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肖像·历史人物:一代廉吏李朝仪

贵州肖像·历史人物:一代廉吏李朝仪
李朝仪,清后期一代廉吏,终官顺天府尹。字藻舟,生年无考、贵州贵筑(今贵阳市)人,原籍湖南清泉县。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进士,即以知县用,分发直隶。二十八年(1848年)补平谷知县。三十年(1850年),调补三河县,“捐廉创建书院,奖拔寒畯,三河文风之振自此始”。至咸丰间,任大兴知县、南路厅同知,东路厅同知。以知府任候补。威丰九年(1859年),随僧格林沁在大沽抗击英国舰船,命“归知府班尽先补用”。十一年(1861年),署顺德府知府,在任,与捻军激战。同治四年(1865年),调广平府知府,五年(1866年),补大名知府,刚正秉直,明察秋毫,从不徇私枉法。任职期间,所属清丰县有杀人者逃逸,县令王学乾“诬速良民拘之”。然被诬者拒不承认所犯罪行,王县令便严责捕役。捕役没法,便贿赂囚犯,使之承认,并伪造血衣、凶器等证据。案件送至李朝仪处,反复研讯,得知其冤,即抓捕县役,并劾治县令王学乾,另缉杀人者抵罪。后以“堵剿捻逆功”擢道员。同治八年(1869年),时任直隶总督曾国藩奏陈朝仪“才具政迹”,擢任永定河道,“在任凡八年,每臾汛期险要,督率厅汛兵毛升,躬往抢护”。光绪五年(1879年),署山东盐运使,有水利盐场堆积盐包数百,历任盐运使均怕堆放时间太久损耗大,不敢轻易动用。“朝仪以帑项所关,久则益耗,乃择干员授以机宜,不两月积盐尽消”。旋擢按察使,后又升顺天府尹。期间整顿吏治,堪称典范。顺天府“吏治玩泄”,李朝仪到任,“惟以洁己奉公相戒勉”,让属吏倍感坠惧不安,屏绝“夤缘请托”,一年下来,顺天府吏治面貌焕然。先是,府属有横行乡里土棍,挟制长官,无人敢问,李朝仪到后,严肃纪纲,均“闭门自敛,不敢触法,京西诸路肃然”。对于属境马贼,朝仪调集各属干练役名,调查、巡访盗魁窟宅,委派升员率干役掩捕,无或逃脱者。
光绪七年(1881年),李朝仪逝世于任上。李鸿章奏请“付史馆立传,并于固安县建祠,允之”。
李朝仪由知县至顺天府尹,“计服官三十七年,勤政爱民,始终一致,有古循吏风”。凡亲民应为之事,无不悉心体察,实见施行。为官地方,慷慨解囊,捐资创建书院,奖励选拔贫寒俊士,使地方文教之风兴盛。京畿蝗灾,朝仪下令分捕购买收除,蝻孽略尽,赈民于水火。随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在宁河、营城、北塘、大沽各处修筑炮台,抵御外寇来犯。开销支出钱财数百万,朝仪奉公廉洁,会计至微,无丝毫假借,中饱私囊,工程竣毕,剩余银钱过万亦入官,未尝取公家一钱。并招募乡勇,整饬团练,直接参与僧王抗击英法联军进犯大沽舰船。时英军进逼通州,土匪响应。恐众生变,朝仪组织团练备战。然而练团“有谓正供不可擅动者”,危急之时,朝仪挺身而出,曰:“此何时,尚可拘常格耶?脱有处分,朝仪独承。”稳定人心,抗击英军。
李朝仪在平谷知县任上,猖匪盗贼横行,即奉诏分办地方团练,以保一方安宁。他设梭巡法,日夜督办,亲自轻骑周履,明察暗访,每夜分派丁役,四出分捕,盗亦屏迹。咸丰十一年(1861年)署顺德知府时,捻军一部在张锡珠带领下来到城下,捻军逾万众,声势浩大,郡城兵士们皆以敌众我寡,劝请李朝仪退守沙河,不许;请回保郡城,亦不许。他募乡勇500人,身先督御,守备沙河。两军遭遇,“突飞炮折大旗,众皆失色”,李朝仪凛然屹立不动,命令士卒一面巩固防御工事,一面让骑兵将树枝系于马尾,在后方奔驰扬尘,布下疑兵之阵,待捻军进攻,枪炮击之,捻军后退,守城兵士则寂然不动,也不追击。“相持六时之久”,捻军疑有埋伏,故退兵而去。李朝仪历任府、县,为捻军“北窜要道,朝仪未雨绸缪,下令加固城墙,储备军火,以待来犯”。果然,捻军十余万紧逼城下,但知其有备而不敢近。先是,百姓入城避难者,不下数万,李朝仪下令“悉纳之”。虽捻军“恣肆焚掠,而民无所伤”。同治四年(1865年),李朝仪广平府任上,境内枭匪蜂起,所属鸡泽、肥乡、平乡、威等县,被匪徒窜扰殆遍。即率团住防曲马周疃桥,四路策应,“捕获贼寇无数,匪党远遁”。五年(1866年),在大名知府任上,时清丰团练乡绅马学孟、孙怀珍二人矛盾。巡道因马学孟为捻军投诚,担心反叛,孙怀珍曾任山东知县,可信,于是告谕孙怀珍伺机图办马学孟。马学孟平时善抚士卒,依附他的人很多,于是挟众入城,杀孙怀珍及其同党数人。消息传开,三府震惊。李朝仪向巡道请示,只身前往马学孟处劝降平息叛乱。巡道担心发生戕官之事,不利于他,不准前往。“然朝仪临危不惧,私自前往”。来到马学孟住军寨门,马学孟果然陈兵以待。李朝仪单骑入其寨生死早已置之度外,并晓以利害,终使马学孟伏地请罪,呈缴军械归服。后李朝仪管带练兵,颇多得马学孟之力相助。
同治八年(1869年),因曾国藩奏承李朝仪才具政迹,授永定河道。在任共8年,更是殚精竭力,治理水患,保一方百姓家园免受洪涝灾害。每遇汛期,督率下属官员、军士躬往抢护,天晓即赴工所,日暮才归。验收抢险加固垛料,必亲为丈量,如有不合规格,责令赔偿,尽除掺假、偷工减料之病。对于下拨治涝银两,更是精打细算,无益河工,白白浪费库帑,李朝仪毅然绝行。同时,考虑大汛之时,农民抢险固堤,有违农时,于是通告各州县,告谕村民,初春农闲之隙,挑土积块,备好防汛物资,大汛时无庸上堤,此举深得乡民称道。又广植堤柳,奖惩勤惰,工用有资,堤防亦固,水患始息,乡民安居。
李朝仪一生为官清廉方正,故身后“宦橐萧然”“身无长物”。他治家甚严,有子四,曰端槩、端燊、端棨、端楘,却无一不优秀。李氏为煮筑望族,对于子侄辈,李朝仪独爱李端棻,视为已出,待之甚厚。李端棻受其影响,立身行事,一如李朝仪。戊戌变法,李端棻时任礼部尚书,成为著名维新派大臣。李朝仪子端槩、端棨直接参与康有为组织的“公车上书”活动,以实际行动积极支持堂兄李端棻参与的“戊成变法”。更值得一提的是李朝仪的女儿李蕙仙,她的夫婿便是戊戌变法的又一重要领袖—梁启超。光绪十五年(1889年),李端棻持广东乡试,阅卷时,突见一卷文章,熔经铸史,意气风发,金石铿锵,便认定是一位饱学宿儒,决定取为前列,当拆封放榜,考生前来谒见主考官时,竟是一位年仅17岁的青年书生,姓名梁启超。李端棻大为惊异,与之交谈,梁启超思想敏锐,谈吐不凡,英才亮拔,竟使这位年过五旬的考官钦佩,折服,于是托媒将堂妹李蕙仙嫁与梁启超,从此梁启超便步入社会变革中,不到10年,成为戊戌维新运动的中流砥柱。后来在讨伐袁世凯的护国运动中,梁启超更是活跃西南边陲,往来云贵之间,凡在贵阳活动时,都是住在长春巷岳母家中,一应政治活动,皆得贤妻蕙仙襄助。民国建立,李朝仪夫人“期颐介寿”即百岁诞辰,大总统黎元洪得此消息,即作寿联一副寄赠,其联曰:廖氏丹砂臻上寿,裴郎碧鹤有高名。“裴郎”指的正是李夫人的佳婿梁启超。(资料整理自《贵州二百历史名人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