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肖像·历史人物:贵州著名教育家萧光远

  萧光远,清中后期贵州著名教育家、经学家、史学家、文学家,诗人。字吉堂,晚号鹿山。贵州遵义县北乡毛石龛(今播州区毛石镇)鹿屯山人。生于嘉庆九年(1804年),祖父萧玺,字廷员;父萧正坤,字至元。萧光远娶妻徐氏、继娶马氏,有子三女二:长子永京,咸丰县学生,以军功保举府经历;次子永祐。萧光远“性沉笃寡欲,幼即嗜学,潜心钻研,不惊世故”。道光五年(1825年),考中举人,选任贵州青溪县教谕,未赴任。道光六年(1826年),进京参加春闺考试,不中,结识唐树义。自此不问仕途,“勤于著述,足不涉城市,亦不屑仕禄也”。咸丰三年(1853年),萧光远在家乡组建民团“和气团”,以抵抗桐杨龙喜等农民起义军。四年(1854年),率全家迁居县城。先是,遵义城乡均不闻其名。一天,萧光远从城郊白田游历归来,城门已关闭,只得坐等。恰逢莫友芝也在这时回城,同坐城门外等候。二人攀谈,“因纵言及汉宋两家之学”,遂成至交,相见恨晚。归家后,萧光远取出所著《易经》系列,请教莫友芝,并在莫友芝劝说之下,出山“主讲湘川、育才、培英三书院,弟子之从游者甚众”。自此后“设帐授徒三十余年”,黔北诸县乡跟从他学者达数百人,后多为有识之士或学人。

  萧光远一生经历极其平凡,其著述不为等身,但均属精湛深邃之学问,与郑珍、莫友芝同称一时,其名列凌惕安所编《清代贵州名贤像传》。他对《易经》的研究独树一帜,其系列著作有《周易属辞》十二卷、《周易属辞通例》五卷、《周易属辞通说》二卷和《易字便蒙均语》;其他著作还有《毛诗异同》(一作《毛诗异同说》)《禹贡拣注》《汉书汇钞》《鹿山诗文稿》(包括《鹿山诗钞》《鹿山杂着》和《鹿山杂着续编》三种)等。萧光远在《钞汉书有感故友罗东村兆仑明经聚南应奎太学》自言曰:“平生不善读,见书心便憨。一经方释手,一史又沉酣。”实为其喜爱读书,潜心著述之写照。

  光绪十一年(1885年),萧光远病逝于家,享年81岁,归城南忠庄出铺。贵阳举人司炳奎曾为萧光远撰作挽联:“求实际以读书,与子尹子偲鼎足并称乡耆旧;悟天性而讲易,溯康成康节抗心克绍古经师。”基本概括其学术成就。

  萧光远毕生致力于《易经》研究,造诣甚高。其历时16年撰著而成的《周易属辞》《周易通例》《周易通说》《易字便蒙韵语》(一作《易字便蒙均语》)系列,凡数十万言,可说是贵州近代研究《易经》之集大成者,是贵州易学研究之先驱。其对易学的研究,有清一代,在本省之内及先生身前身后,能与之比肩者,仅有在他之前的安平(今平坝)陈法(字定斋),可称为“南陈北萧”。萧光远与陈法,是贵州清代亦可以说在全国研究《易经》中的佼佼者,为《易经》研究之翘楚!他们的著作先后收人《四库全书》和《续四库全书》,是贵州之骄傲。

  萧光远研究中国绝学《易经》,独辟蹊径,其一系列著述,均为阐释《易经》之书,时人评价甚高,如遵义乡贤郑珍、莫友芝、黎庶昌、杨兆麟、李蹇臣等,以及外来宦黔宦遵者如丁嘉保、倪应复、杨兆奎等。郑珍、莫友芝分别为《周易属辞》作序,黎庶昌在为萧光远撰写的《墓志铭》中,均对其学术成就给予高度评价。莫友芝对萧光远治《易》锲而不舍之精神,尤其赞赏,他在《序》说道:“吉堂因经求义,不袭前人,与(焦)理堂《通释》《章句》专比异同以通古义者,分道扬镳,庶几匹敌,而其用心之苦,成功之难,殆过之无不及也。”又说道:“吉堂沉思独往,竭十六年。忘食忘寝,十易稿以成此书,专精极矣。”郑珍在《序》中则曰:“吾友同里孝廉萧君吉堂,乃独能冥精潭思执经传所用凡一千三百三十六字,析之合之校之错之纵横钩爪,谓文王周公孔子用字各有定数,因推著其所以为辞者而成《周易属辞》十二卷,《属辞列说》七卷。余读其书,徒惊怖其都与昔言《易》者异。”“吉堂此书,其求圣人之辞之法不与仲翔氏同,而求得于辞之意则仿佛与之等,于《易》家足名一氏也。”黎庶昌认为,萧光远对《易经》的研究,方法方式上不同于别人,“先生治《易》不求诸传注,而求诸本经;不求诸本经之象数,而求诸其辞其字”“先生益不自悔,穷探力索,研几极深,神谋鬼诹,启其橐籥,竟契元解”“先生卒以是上契书不尽言之旨,推见天地之心,自然之妙,不歉不溢,为汉九师,宋五子,陈抟、刘牧、邹予、来知德诸儒所未着。因汉而悟宋,由因而得亨,可不谓神乎!其知变化之道者乎!”推崇备至,并赞誉他为“黔之经师”。与萧光远同时的李蹇臣则“以一家之言,成一家之学”的赞语,以表彰他十余年之辛苦,致力于对《易经》的研究。萧光远在75岁高龄时所著《易字便蒙韵语》,是方便儿童而特意编撰的较为通俗之书,正如他自己所说:“兹以千三百三十六字,略为韵语,课童诵读,意在便蒙。故韵不拘今古,亦有不用韵者,不敢于《易》外增一字,亦未尝漏一字,粗成定稿,大人先生指教为幸。”遵义知府倪应复对是书评价也是很高的,其言到:“《韵语》十条,自成一家,简而该,明且易,诚便蒙也。由此钻坚而入于易理,不无有得?仅曰易字云乎哉!便蒙云乎哉!”萧光远对《易经》的研究,亦深受后人推崇,现今的研究者认为,萧光远“开创了一条与传统易学不同的治易方法,独具一格”,尊称他为贵州深山里的易学大师。

  萧光远于经学、史学研究颇深,其诗词文章亦有很高的成就,并不亚于他研究《易经》之成功。其诗文集中于民国初年遵义杨兆麟汇编成的《鹿山先生全集》中,包括诗钞四卷、杂著二卷、续篇一卷,同时也是一部珍贵的地方文献。萧光远晚号鹿山,故他的诗文均以其号名之。而鹿山系列,即彰显了他的文学素养和功力。《鹿山诗钞》四卷共收录诗五十八题六十四首,其中关于咸同年间遵义农民大起义的记述,篇目不少,十分醒目。如《纪乱》一至九,《乙卯纪苗变》《人和篇》《自强篇》《招降篇》《练妇叹》等,将此期间的种种社会乱象一一星现了出来,其间不乏对相关人物、事件的具体记述,堪称诗史。诗钞中的作品大多为五古与七古,总体上自由而流畅。杨兆麟在编印他的诗文集后,认为他的文学水平“睥睨三杰间,殆无快愧色”。“三杰”者,遵义郑、莫、黎也。杨兆麟还评价萧光远诗曰,“晚年始出绪余,故传播未远”“即其所为诗,气骨直追昌黎,亦与子尹轨辙相合。而安贫乐道,志节皎然”,最为恰当。时人亦有评价:“其诗远宗唐代诗人杜甫与韩愈,在叙事、状物、纪乱、抒情等内容中巧妙融入经史内容,表达自己生逢封建末世的人生体验,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并呈现出鲜明的学人之诗特点。”

  萧光远《鹿山杂著》上、下两卷载文35篇,《鹿山杂著续编》载文29篇。64篇文章,分属十多种古代文体,序、跋占三分之一强,记传类文字亦近三分之一。无论何体,叙述具体而详实,不乏形象、生动的片段;议论明确而简要,常有独到之见解。遵义蹇誾《跋鹿山杂著续编》中说萧光远:“年丈(萧光远为蹇誾父亲挚友,故称之)之为学也,醇。故立言正;宅心厚,故持论平。而于乡人遭贼之惨,死事之烈,尤反复言之,倘所谓仁义之人其言蔼如者,非欤。”“杂文特其余事,然实大声宏,言皆有物”,评价较为公允。《鹿山杂著》和《鹿山杂著续编》两书中的《宽猛辩》《杨墨说》《四友传》《保生说》《知人安民论》《攻海龙囤议》(诸篇出自《杂著》),《守约说》《招安语》(二篇出自《续编》)等文章,读来受益匪浅,足见萧光远知识之渊博,文笔之顺畅,寓意之醇厚,后来者深为萧光远之学识而感慨、敬佩。(资料整理自《贵州二百历史名人传》)

【编辑:杨茜 】关闭本页
【编辑:杨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