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肖像·历史人物:清后期政治家谭钧培

贵州肖像·历史人物:清后期政治家谭钧培
谭钧培,清后期名宦,著名政治家,终官云南巡抚。字宾寅,别字序初。生于道光八年(1828年),贵州镇远府城西郊平冒园(又名大菜园,今镇远县)人。其先辈由广东茂名迁贵州黎平,后再迁镇远,遂家焉。曾祖父谭会文,曾祖母吕。祖父谭述康,祖母夏氏、李氏。父谭人杰,道光十二年(1832年)举人,逝世后祀乡贤祠;母梁氏。三代“皆以君贵,赠至一品”。谭钧培娶妻李氏,续娶刘氏、戴氏;有子三:长子谭启宇,道员;次子谭启绪,举人,湖北候补知府;三子谭启瑞,举人、进士,翰林院编修。女二,孙一,孙女三。
谭钧培幼小在乡里读私塾,“未冠入县学”,由于聪慧过人,刻苦勤奋,学业极佳,名列前茅。他干练稳重,敏锐果敢,有独闯仕途、报效国家的宏图大志。咸丰九年(1859年),应顺天恩科乡试,考中举人。同治元年(1862年),赴京会考,成进士,改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初入仕途,谭钧培慎言慎行,克已奉公,从不懈息。同治二年至四年(1863-1865年),两次出任顺天府乡试同考官。因办事认真果断,业绩突出,受朝廷称赞,同治八年(1869年),任江西道监察御史,兼管光禄寺事务。同治十年(1871年),督理江西五座城邑的街道,颇有成效。“有欲于琉璃厂创设外国教堂者,斥不许”。同治十二年(1873年),上疏朝廷,谨拟“筹饷需以固军心;建碉堡以备战守;设屯田以赡丁勇;宽赋税以广招徕;增州县以资控驭;肃官风以立治本”六事进呈,初显其政治才华。同年十二月,调任常州知府。光绪四年(1878年),“以卓异闻”,调任江苏代理徐州道。当年河南大荒,无数灾民扶老携幼潮水般涌人徐州境内,沿途哀号声声,遍地饿殍尸横,情景凄然,惨不忍睹。谭钧培目睹此情况,断然作出“茸废垒以栖之,筹钱粮以活之”,竭尽全力,安抚灾民,使成千上万无家可归的灾民得到安置和救助,这一赈灾善举深得民心,其功德为后人所传颂。光绪五年(1879年),迁山东按察使,调湖南按察使,诏授江苏布政使,“数月之中,四拜恩命,而公以大府奏留,仍在徐州道任”。是年秋,“入觐京师,两宫慰劳,有办事认真之奖”,奉命护理江苏巡抚。“首陈端风俗,正人心一疏”。光绪六年(1880年)六月他奉命续任江苏布政使,兼署理漕运总督。当时正值初夏,连日骤降暴雨,淮河流域洪水泛滥,洪泽湖波涛汹涌肆虐,江北运河沿途数十处坝溃堤塌,百万民众受到严重威胁。谭钧培临危受命,不顾个人安危,亲自奔赴抗洪抢险第一线。他果断采取措施,调动指挥马、步各营数千将士,顶风冒雨,抢修大坝,加固河堤,引洪泄流,拯救了沿江两岸数百万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光绪七年(1881年)五月,谭钧培再次护理江苏巡抚,兼署苏州织造。同年九月,他奉命担任与巴西国换约大臣,这是他第一次代表清廷处理外交事务,充分说明朝廷对他的重用和信任。光绪十一年(1885年),谭钧培受命担任江南乡试监临官。同年十月,谭钧培提任湖北巡抚。在任期间,他雷厉风行,整肃政纪,提倡廉洁奉公,严惩贪官污吏,使正气得以弘扬,当地政通人和,气象更新。光绪十二年(1886年),谭钧培因筹饷有功,朝廷赐予“一品冠服”。四月底,调任湖北槽粮官。上任不久,他便根除不合理的纳粮弊制,使大户多纳,小户少纳,无粮户免纳,深得农户拥戴。是年,调任云南巡抚。
光绪二十年(1894年)十一月二十四日,谭钧培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云南任上,享年66岁。朝廷遵其生前遗愿,将遗体运回贵州镇远故里,安葬在城东7公里沿河村蟠龙砦,并树石勒铭。
谭钧培著述仅有其编著的《谭钧培治滇奏疏》,为《清末五朝云贵总督、云南巡抚治滇奏疏丛书》中的一种,是谭钧培任职云南巡抚期间的奏章汇编。该书凡7卷,收录奏折、附片214道,篇幅之大,保存资料之宏富,在清代云南督抚文献中是不多见的。该书记载了光绪十三年(1887年)闰四月至二十年(1894年)十一月期间云南政情民生、重大历史事件,系统反映了谭钧培重视民生、开明务实的治滇思想,全面记录了谭钩培治滇实践;同时保存了大量水、旱、火、虫、地震、瘟疫等灾害史料和丰富的社会史料。该书是谭钧培“宣力边疆,克勤职”的真实写照。该书可以整体地反映云南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情况,是学者研究晚清云南的第一手宝贵资料,同时也是地方资政、借鉴的重要著作。
谭钧培任职期间,生活俭朴,勤政爱民,兴利除弊,功绩卓著,得朝廷嘉奖。他主要任职江苏、云南两省,认为为官应“端本善俗为首务,躬行节俭以身先之”。光绪五年(1879年)九月,奉命护理江苏巡抚,巡视中,见战乱后的不少地方,人心不定,生活不安,社会不宁,暴尸不葬,恐发生瘟疫泛滥,殃及平民百姓。他随即将实情禀告朝廷:“吴中兵燹,元气未复,人心渐漓。如葬亲以三月为期,例也。而愚民惑于风水,往往亲殁数年不葬,败罗列,尸骸暴露。更有创为火葬水葬之说,大为悖戾。”提出按乾隆年间旧例,凡停枢之家,限一年安葬,逾者科罪。又责令各级地方官,添置义地,设立善堂,以待无主尸棺及无力营葬者。不久便恢复了社会秩序,安定了民众的生活。句容县茅山旧有三茅真君祠,非正规祀典祠堂,该主持谎称前明洪武颁有玉印,借以大肆敛财。谭均培派员前往,会同地方官,将其玉印调存县库,院宇资财改为义学社仓之用,制止其继续危害地方。对江苏全省的“烟馆妓寮,博局赌社,引诱良善,有伤风化”,一一查禁,有犯必惩。很快,各地“风俗人心,日趋以正”。他常轻骑简从,巡行乡曲,存问疾苦,勤课农桑,始终体恤民情,以民生为计。同治初年,朝廷恩减江苏所属漕粮赋税。因嘉定、宝山两县每亩只征米两升有奇,按规定不在减轻之列。事实上除征米之外,还有折算漕运银两,银米合计,每亩实则征收五升以上,名轻实重。谭均培据实上奏,按规属恩减之列,酌减十分之一。又有金坛县,兵乱之后,田国荒,民不堪其苦,他上奏朝廷,恳请于十分之中再减一分四厘。其他如江宁府,减漕额三成;丹徒县,沙湖田地,昔腴今瘠,也于十分之中再减一分四厘。他向朝廷奏道,采取这些措施,“庶于国计无妨,而于民生有益”。朝廷批准其奏请。
苏淮历来为兵家重地,谭钧培署漕运总督,尽心力操办整饬水陆两军。他奏请朝廷,应将各营士兵,“轮流调阅”。马步各为四营,每营分四哨,以所裁步军之余,填补马队之缺。清河水师历来有内河、淮海之分,淮海船少,分布不足;内河船多,多半朽腐,不堪用。谭钩培合理安排调剂,损旧船只,调来修补,损坏严重裁之。而即分内河之余,添补准档海之缺。遴选镇员大将统带操练。再向南洋大臣,请求拨发洋枪,分派各营,教以操法,确保巡缉海疆之用。是时,兵部侍郎彭玉麟巡阅长江,“疏称钧培莅事未及三月,壁垒一新”。又密折向朝廷推荐谭钧培“刚毅严明,肯任劳怨,办事勤敏,畀以重任,必能文武相维,和衷共济,不至贻忧朝廷”。光绪七年(1881年)五月,谭钧培再次护理江苏巡抚,兼署苏州织造。他深入了解纺织生产实情,调查产品市场营销状况,掌握了从材料来源、产品加工到销售流通的全过程,使织造业在他的掌控监管下得到正常发展,打击了伪劣投机纺织商品交流活动,为国家节约大量资金,获取丰厚税利。谭钧培受命担任江南乡试监临官期间,对考试制度进行大胆改革,在原有试制基础上,新增试规十二条,使考试制度臻于完善,并趋于合理,此乡试考制沿用了许多年。谭钧培“服官江苏十二年,自郡守跻藩司,三摄巡抚,再权漕督”“属吏贪墨者罢之,廉明有实证者疏荐之。尤以端本善俗为首务,躬行节俭以身先之”,江苏百姓称颂之为:“今之汤文正也!”汤文正,即清代早期名臣廉吏,工部尚书汤斌,河南睢阳人,字孔伯,一字荆岘,号潜庵。
光绪十二年(1886年),谭钧培奉命调任云南巡抚,“自是公之治绩皆在滇矣”。西南边陲的云南,地域广阔,气候宜人,物产丰富,但因治理无方,贪吏横行,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各地景象极为萧条。谭钧培到任后,衣着布衣蓝衫,四处奔走私访,如实掌握了各地社会经济情况及时将实情和整治方案上奏朝廷,对云南进行全面整顿和治理。云南盛产食盐,作为重要产业的盐业生产却经营不善、停滞不前。“公以滇之财赋,盐课为大宗”,首先大胆查办一批贪腐官吏和不法奸商。“有黑井提举者,在任八年,欠解正课十余万”,谭钧培据实弹劾,将其革职追。又言,“该管盐道,果能随时督征,断不至于积欠如此之巨,并请一并革职,勒令分赔,以警其余”。其次制定规章,清理盐池,改善设备,固定井员,提高产量,保障运力,监管市场,使濒临困境的盐业生产迅速恢复,并逐渐兴旺起来,“兵不乏食,民不苦累”。谭钧培关心农民疾苦,将各户田亩纳入备荒之列,鼓励农民勤耕细作,丰收之年按章纳税交粮,歉收之年据实减税减粮,受灾之年税粮全部免征,此举深受农户拥护和颂扬。云南是产铜富地,为完成朝廷铸币指令,他派遣部分刚直精干官员到各铜矿区,整顿矿序,清除“蛀虫”,更新铸造设备,提高制作工艺,并亲自拟定铸币新章,派人到现场监督开炉铸造,提前完成优质铸币数额,多次受到朝廷嘉奖。他在云南会商督臣,添建省城经正书院,教云南学子“经史古学”,选拔聪颖之士,住院学习;又增置房产岁租,以为公车卷费。后署云南学政,充乡试临监,其勤慎与在江南无异。云南天灾人祸不断,光绪十八年、十九年(1892、1893年)连续两年水涝灾害殃及30余个州县,谭钧培心系百姓安危,率领各地官员组织民众抗洪抢险,抵御水患,奏请拨帑10万两,并出积谷以赈灾民。
云南接壤越南,“疆事尤极震撼”。越南难民“数千就食内地,而土寇即混其中,民大骇”,引起边境骚乱。谭钩培对此复杂情况,当机立断,因势利导,“诛其土寇,而慰遣其难民”,将难民遣送至猛喇作妥善安置,并给予耕牛和种子,边境得以安宁。光绪二十年(1894年),法国欲出兵人侵云南,亦将危害中国边民。谭钧培即速增兵,加强边防,亲临前线视察,督促修碉堡、筑工事、查岗哨,并责成开化镇官兵坚守要塞,“以时巡阅”,迫使法军不敢轻举妄动,坚决保卫了中国边疆的安宁和领土完整。
谭钧培身为朝廷命官,长期忠于职守,奔波操劳,很少回乡探亲尽孝,但却对家乡一往情深,慷慨解囊资助兴办文化教育事业。光绪初年,他闻镇远建文明书院,特将价值4000余金的书籍和设备捐赠给书院;又出资在平冒园陆续创办几所塾馆,解决了许多贫穷儿童不能入学读书的困难。其精神也传至其后代子孙,民国24年(1935年),谭钧培的孙子继承祖父遗志,将完整的经史典籍808部共7275册,全部捐献给镇远师范学校,该校遂将图书馆命名为“钧培图书馆”,以示纪念。(资料整理自《贵州二百历史名人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