,人们才明白他为何“疯癫”。此后,他建立侗戏表演队,集中排练,在他的导演和指导下,这个表演队很快取得成功,引起了周围村寨的关注,人们争先恐后地邀请他的侗戏队去表演。

  吴文彩的侗戏成功之处在于塑造人物形象十分鲜明,具有现实主义的风格,褒扬正义,抨击丑恶,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由于他的团队成功 地演出侗戏《梅良玉》,侗寨的人们沉醉在侗戏情景中,深受感染。演出结束后,演奸臣的演员居然遭到村民的谩骂,还遭到其他冷遇。这个演员在后来的演出中,还遭到观众的打击,受伤后,双方告上官府,官府曾经查封这台戏。这些可知,吴文彩及其侗戏演员的演艺比较高超,吸引力和感染力都很强,亦深受群众喜爱。

  吴文彩用汉字记录侗族文学艺术,他的侗戏代表作品有好几种。其早期作品主要是情戏,如《两贰银歌》;后期作品主要是历史故事和劝世戏,历史故事有《开天辟地》《吴家宗祖》;劝世戏有《酒色才气》《乡 老贪官》等,还有《梅良玉》《凤姣李旦》。他所编唱的侗歌,传承下来 的有历史故事《开天辟地》《吴家宗祖》《历代皇朝》和劝世歌《酒色财 气》《乡老贪官》等。在他的影响下,侗戏文化成为侗族人民一个崭新的 文化载体,成为侗族文化的主要传承。

  侗族人民习称吴文彩为“疯癫戏祖”,后世则尊称他为“侗戏鼻祖”。为了缅怀吴文彩的开创侗戏之功,现侗戏班子,开演前都有一个仪式,诵读祭词,祭拜他,请他“到场”。祭词说:阴师父,阳师父,吴文彩鼻祖师父,弟子不请不到,有请即来,日请日到,夜请夜来,师父请 到,马上开台。侗戏后来成为贵州少数民族主要戏剧之一。1994年,贵州省政府命名他的故乡——茅贡乡为“侗戏之乡”。(资料整理自《贵州二百历史名人传》)

【编辑:杨茜 】关闭本页
【编辑:杨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