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肖像·历史人物:清咸同时期名将田兴恕

  田兴恕,清咸同时期名将,贵州提督,终官钦差大臣兼贵州巡抚。字忠善,生于道光十六年(1836年),湖南镇筸镇凤凰厅(今凤凰县)麻冲乡麻冲村人。祖籍陕西蓝田,祖上三代务农,父亲早逝,随母入县城,靠乞讨和割马草为生。咸丰元年(1851年),田兴恕15岁,镇筸直隶厅招募士卒,就投军当了一名厅城士卒。次年,直接参加了由镇筸子弟组成的部队—筸军,隶属镇筸镇标。因机智灵活,作战勇敢,田兴恕充任哨官。咸丰二年(1852年),从筸军守长沙。六年(1856年),升为营官,领一支500人的筸军部队,号称“虎威营”。后因增援贵州,其部队“增募二万,选敢死士五百,号曰‘死勇’,后改名’常胜军’”。八年(1858年)十一月,以解贵州黎平围,“予参将田兴恕以副将用”,补投贵州都匀协副将,署理古州镇总兵。九年(1859年),率虎威营回援湖南,解宝庆城围。十年(1860年),受命办理贵州军务。六月,率兵增援省城贵阳,以防太平军石达开部。十月,实授贵州提督。十二月,朝廷以收复瓮安等地,命田兴恕“为钦差大臣,督办全省军务”。十一年(1861年),以“克复归化、荔波、定番、广顺、独山诸城,疏通驿路”,兼署贵州巡抚。九月,因为“堵剿”太平军无力和贞丰县城被太平军占领,连遭两次“下部议处”。十二月,因“骤膺疆寄,恃功而骄”,多次遭人弹劾,不再兼署理贵州巡抚。是年,以查封贵州传教士活动,处死贵阳青岩天主教传教士文乃尔及教民4人,引发教案。同治元年(1862年)四月,罢钦差大臣。四年(1865年)三月,清廷迫于法国威逼,彻底解决“贵阳教案”,决定“将田兴恕发往新疆,不准援免”。田兴恕在前往新疆途中,由于交通阻塞,至兰州后交由陕甘总督左宗棠接收。同治六年(1867年),陕甘少数民族起义,左宗棠起用田兴恕带兵征剿,屡建战功。随即奏请朝廷,请求将田兴恕释放回原籍,朝廷准奏。

  同治十二年(1873年),田兴恕回到凤凰家乡,续妻杜氏,有一女三子:女田应弼,曾留学日本,嫁熊希龄弟熊希靖;长子田应熊早逝;次子田应全,号笏山,曾任川边大臣一等随员,辛亥革命后任湘西临时军政分府外交部长、巡防军管带;三子田应诏,号凤丹,同盟会员,任陆军小学及陆军速成学堂总办。南京光复,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被任命为陆军第二十旅旅长,成守南京。后任湘西镇守使兼辰沅道尹。民国6年(1917年),参加护法战争,晋升为中将,任湘西护法联军第一路军司令。田应诏子田景祥,抗日战争中是美国“飞虎队”飞行员。

  田兴恕本无文化,行伍后亦勤奋好学,在陕甘期间,亦得闲阅读史书,学会作诗,著有《更生诗草》。曾自曰:人事输赢无常局,贫贱吾家有素风。

  光绪三年(1877年),田兴恕在凤凰枪伤复发逝世,享年41岁,归葬凤凰县城东五里朱家垄。

  田兴恕少年从戎,10年间累功升至一方领兵大员、封疆大吏,为有清一代罕见。其生活于清后期纷乱时代,太平军和西南各省各民族起义,清王朝政权摇摇欲坠,最需要的就是能打仗的官员。所谓时势造英雄即印证在田兴恕身上,他以抗击太平军和征剿各民族起义而建功立业。咸丰二年(1852年),田兴恕随湘军守卫长沙,以防太平军。太平军屯军湘江西岸,清军欲招募敢死队士夜袭太平军营。田兴恕自告奋勇,率其虎威军乘夜坐小船,潜声杀人太平军营,遭到激烈抵抗败退,靠泅水冒死退回,“巡抚骆秉章奇之,委充哨官”。六年(1856年),田兴恕率领虎威营500余人与湘军另一将领萧启江增援江西,收复万载、袁州等地。次年,在参加“战上高英冈岭,深入被围,左手受创,亡马步战”命。后得就逃脱一命。随即进攻临江。太平军集聚大队援军,扑杀围城清军。萧启江欲退兵,田兴恕认为不可,说道:“兵在精,不在多,愿为前锋,率所部直入贼阵。”即带领精兵打前锋,“旗指东麾西”,太平军不敌退走,田兴恕遂收复临江。咸丰八年(1858年),贵州各民族起义迅速,义军围困黎平府,久攻不下。田兴恕奉命由湘西入黔救援,“连战三日而围解,进克古州、永从”,升贵州都匀协副将,署古州镇总兵。九年(1859年),太平军石达开部围湖南宝庆,田兴恕奉命率虎威营4500人由贵州回援,扼守九巩桥,率军向层层包围宝庆的太平军发起猛攻,解宝庆围。五月,田兴想奉命率虎威军再次从湖南回到贵州,参与平定贵州各民族起义军战斗,解余庆城围,加总兵衔,获赐“尚勇巴图鲁”“挚勇巴图鲁”号。十二月,署理贵州提督,督办贵州军务,时年24岁。十年(1860年),太平军“石达开由广西入贵州,连陷数县,省城大震”。朝廷与贵州巡抚均命令田兴恕回兵省城支援,“师至,部署省防,督军赴定番迎剿”,石达开避其锋芒退走。十一年(1861年),贵州回、布依、苗各族义军和号军分别攻打各地,“上下游几无完土”。田兴恕分兵与之作战,“战屡捷”并招抚唐天佑、贾福保、陈大六、柳天成等义军首领,收复归化、荔波、定番、广顺、独山等县城,“疏通驿路,军威渐振”。是年,“贵阳教案”发生,而田兴恕“年甫二十有四,骤膺疆寄,恃功而骄,又不谙文法,左右用事,屡被论劾,乃罢兼职”。世人论曰:田兴恕一生作战勇猛,计谋多端,经历大小数百战,转战湖湘黔贵,由一名士兵升为领军大将。25岁当提督,26岁当巡抚兼钦差大臣,固因本人之禀赋,最大原因还是时势所造就。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贵阳法国天主教教区正式成立,贵州全省三分之一的州县设立了教堂或传教会。咸丰九年(1859年),法国传教士胡缚理继任天主教贵州主教后,强买民地,建造大小修院和印刷厂,遭到当时人民抵制,结怨甚深,时思报复。中法《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签订后,胡缚理有了庇护,更加骄狂不可一世。十一年(1861年)月二十五日,他趾高气扬,手持法国住华公使馆寄来、由清政府总理衙门签发的传教士护照,公然违反中国法令,以清朝巡抚、提督一级官员的排场,乘坐紫呢大轿,雇用鼓吹,盛设仪从,在贵阳城里招摇过市,激起绅民公愤。贵州巡抚何冠英,贵州提督田兴恕随即联名向全省官吏发出秘密公函,斥天主教为“异端邪说,最为害民”,指出教会“肆行无妄,心实叵测”,号召“随时驱逐”,“倘能借故处之以法,尤为妥善”。四月五日,外国传教士任国柱在贵阳府内大闹公堂,事后,田兴恕派兵查抄了天主教堂。赶走洋教士的呼声成为贵州各阶层人民的共同心愿,田兴恕部下首先在贵阳附近展开激烈的驱教活动。五月初五端午节,青岩镇各族人民按传统习俗到郊区野游,途经姚家关天主教大修院,与修士、教民发生争执。青岩团务道赵国澍已知上司有驱教之意,遂率众一举焚毁修院,逮捕几名教徒,胡缚理立即向田兴恕提出交涉,田兴恕均不理睬。在田兴恕的指令下,赵国澍将张文澜等3名修士和1名厨师秘密处死。是为“青岩教案”。胡缚理幸免逃走后,急向法国住京公使报告。法公使馆派代办哥士耆向清廷提出抗议。清廷派两广总督劳崇光到贵阳查办,与法国代表谈判,初步达成协定:一、在贵州各地张贴《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文本,使人民遵守;二、赔偿教会损失五千两银,重建教堂;三、抚恤者每人银三百五十两,为死者修造华丽坟墓,以慰亡魂。但由于法国政府坚持要追究肇事者责任,使协议未能实行,谈判被拖了下来。正当双方紧张谈判之时,开州教案又生。同治元年(1862年)正月十五日,贵州开州(今开阳县)夹沙龙群众,按照传统习惯祭龙灯,邀请当地中国教民参加,遭到法国传教士文乃尔等人反对,双方发生冲突。开州知州戴鹿芝派兵提拿了文乃尔及教民4人。事后禀报田兴恕,得到了“就地正法”的指示。戴鹿芝即将文乃尔等人定以破坏中国礼俗,扰乱社会治安之罪,就地处决。是为“开州教案”,与青岩教案合称“贵阳教案”。案发后,法国住华公使哥士耆认为严重损害了法国的利益,再次向清廷及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恭亲王奕诉提出“严重抗议”,要求赔礼道歉,赔偿损失,严惩田兴恕及有关人员。中法之间,关于贵阳教案的交涉,前后3年多,于同治四年(1865年)才最后议决,主要分歧即在对田兴恕的处理上。先是,同治二年(1863年),贵州巡抚何冠英病死,清廷任命田兴恕署理贵州巡抚,也因法国公使反对,罢去田兴恕的钦差大臣官衔,撤销其巡抚职务,仅保留提督一职。故法国公使认为,教案损伤了法国尊严,必须将田兴怨处死。清廷认为,田兴恕是一品重臣,封疆大吏,卫国有功,如果处死,不仅有辱国威,还会引起人民反对,因此不能处死田兴恕,坚持“只许赔偿,不能抵罪”。双方就此“争执数年,几于舌敝唇焦”。最后,清政府在外国势力的逼迫下,不得不妥协。教案涉及之中国官员,除何冠英、赵国澍已故不予追究外,田兴恕发配新疆,赔偿法国传教士白银一万二千两,修复已毁教堂等。

  御史华祝三认为:“田兴恕不堪造就,虽不足惜。然,固朝廷一品大员也,按国法以治之则可,顺夷情以杀之则大不可。”这便是田兴恕最终没被处死而远谪新疆之结果。(资料整理自《贵州二百历史名人传》)

【编辑:杨茜 】关闭本页
【编辑:杨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