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肖像·历史人物:贵州军政界后起之秀唐炯

贵州肖像·历史人物:贵州军政界后起之秀唐炯
唐炯,清后期名宦,终官云南巡抚,云南矿务大臣。字鄂生,道光九年(1829年),生于湖北天门县(其父树义任职地),贵州遵义府(今遵义市)人,一说为贵阳人(道光二年,唐树义葬父于贵阳近郊蔡家寨成山,遂于墓附近筑室曰“成山草堂”,“自尔定居贵阳,别为成山唐氏”)。其原籍江西抚州府(今抚州市)金溪县,先世于明初迁四川涪陵,入黔始祖唐象明(一说唐一元),明末由四川涪陵(涪州)迁居遵义,遂家焉。祖父唐源淮,字以平,号直圃,为贵阳成山唐氏始祖。“早慧,擅诗文”,嘉庆三年(1798年)举人,曾任广东阳山知县,历署英德、清远等县知县,钦州知州和廉州海防清军府,敕授文林郎。父唐树义,字子方,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举人,历任湖北咸丰、天门、监利、江夏知县,汉阳府同知,甘肃巩昌、兰州知府、兰州道,陕西按察使、湖北布政使、代理巡抚。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后,唐树义称病回乡,在贵阳堰塘坎修筑“待归草堂”闲居养老(“待归草堂”即今之贵阳人所称的“唐家花园”,是遵义唐氏迁居贵阳后的主要落脚地)。咸丰二年(1853年)奉命出任湖北按察使,与太平军作战。四年(1854年),兵败死于金口,享年63岁。著有《梦砚斋诗古文辞》《北征纪行》《从戎日记》《乙巳朝天录》《楚北旬宣录》《水归田银》《癸丑出山录》《癸甲从戎》《待归草堂诗文集》等。唐树义娶妻贵州绥阳王氏,生子五:焯、炜、炳、炯、煦。
唐炯为唐树义第四子,娶妻湖北汉阳姚氏,续娶马氏,生子八:我通、我墉、我坊、我圻、我城(早逝)、我填(早逝)、我圭、唐兴、我培、唐吉;孙十;唐我墉子尔铭、积福、积忠,唐我圻子尔铜、唐飞、积友,唐我圭子积诚,唐兴子伯翔,唐吉子积文、积礼。较为有名者:唐积福,字希泽,毕业于京师大学堂译学馆,曾任民国兴义、安顺县长、后医成才,在昆明、贵阳、安顺开医馆行医,曾任贵州国医馆馆长,贵州中医协会会长,贵阳市政协常务委员;唐我圻,字恭石,生于威丰元年(1851年),秀才,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进士,历任四川遂宁、大画、大足、长乐知县,酉阳直隶州知州,有政声,著有《真斋诗稿》《养真斋诗续稿》;唐尔铜,又名瑞铜,字士元,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进士,曾留学日本,辛亥革命前曾任大清银行清理处总办,民国元年(1912年),任南京临时政府中国银行总行行长,曾主持筹建中国银行贵州分行、重庆分行。民国6年(1917年)任北京政府财政司司长。
唐炯早年跟随父亲接受教育,5岁发蒙,7岁始读书,“性倜傥,有大丈夫襟度”。好学不倦,特喜史、鉴,诗词文赋亦有造诣。他读史、汉等正史和《资治通鉴》,对历代政事得失、治乱兴衰和古代名臣事迹反复揣摩,自青少年时代即有经世志向。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中举。咸丰四年(1854年),贵州杨龙喜起义,引发全省各民族大起义,局势震荡。五年(1855年)夏,唐炯时在成山守制(唐树义金口殉职后,唐炯多方寻得乃父遗骸,归葬于成山祖茔,故遵制在家守孝),组织青壮年,创办“忠孝团”团练,团分十二局,购置枪炮、火药、刀槊、旗帜等,以卫地方,并参与在籍翰林院庶吉士丁宝桢所率领的兵勇与起义军作战。六年(1856年),守制成,赴京师纳资报捐知县,分发四川南溪县知县任用,有政绩,于城中及四乡“备器械,联保伍,练丁壮”,以防守云南李永和、蓝朝柱义军。同治二年(1863年),唐炯率川军“安定营”参与围堵太平军石达开部。同治五年(1866年),遵朝廷命,率师援黔,督办军务。因功获赏二品顶戴和“法克精阿巴图鲁”称号,回川复任。后历任绵州知州,绥定府知府,川东道、建昌道、盐茶道。在绥定知府任上,公正严明,并建立书院、社学,教育子弟读书,纠正恶习,后绥定大治。光绪三年(1877年),丁宝 桢任四川总督,知唐炯能干事,便延揽其协助办理盐政。光绪八年(1882年),时法国侵占越南南部,后又占领北宁、太原两城,中国边境虽暂无战事,但形势吃紧。唐炯即被张之洞等人举荐,擢任云南布政使,派往云南,改革弊政,政绩突出。不久,“法人夺我越南,被命赴开化防守”,旋任巡抚。光绪九年(1883年)十一月至光绪十年(1884年)四月,因越南山西战事失利,坐罪革职,成为替罪羊,逮捕下狱,囚禁二年之久。十三年(1887年),出狱,赏巡抚衔,派往云南效力,筹办铜矿,发展采铜业,督办、专营云南矿务近20年。光绪十四年(1888年),曾与贵阳士绅于德楷(字仲芳,曾任知县)二人合资开办同济堂药店(位于今贵阳大十字附近的正新街)。三十二年(1906年),辞官回籍。三十四年(1908年),得朝廷恩赏太子太保。
唐炯著述,有《先君子行述》《成山老人自撰年谱》六卷,《成山庐稿》(其中诗八卷,文四卷),《援黔录》十二卷,《成山庐诗录》一卷,《成山堂公牍》不分卷;编《丁文诚公年谱》一卷,《四川官运盐案类编》八十卷、卷首一卷;参与修撰光绪《续云南通志稿》《四川盐法志》等。
宣统元年(1909年),唐炯病逝于家,享年80岁,归葬贵阳近郊(今乌当区)成山祖茔。
唐炯作为晚清一位有影响和有争议的政治军事人物,其一生经历复杂,世人对其一生功过是非,议论多多,研究多多。但他确实是清后期一个杰出人才,其所表现的军事才能,同时为左宗棠、骆秉章两位封疆大吏争相“抢要”。他在参与镇压捻军、西北回民起义、太平军以及四川、贵州各民族起义的各场战争中,都充分显示了他的军事指挥和作战能力。唐炯善用兵,作战勇猛,人称“唐拼命”。同治二年(1863年),唐炯率川军“安定营”参与围堵石达开。在此期间,唐炯因向四川总督骆秉章建言而立下奇功,“论平蜀功,唐鄂生第一”。此外,唐炯在平定贵州咸同苗民起义一事上也是功不可没的。同治六年(1867年),四川总督崇实命率师入黔,唐炯随之回黔督办援黔军务,崇实“遂以军事属之”率部攻破黄号军占据多年的瓮安玉华山、平越(今福泉县)上大坪、开州桥顶山等地,活提起义军首领王超凡、刘仪顺,降服潘人杰、唐天佑、因此而获迁道员,赐号“法克精阿巴图鲁”。
唐炯作为贵州军政界后起之秀,很感谢时任四川总督丁宝桢的知遇之恩,但他也凭借自己的才干,为四川及贵州的盐政改革作出贡献。光绪三年(1877年),丁宝桢为改变因计盐而使大量盐税流失及边岸盐引滞积的局面,以保证川盐人黔而改变贵州缺盐的状况,杜绝盐枭、奸商和负责盐务的官吏中饱私囊,接连邀请聘用遵义华联辉、唐炯入川协助他治理盐政,共同一起改革盐政,确定“官督、商运、商销”的原则,并于光绪四年(1878年),在泸州设立滇黔盐运总局,由唐炯担任总办,负责推行盐政改革。他向丁宝桢建言:要解决盐业盐引及销售等方面的诸多问题,就得革除盐政弊制,才能收到效果。丁宝桢依其言,即委与重任,让他全权办理。唐炯便与华联辉共同策划,制定出一种有利于官府、盐商并对广大穷苦民众大有好处的“官运商销法”,在川、黔、滇三省大力推行。此法推行后立见成效,每年增加库银数百万两,缓解四川财力补助困境,也解决了贵州人民吃盐难问题。光绪六年(1880年),唐炯署理盐茶道,特向丁宝桢建议盐务改革后需要做的六件事,即:发引必先新后旧;徵税必先课后引;收发盐引,责成盐道;改代引张,责成州县;缴残则严定限期;办公则优给公费。丁宝桢接受了他的建议,并颁布执行。经过丁宝桢与唐炯等人的努力,积淀在四川盐业上已有百余年的引目浑淆、款项轇轕诸弊端,至是全部革除。
唐焖在光绪年间,参与了发生在云南的两件大事,即中法战争和经营云南矿务。光绪八年(1882年),唐炯特简为云南布政使。时值法国侵人印度支那,欲以越南为跳板,染指中国西南,西南边疆顿时战云密布,唐炯奉命领兵开赴前线。九年(1883年),在陈宝琛等人的力荐下,唐炯赴越南抗击法军,他参与指挥中法战争中滇军在越南山西战场上的布防,期间擢升为云南巡抚。是年十二月,法军发动攻势,清军丢盔弃甲,军事重地相继失陷,山西失守,战局陷人崩溃境地。十年(1884年)三月二十六日,清廷大为恼怒,以“边防松懈、临敌退缩”的罪名将其革职下狱,并被押送至刑部治罪,会审定拟“斩监候”。另一说是唐炯“误闻将议和,亟还省履任。上大怒,褫职逮问,刑部定谳斩监候”。经过李鸿章、左宗棠、丁宝桢、岑毓英等朝廷大员的多方奔走、活动和求情,获得宽免。“久之,上意解,三历秋审,赦归”。两年牢狱生活后,唐炯于光绪十三年(1887年)出狱,被派往云南效力,督办云南矿务,筹办铜矿,发展采铜业,专职云南矿务。史载,唐炯“偕日本矿师躬履昭通、东川、威宁铜铅各厂,疏陈变通章程,又历请减免贵州铅课,豁免云南矿厂官欠民欠,并报可。”近20年间,云南铜矿向国家输送了源源不断的铜材,也解决了云南本省财力和广大矿民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