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肖像·历史人物:道光咸丰年间诗人陈钟祥

  陈钟祥,清道光咸丰年间著名诗人,词、联学家,终官河北赵州知府。字息凡(一作景勋),晚号趣园抑叟,别署亭山山人。生于嘉庆十五年(1810年),贵州贵筑县(今贵阳市)人。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陈钟祥后曾多次回山阴,并送父母遗体归葬山阴),因父“宦于黔”而占籍贵筑。其父自号“镜湖散人”,曾在贵州某府做幕僚,设馆教书,工诗,有诗句“夜静卧闻鱼读月,昼长坐对鸟谈天”、“湖平得月开妆镜,山远凝烟幻画图”传世。陈钟祥8岁丧父,母亲有教养、有文化,3岁时就由母亲教识字,诵读唐诗,“承母教,励志笃学成才”。陈钟祥曾外祖父董半舫原籍江苏吴县,到贵州龙里做知县,外祖父、母亲也跟随到龙里,遂定居贵州。道光十一年(1831年),陈钟祥考中举人,与张琚、莫友芝交游,同拜时任黔西知州吴嵩梁(字子山,号兰雪,晚号澈翁,别号莲花博士、石溪老渔,江西东乡人。清代文学家、书画家,杰出诗人,有“诗佛”之誉。)为师,诗艺大进。是年秋,陈钟祥赴京,参加次年春天的会考,结果名落孙山。科考失败后,陈钟祥送父亲遗骨回浙江安葬。随后,游历楚、豫、齐、蓟、吴、越等地,写下数十首纪行、抒怀的诗歌。十四年(1834年),进京准备参加次年的进士考试。十五年(1835年)冬,科考再次失败。之后,应邀到山西巡抚处作幕僚。次年人京充左翼宗学教习,“左翼宗学”是一所专为镶黄、正白、镶白、正蓝四旗贵族子弟而设立的学校,陈钟祥在该校做了4年教习。二十年(1840年),陈钟祥回筑探亲。一年之后获优贡待遇,取道四川北上京师,这是他人生中的重大转折,正式步人仕途。经过朝廷考核,以优异成绩分配到河北某地任职,因其母远在贵阳,请求朝廷改分四川,历任四川青神、编竹、大邑县令。二十七年(1847年)春,出使藏区察木多(今属昌都)处理民族事务。是年秋,陈钟祥从察木多回四川后,被任命为大竹知县,不久调任金堂知县。这时他遭遇人生中最大的不幸,他的女儿、儿子、母亲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相继去世。他在成都住了一段时间,便运送母亲的灵枢回浙江安葬。咸丰二年(1852年),陈钟祥丁忧期满,到贵州拿到官文,返回浙江到父母墓前拜别后,赴京重返仕途,被派往河北军中。咸丰三年(1853年),河北军营从事,旋任直隶沧州知州。沧州本是汉满回多民族杂居之地,民族冲突时有发生,是一个不易治理的州府,经过战争,沧州的治安混乱不堪,清廷的残余部队和土匪对当地民众威胁极大。陈钟祥到任后,迅速了解情况,采取果断措施,向上司呈报《沧州失守后地方情形状》,陈述了沧州战后的现实情况,提出若干治理措施,体现了陈钟祥在政务上的才干。五年(1855年),任赵州知府。次年冬,参与中俄在天津的谈判。咸丰八年(1858年),英、美、法、俄四国要求在中国口岸和内地自由通商,陈钟祥又奉命至天津参与外交交涉,他为上司拟写了《为钱方伯密陈海口情形状》,陈述了实际情况并作了分析,所述及的实际情况,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陈钟祥50岁以后的经历因无文献记载,难以知晓。故其卒年亦无确切时间,一说在咸丰八年(1858年)后,一说在同治四年(1865年)左右,学术界至今无定论。

  陈钟祥著述以诗词楹联为主,著有《依隐斋诗钞》十二卷,《夏雨轩杂文》二卷,《香草词》五卷,以《香草词》影响最大,楹联作品散见于湖湘、巴蜀山水祠庙及其所著《楹帖偶存》一书。另还有《岷江纪程》《赵州石刻记》两种著作,前者是他从长江回浙江为母亲戡察墓地期间,于沿途停留、谢友时所作日记;后者为任赵州知州时,对赵州石刻作悉心调查后收集整理而成,是我国金石类古籍中的珍贵遗产和重要参考资料。

  陈钟祥文章诗间并重,楹联亦为有清一代名家。其诗文之影响,则从当时省内外如杭州许乃普、独山莫友芝、东乡吴兰雪、仁和龚定庵、山阴宗稷辰、桐城姚瑩、贵筑黄彭年等20余位文坛名家给他的题跋、序文、颂词中可以看到。陈钟祥写诗较早,40岁后开始作词,终以诗名词名并举。他的诗收人《依隐斋诗钞》,包括《辛壬癸寅草》《燕晋草》《南归草》《蜀游草》《康邮草》《祥琴草》《出山草》《东航草》《橐笔草》《牧沧草燕南赵北草(上)(下)》共十二卷。对其诗,同时代人就赞誉很多,莫友芝曰:其诗“切劘格律精严,风骨益遒紧”“西海之奇僻,东瀛之巨观,戎马之倥偬,黎庶之灾伤,其足以发吾哀乐,攄吾怀抱,以昌吾诗者必不能泰然安坐而得。故知天以彼之拂郁吾者,练经世之才。即以此之成就吾者,吐英多之气,诚持以较衮衮诸公,其遇不遇何如也”;龚自珍曰:其诗“众体悉备,才思横溢,刘舍人所谓弹豪珠零落纸锦烂者也”;姚莹曰:其诗“矫矫若云间鹤,有遐瞩八荒,俯瞰群流之概,古近体皆有工力。”评介甚佳。陈钟祥是清代贵州诗人中“游京师(而)名动公卿”者。道光十一年(1831年)夏,贵阳遭百年不遇特大洪水,陈钟祥作三首五言古风纪其事,序云:“辛卯夏仲黔城淫雨半月,月望之夕大水骤至,民之被灾者千百家,以诗记之。”诗中描述洪灾之大,“前望南明河,兼天白浪浪。长桥砉然断,危楼渺中央”,如实地记录了当时的水势和灾情,对受灾人民寄予深切同情。

  陈钟祥热爱贵阳的山山水水,尤其是黔灵山。道光十四年(1834年),他打算再次进京参加次年的考试。离筑前,特别叫家中仆人备好酒菜,到黔灵山游玩一天,除写有散文《游黔灵山始得圣泉记》外,还将近几年所作诗精选出90首,编成第一部诗集《辛壬癸寅草》。二十七年(1847年)春,陈钟祥奉命出使西藏察木多。西藏的奇异风光,独特的民族风情,激发了他的诗兴,他的诗从原来的酬唱、纪行、抒怀扩大到反映社会现实,如《催鸟拉并序》,序云:“蕃众男妇僧俗皆供役、每汉蕃官兵过境,沿站蕃官头人则分户计口派役或出牛马,或供男妇皆呼为乌拉。”诗云:“乌拉不辨人与畜,蕃僧蛮婢马牛逐。官邮但见传牌来,纷纷供给汉蕃役。君不见蓬首垢面诸酪奴,鸦头叉手欢腾呼。朝来负乘竭辛苦,浑沌入幕同野处。又不见牡牛驽马千百屯,百藖一豆复何有,但咬山头枯草青稞根。”这首七言古风反映了西藏农奴的悲惨生活,也流露出诗人对他们的深切同情。藏语称住藏大臣为“安本”,下级文员为“破本”,下级军官为“马本”,士兵为“甲米”。陈钟祥所作《破本甲米》一诗,反映住藏大臣的尊荣和下级官员、士兵的疾苦;《索赏需》谴责了藏官以赏乌拉为名,勒索过往官兵中饱私囊的丑行;《卜天葬》介绍了藏民天葬、地葬、水葬的过程;《跳歌庄》描写藏民舞蹈。在短短的半年中,陈钟祥对西藏有这样深刻的了解,并用诗的形势表现出来,充分体现了他在文学艺术方面的才能和敏锐的洞察力,也是以藏族事物入诗的少数诗人。

  陈钟祥词除《香草词》外,据民国《黔南丛书》载,还有《鸿爪词》长调8阕,《哀丝豪竹词》长调13阕,《菊花词》小令24阕,《集牡丹亭词》长调8阕及未结集的小令、中调长调13阕,与《香草词》所收小令125阕,中调82阕,长调26阕,共301阕,涉及词牌60余个。陈钟祥在贵州词坛,承前继后,为清代作词大家,其名一出,即蜚声词坛。任可澄“道咸以来,(贵州)词学始盛,其哀裒然成帙,各体皆备,实以陈息凡先生《香草词》为首”,评介较合实际。陈钟祥写的词,其内容大多数也脱不出伤春、惜别、愁离、怀古、乡思、羁怨以及男欢女爱、吟风弄月等,但也流露了他对时局的忧患,对民事的关心,对山河的热爱,他的词中有对国势飘摇、政治腐败、人民流离等的反映。莫友芝在《香草词》序中说“(钟祥)更历世故,牵掣宦场,属时多事鞅掌,鲜有居息,涃怵耳目,枨触怀裒,默之不甘,言之不可,忧从中来”即是如此。陈钟祥的词,有关妇女的比较多,古代妇女,不管是上层妇女,还是民间的各种女性,都是备受压迫的,表现她们的孤独、苦闷、哀愁、愤懑和反抗就成了诗人词客们创作的常见主题,陈钟祥也不例外。他有的描写了闺阁少女的青春喜悦,如《锦缠道·瞿氏园观芍药》;有写歌姬妓女怨恨愁苦的,如《离享燕·秦淮》;有写思妇凄楚离情的,如《一剪梅·别情》等等,由于陈钟祥抓住了表现对象的特征,故他写出了真情实感。陈钟样任职沧州、赵州时间较长,故他的词中,也写了一些反映赵地生活习俗的作品,如《摸鱼儿·赵地多种棉,秋成弥望,词以志之》,描绘了人民的劳动生活;《摸鱼儿·水井车》描写了赵地人民引水灌地的劳动生活;《虞美人·渔村夕照》表现了渔民生活,富有诗情画意。此外,他生在贵州,对贵州少数民族的生活加以留意,写了一首别开生面的《换巢鸾凤·跳月》词,用浸透着欣赏、赞美心情的写实笔触,将贵州苗族跳月的场面、气氛、人物忠实而又有声有色地描绘了下来,词的风格与题材和谐,而以少数民族生活入词,也扩展了词的题材和内容,使传统诗词有了一股新鲜气息。时人评价:“《香草词》众体兼备,各有所长。大体说来,小令清丽缠绵,声情摇曳;慢词铺写详赡,气势流贯。从风格来说,因较多接受婉约词派的影响,以恬澹、婉丽为主,间有豪放之作。……《香草词》大多数读起来字调句协,音情谐婉,具有和美的音乐感。”

  陈钟祥词之外,亦以创作楹联闻名于世。在四川、直隶(今河北)任职和游历各省间,均有大量楹联存留。四川是一个极有魅力的地方,很多文人入川后,都会从大自然中获取艺术灵感。陈钟祥生活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其楹联、诗歌创作日臻成熟,艺术风格也有所改变。北宋三苏是他最佩服的人物,他特别到三苏故乡眉山凭吊,还为三苏祠写了一副楹联:拜堂堂父子三君,文章与北宋争传,中原雄视无他手;看滚滚江流一去,人物是西川特出,山水英奇在此眉。他在绵竹时,重修绵竹古楼,并仿民明大观楼长联作楹联一副,联曰:楼前揽古,千载事陡上心头,慨东鲁诗书,西川俊杰,南朝冠冕,北伐烟尘,修业勋名,过往已尽为陈迹,茫茫汉宋而还,阅几许沧桑,就当年危阁半椽,都归榛莽;池上兴怀,四时景翻来眼底,看春泥惊燕,夏沼游鱼,秋树鸣蝉,冬山积雪,飞潜动植,俯仰皆自在流形,落落颜曾以后,得这般胸次,凭此处方塘一亩,具见渊源。是他楹联中比较少见的。以后陈钟祥有不少楹联问世,如题武汉黄鹤楼联:鹤去已千年,笑仙人阅尽兴亡,王几人,霸几人,都付与大江东去;楼高仍百仞,叹末世争得权利,公为战,私为战,问谁是当日南来。题湖南岳阳楼联:八百汪洋,神仙自古尝飞过;万千气象,优乐于今属秀才。题四川眉山远景楼:云气拍江来,却沙帆可数,渡口花浓,望大小峨峰,高横一线眉山外;荷光摇树起,正衙鼓初闲,楼头酒熟,论古今人物,都在三苏眼孔中。他的楹联,很受欢迎,故留存不少。陈钟祥著有楹联合编《楹帖偶存》一书,是对他搜集的楹联作“联话”式的记录,每一副楹联都有跋文介绍缘由背景,长短均有,工稳、和谐、贴切。(资料整理自《贵州二百历史名人传》)

【编辑:杨茜 】关闭本页
【编辑:杨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