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肖像·历史人物:方志学家黄彭年

  黄彭年,清后期名臣,知名学者,方志学家、教育家、政治家,终官湖北布政使。字子寿,号陶楼,晚号更生。贵州贵筑县(今贵阳市)人。生于道光四年(1824年),原藉湖南醴陵,何时迁贵州不详。其父黄辅辰,字琴坞。生于嘉庆六年(1801年),道光二年(1822年)举人,十五年(1835年)进士,为清一代循吏。历官吏部郎中、山西冀宁道、陕西凤邠盐法道。以敢言著名,时称“硬黄”。咸丰初,在本籍办团练,变通山西厘税,请罢平定州铸铁钱。书论陕西营田,辑《营田辑要》三卷,主张用民不用兵,不与民争利。同治五年(1866年),主持陕西西安、同州等七属营田事务及善后,绩效颇著。他在陕西兴义学,办书院,建养济、青婴堂、种痘局、修筑堤岸、沟渠,百废俱兴。历官20余年,爱国爱民,“有循吏风”,以积劳病逝,被列为陕西名宦。著有《小酉山房文集》;擅书画,工山水画和花卉画,贵州省博物馆藏有其《观瀑图》山水大立轴和朱笔《四君子图》。黄彭年妻刘尹玉,为河北大兴刘铨福三女,擅长绘画,有《莲池行宫十二景图咏》传世。有子黄国瑾,字再同,生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光绪元年(1875年)举人,二年(1876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充本衙门撰文、国史馆纂修、会典馆总纂,兼任绘图总纂官。后主讲天津问津学院,推行其父在保定莲池书院的教法。创建北海学堂,制订教学规条,教诸生以考订古代文献之法,造就不少人才。留心时务,对中法越南之战、中俄伊犁谈判,屡上条陈,闲时好研究中外交涉诸事。光绪十六年(1890年),黄彭年在湖北布政使任上病逝,他悲痛呕血,奔丧至湖北,伏棺恸哭,6日后身亡,年仅41岁。善诗文,博览群籍,称誉一时。有书楼“训真书屋”“咏雪楼”,所藏仅宋本元刻达数十种,藏书印有“贵筑黄氏珍藏训真书屋”“黄在(再)同藏”“诏旨东观读所未尝见书”等。著《训真书屋诗存》《训真书屋文存》《夏小正集解》《殷氏说文假借释例》《离骚草木疏纂》《训真书屋集》等。亦擅书法,贵州省博物馆藏有其《墨兰图轴》。

  黄彭年于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应顺天乡试中举。二十五年(1845年),中进士,两年后入翰林院,改庶吉士,散馆,投编修。同治初年,黄彭年送家眷回籍,协助地方办团练,并至长寨调查、了解汉人欺负苗民实情,报经地方官首肯,为苗民免除赋役,化解了民族矛盾。期间,与郑珍、莫友芝交游唱和,情意深笃,相互敬佩。事毕,投父执四川总督骆秉章幕府,参与消灭太平天国石达开部的军事策划,后力辞骆秉章保荐,于同治二年(1863年),接受陕西巡抚刘蓉之聘入陕,主讲关中书院。由于战乱,关中书院凋零,黄彭年到后,“讲明实学,广置书籍,严定课程”,学风兴起,教育渐盛。光绪八年(1882年),黄彭年被任命为湖北安襄郧荆道观察,代理粮储道。是时鄂、豫、陕三省边界匪患猖厥,黄彭年以打击盗匪、除暴安良为要务,惩办首恶,宽大胁从,社会安定,流民复业。又重视教化,个人购书万卷,藏鹿门书院,闲时与书院诸生谈经论史,研文诵诗,以得其乐。九年(1883年),升任湖北按察使,到任后即取消额外指派税项和官员自设的关税津贴,谢绝下属馈赠,废除新关津贴,停止工程局摊捐等。另,处理积压案件数百,平反重大冤案四十余宗,政声鹊起。十一年(1885年),调任陕西按察使。时陕西治安混乱已久,兵匪勾结,危害地方。黄彭年到任,镇压与教化同时并举,捕杀巨匪数十人,实施连坐之法;摘录律令中民间易犯各条公示,防范于未然。十四年(1888年),调任江苏布政使,护理巡抚。是年江苏旱涝并至,米价腾贵,黄彭年降低漕运水脚钱,平抑粮价,筹款赈灾,治理水患,将蕴藻滨、淞江、白茆河,一律开浚,使民顺利渡过灾害。亦在江苏兴文教,设立学古堂,聚集高士研求经史实学,并躬亲讲授,使苏省“风气为之一变”。

  黄彭年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博学多能,诗文兼备,书画并长,与贵州大儒郑珍、莫友芝等多有唱和。长于史志,精于舆地,对经训朴学有较深入的研究。博学多才,诗文兼长,除纂修的《畿辅通志》三百卷外,其著述有《选将论》《东三省边防考略》《金沙江考略》《历代关津隘梁考存》《明代冠服图志考略》《运铜考略》《二十一史提要》《尔雅集韵》《陶楼诗文集》《紫泥日记》《枫林黄氏家乘》等。其《选将论》是黄彭年青年时代撰著,是一篇近代文人论兵的典范之作,此论一出,京城轰动,沃丘仲子《近代名人小传》说道,黄彭年“幼而颖悟绝伦,年十六,撰《选将论》,累七千言。”曾国藩也极其称赞:“子寿近作《选将论》一篇,共六千余字,真奇才也!子寿戊戌始作破题,而六年之中,遂成大学问,此天分独绝,万不可学而至。”自此享誉士林,深得时之士人称许。有书画作品《达摩图》(立轴)等传世,贵州省博物馆藏有其一幅墨笔精品《寿佛图》。

  光绪十六年(1890年),黄彭年调任湖北布政使。二个月后,病逝于湖北任上,享年66岁。

  黄彭年是晚清著名的学者,其思想主要涵盖儒学、方志、教育、文论等方面,其思想在清代乃至中国古代思想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作为方志学家,黄彭年不仅有独到的方志理论,并有颇具大观的编撰实践。他在研究和论述方志时,提出了“志者,政书也。为志而政不备,不足以书,为政而不遵王者之法、忠圣贤之言,不足以为政。故作书以明政,而为政在乎人”的观点,这是最早将方志与政书相提并论的阐述。同治八年(1869年),黄彭年参与《湖南通志》的编,撰写了《志例琐谈》一书。该书处处体现了黄彭年“方志立一代纲纪、筹国计民生、知政治兴替等社会功用”理论,该书的价值也通过黄彭年的修志活动得到了都分发挥。黄彭年在主纂光绪《畿辅通志》时,也特别强调方志的资政作用。在该志《凡例》中,多处体现他的这一思想,如:“直隶政治有关民生体戚者,莫如水利”“建置、经政为志乘之大端”“旗租、差徭为直隶大政”等,故《畿辅通志》充分体现出政书的特征。同治十年(1871年),李鸿章任直隶总督,聘召黄彭年主持编修《畿辅通志》。黄彭年“网罗才俊”,开局省城,历时15年,于光绪十二年(1886年),终成全志三百卷。该志分纪、表、略、录、传五大类,考证精确,补旧志所未备,为清代纂修地方通志中“巨擘”。这次编修《畿辅通志》,历经清朝同治、光绪两朝。此时的直隶,经多次兵燹战乱,社会结构正发生重大的变化。总结这一时期的利弊得失,对修好这部通志极为重要。黄彭年带领其他编撰者历时15年,将与前志相距140余年的资料、文献,重新考订、精审,逐一编撰成书,用银近十二万两,光绪十年(1884年)首先刊行于保定莲池书院。后原版被毁,宣统二年(1910年)才由北洋官报局据光绪刊本重新石印,传于后世。民国23年(1934年)商务印书馆又据光绪本影印成精装八册,再次广为流传。后之数十年内,《畿辅通志》被重印和收入各类丛书,为修志治史者使用。该志成为著名一省之志,独到之处甚多,其首推凡例别致。凡例是志书编撰之准则,对规范统领全书至关重要。《畿辅通志》凡例列出28条,条条规定,实而不虚,且有创新。次为编撰体例上,突破传统门目体,采用类似正史纪传体,形成纪、表、略、录、传诸体并用独特风格。如将涉及帝王诏谕、宸章、京师、陵寝、行宫等列为“帝制纪”,如将府、厅、州沿革及职官、选举等列为“表”。而表格这种归纳易行的表述方法在明、清两代,用于志书尚不多见。该志的表在全志中占十分之一,实为创举。其余的“略”“录”“传”“杂传”“识余”“叙传”等门类,分设得当,记叙有法。另,约1600万字的一部巨制,却编排得体。如在每州县的行政区划图中,将水道同时绘制,达到“已至详悉,故不另图”;再如历来志书中“建置”“经政”类,一般列在前面,分别叙述,有的内容常见重复。该志将之统归于《经政略》,删繁就简,一目了然。黄彭年是方志学家,对方志研究有其独特见解,故不为异议所动、坚持用史法修志,使光绪《畿辅通志》在志林之中得享盛名,“十年成书,艺林称盛”,“刊行之后颇负时望,为畿辅有志以来之所见,即在各省通志中亦且推为巨擘也”,成为反映清代修志成就的传世佳作,名副其实,当之无愧。另,该志是在广搜资料的基础上汇集成书的,也为后世保存了大量可靠史料。

  黄彭年一生,除方志学外,在历史、舆地、诗词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就,尤以教育方面突出。其教育思想的实践先是体现在他主讲关中书院时,后来在主讲河北保定莲池书院时,则更是他教育思想的更进一步发展。黄彭年先后两次主讲保定莲池书院,这在直隶(即今河北省)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莲池书院“书院之名始于唐代,为修书之地,非士子肆业之所”。中国书院教育形式,盛行于宋、元,衰落于明朝,在清朝得以复兴。书院非官学,也非私学,是潜心治学的学者在山林名胜之地筑屋讲学传道的地方,但也是一种有组织的教育场所。清朝统治者提倡尊孔读经,大兴文教,采用官办书院的形式笼络人才,并在全国各地掀起了“书院热”,莲池书院便是在这一时期建成的。黄彭年在光绪四年(1878年)第二次担任书院山长期间,取得了很大成就。他扩建校舍,改革教学方法,创办学古堂,大力加强书院的藏书建设,这些措施对书院以后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莲池书院当时藏书楼藏书不足一千卷,黄彭年认为:“士非学不成,学非书不广。”便向李鸿章汇报,李鸿章赞成他的意见,先后拨银一千五百两,购书33700余卷,遂成为莲池书院有史以来藏书最盛时期。黄彭年还对莲池书院教学课程进行改革,开设“学古堂”,推广讲授“汉学”,即科举考试文字以外的传授经史之学及策论的一门功课,并组织学生阅读藏书楼里的藏书,开展学术研究,这种学术活动,使莲池书院学风从空虚迂腐走上经世致用之路。书院影响扩大,“于是远近来学者日众”。光绪七年(1881年),为满足教学需要,黄彭年主持新建和翻修书院讲舍共24间,满足了来求学士子们的求学之需。黄彭年还首倡学生们写目记。他要求学生把读书的进程、心得和疑难,逐日记载下来,每十天交一次,每月由教师评论一次。月终考其得失,评定高下,日记格式由书院统一印刷分发。这些日记每月编选一部出版,书名为《莲池日记》。黄彭年在莲池书院的教育实践,充分体现了他的教育思想。(资料整理自《贵州二百历史名人传》)

【编辑:杨茜 】关闭本页
【编辑:杨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