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肖像·历史人物:清后期著名学者傅寿彤

  傅寿彤,清后期著名学者,音韵学家,诗人,书法家,终官河南按察使。名华庚,更名昶,字青余。生于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贵州贵筑(今贵阳市)人。傅氏祖籍江苏上元(今南京市),明成化年间,有傅恩者曾任湖广布政使,殉难于湖北荆州,其后裔流寓湖湘,子孙繁衍,最后定居贵州贵筑(时间待考)。父傅潢,字星北,号筱泉、松眉,生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13岁学诗,19岁为秀才。五十七年(1792年),洪亮吉为贵州学政,常在学署召见那些品学兼优的学生,时傅潢已29岁,亦得召见,交谈之下,洪亮吉大为赏识,“欣喜之余,补其为县学生员”。后洪亮吉直谏皇帝,“赦还原籍”,傅潢闻讯,赶往阳湖探望,洪亮吉即感慨地道:“曩者(过去)予视学黔中,得名士翟锦观辈,未有能通吾学者,子归为我传之。”于是,傅潢遂师从之学许、郑。后,傅潢又从贵山书院院监、贵州毕节人翟翔时(字审庵,号悦山)学诗词文赋。嘉庆三年(1798年),傅潢游历湖南4年,学益大进。八年(1803年)教授于贵定,作《诗义长篇》二十五卷。九年(1804年)乡试中举,为副榜。后又往游京师,结交当时诸多名士,遍览载籍,作《条泉笔记》。十五年(1810年)中顺天乡试成举人,十六年(1811年)殿试成进士。后回黔主讲贵阳正习书院8年,培养一批人才,如黄辅辰、杨文照及其次子傅寿彤等。道光年间,历任直隶博野、满城、丰润、宛平知县,广西兴安、苍梧知县,百色同知,广西同考官,全州、西隆州知州。道光十七年(183年)四月,逝世于桂林,享年63岁。著有《庭训》四卷,《诗义长篇》二十五卷,《一朵山房诗集》十六卷。

  傅寿彤为傅璜次子,娶妻刘氏,有子五女三,三个女儿均为清末才女。长女傅梦琼,字清猗,生于道光十四年(1834年),许配贵州开州(今贵阳市开阳县城南永兴场人)朱庆墉,生子朱启钤。善诗,著有《紫荆花馆诗》一卷。次女傅宝琼,许配贵阳黄彭年子黄国瑾。三女傅幼琼生于同治元年(1862年),字婉漪,善书法,尤工汉隶,学诗词、古琴。17岁时许配晚清重臣瞿鸿禨,曾书写《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被刊行于世,还为著名史学家、国学大师陈垣著述《日知录校注》书写刊名。其次子瞿宣治为学贯中西的外交家;四子瞿宣颖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后在南开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辅仁大学任教,1949年后是上海市政协委员。

  傅寿彤幼从父亲傅潢学,其父除教以一般中国文化知识外,还传其以汉学大师洪亮吉之学,傅寿彤是为洪亮吉再传弟子。少年时,其母典当金钗购了一部阮元编辑的《皇清经解》给他阅读,以增强博览,一时在乡里传为佳话。后笃信王守仁“知行合一”之学,拜汉学名家程恩泽为师,将朴学与理学合而为一。程恩泽博学多才,为清后期著名学者,故傅寿彤学艺也日夜精进。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傅寿彤中乡试第二名,时乡试考官为编修何绍基(字子贞),特书“实事求是”四字赠之。后傅寿彤书法也师从于何绍基,“四体皆工,中年精研晋草运腕之妙,尤得其真传”。咸丰三年(1853年),傅寿彤赴京参加会试,中进士,改庶吉士。未散馆因国内外多故,遂请从军,投入与捻军的斗争中。由于知兵善战,屡败河南捻军,因此被督师河南的僧格林沁亲王称赞为“文官能习武事”的难得人才。以军功补归德(今河南商丘)知府,不久后改任南阳。咸丰十一年(1861年)冬,捻军在山东、河南一带活动,并进逼南阳。时傅寿彤正在南阳知府任上,亲督兵勇坚守,并用大炮不断轰击,击退围城捻军,城围立解。旋改任开封知府,擢升南、汝、光道。曾率军攻打固始捻军,擒斩捻军首领李六,捻军被迫撤出固始,因功擢升河南按察使。光绪元年(1875年),任河南按察使不久,即署布政使,治理水患,赈灾济民。四年(1878年),傅寿形回任按察使,却受到御史孔宪谷以其办赈不力,不善于处罚下属官吏参奏,虽经巡抚涂宗瀛保奏无此事,仍得旨交部议处。不久,傅寿彤自行挂冠去职,将家安于湖南长沙,筑园于长沙定王台侧,终日与郭昆涛、郭嵩涛兄弟、李垣、朱守敬、王闿运等湖湘名士诗酒往还,悠游林下。

  清后期,在贵州汉学领域能与“西南巨儒”郑珍、莫友芝相提并论的学人,只有傅寿彤。其著述丰富,有《孝经述》《古音类表》《孔庭学裔》《古易殊文记》《易源》《书地略商》《论语偶笔》《石经异文考》《三国志音让》《汴城筹防备览》《归德寨堡图表》《周官源流考》《湘漓别志》《十六国方域考》《十六国年表》《二十四节气证》《吴越归程》《吴越游记》《澹勤室诗》(一作《澹勤室诗录》或《诗集》)、《澹语》《真灵篇》《古文辞》及《洪北江先生年谱》等,另有诸多文稿在辞官后散失,大部分著述在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于长沙家中毁于大火。傅寿彤书法师从何绍基,精篆、隶、行、楷四体,一生兵戎政务之中,索书者甚众。墨迹多遗留于三湘各地,为人所珍藏。

  光绪十三年(1887年),傅寿彤逝世于湖南,享年69岁,与妻刘氏合葬于湖南浏阳南乡渡头市淡庄。

  光绪元年(1875年),傅寿彤调河南按察使,不久署布政使。时值黄河下游河水泛滥,水灾之后,河工需款较大。傅寿彤经竭力筹划,款项得以解决,使修复堤坝工程迅速完工。三年(1877年),经过水患后,北方又遭饥荒,河南被灾70余县,灾民众多,急需赈灾款救济。但时间短促,朝廷主管财政度支大臣,不准截拨京饷和漕运款项接济;而原定河南负责的西征协饷(镇压捻军和西部回民起义的军饷),朝廷又不断缴。河南地方大员如前任巡抚李庆翱,布政使刘齐衔也以办赈失职被弹劾丢官,傅寿彤被再次任命署理河南布政使。他竭尽全力,赈灾济民,日夜操劳,苦心筹划,急得须发俱白。先在省城设置粥厂,收养灾民10余万,又严饬所属州县也设置粥厂,救济灾民,暂缓灾荒。次年,却以“办赈不力”遭御史弹劾,交部议处。傅寿彤心灰意冷,再也无心仕途,遂挂冠而去,不再过问政事。

  威丰十年(1860年)和同治二年(1863年),傅寿彤曾两次出任南阳知府,为南阳历史上政声卓著的知府。傅寿彤接任南阳知府后,为保护原来在南阳出土的代表汉代书法艺术较高水平的《李孟初碑》《赵蓟碑》《张景造土牛碑》三通汉碑,特建一座碑亭,给以保护。同治二年(1863年),他再到南阳,即对威丰四年(1854年)修筑的城池进行大修,在南阳城东、西、南、北四座城门外修筑四座独立的寨堡,延仪门外叫万安寨,淯阳门外叫洧阳寨,永安门外叫永安寨,博望门外叫人和寨。由于四关土寨呈梅花形,状如梅花,因此被称为“梅花寨”,又称“梅花城”。梅花寨加强了南阳城的城防,也充分展示了傅寿彤的军事才能。接着,他又修建连通四寨的筑廓(即外城墙,皆板夯土墙),周围18里,建空心炮台16座,沿外城墙划为六段,称六关(大东关、小东关、大南关、小西关、大西关、大北关)。靠近护城河的叫内寨,靠四郊的叫外寨,有寨门当处。现在,傅寿彤所修建的南阳“梅花寨”已经是河南著名的古代建筑和名胜古迹。2016年9月下旬,河南省南阳市一建筑工地出土一通《南阳太守傅公政绩碑》,这通碑用大青石雕成,通高2.2米,厚0.2米,宽0.76米,是同治十三年(1874年)九月,赊旗镇绅士和民众为前任南阳知府傅寿彤所立,可补史籍记载之缺。碑文记载:南阳为中州门户,其东南九十里有一赊旗镇,与郡城成犄角,可防守太平军、捻军。但镇上没寨墙,增加防守的困难。傅寿彤到任,即向民众宣示寨墙的重要性,他认为:“不有守,乌乎战?不有砦,乌乎守?”在他的号召下,赊旗镇“不数月而砦成,战守之法亦备,镇赖以定,郡赖以全,中州之门户,亦赖以固”。但河南巡抚却以挪用厘金修建寨墙为名,奏请朝廷免去傅寿彤职务。后不久,南阳局势又紧,巡抚不得已奏请朝廷,再次任命傅寿彤为南阳知府。傅寿彤在南阳政绩,除修建赊旗镇寨墙外,还在南阳“兴学校,劝农桑,训士卒,理国治,内剔积弊,外遏贼氛”,并化解了赊旗镇与沅潭镇间的商业纠纷。故傅寿彤离开南阳10年后,赊旗镇绅民仍然感念他的功德,特镌石立碑,以志不忘。

  傅寿彤著述,以《古音类表》和《澹勤室诗录》为代表。《古音类表》集中反映了傅氏古音学方面的成就,成书于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始刻于同治二年(1863年),光绪二年(1876年)用篆文重刻。是书依说文归类,按音韵划分,其主要内容是有关古韵十五部的理论性阐述,包括《五声三统十五部二百六韵总表》《韵分五声说》《盲喂女有附声说》《五声应三统说》《三统生十五部说》《十五部分合说》《平入分配说》《十五部分顺逆旋转说》等。其主要观点是分古音韵之二百六韵为三统五声十七部:宫类天统为东冬钟江、宫类人统为阳唐庚、宫类地统为耕清青、宫类天统附声为侵盐添、宫类人统附声为严凡威衔覃谈;商类天统为真臻先、商类人统为谆文欣魂痕、商类地统为元寒桓删山仙;徵类天统为脂微齐皆灰、徵类人统为之哈、徵类地统为支佳、徵类人统附声为蒸登;角类天统为歌戈麻、角类人统为鱼模、角类地统为虞;羽类天统为侯、羽类人统为尤幽、羽类地统为萧宥肴豪。是书是傅寿彤在研究中国古文字学即小学,特别是音韵学方面的一大建树,至今仍然有其研究和使用价值,凡研究中国古文字学,均把傅寿彤的《古音类表》列为必读或必然引用的主要书籍。而《澹勤室诗》则是傅寿彤一生所作诗的汇编,同治十年(1871年)刊刻于河南,后朱启钤于民国17年(1928年)校勘增补后重印,并撰写后记。是书前六卷集古近体诗338首,皆同治十一年(1872年)前所作。傅寿彤阅历丰富,足迹遍及川、滇、吴、越、楚、燕,所交流者,皆为一时之文人学者、诗界文坛名士,其又经历过战争的残酷,其诗以古风较多,风格豪放落拓,流放自然,代表作有《湘中欧阳子茁携琴过访谈潇湘水云及秋鸿之曲》。故人论其诗充满豪情壮志,“指掌山水,发为歌咏,有太史公周行天下之慨”。(资料整理自《贵州二百历史名人传》)

【编辑:杨茜 】关闭本页
【编辑:杨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