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肖像·历史人物:贵州第一家报纸创办人于德楷

贵州肖像·历史人物:贵州第一家报纸创办人于德楷
于德楷,清末著名教育家、实业家,贵州第一家报纸创办人。字仲芳,生于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贵州贵阳人。祖山西永宁,其一世祖俞廷义育有三子,分别叫通海(字碧泉)、通渊、通源,曾跟随朱元璋一起打天下。“靖难之役”中,其二世祖通源率部抗击燕王战死后,后人为躲避燕王朱棣迫害,改“俞”姓为“于”姓,逃到贵州开阳定居下来。之后,于姓后人又迁居贵阳沙子哨董其坝(今沙文乡王家院村),遂入籍贵阳,家族人口逐渐增多。于德楷父于孔惠,字勉之,曾任广西怀远县主簿。至于德楷这一辈,兄弟中有多人在革命或事业上成名于世。其弟于德琨,字业乾,曾入贵州经世学堂学习,后中举人,旋入京广交维新人士,接受新思想并游学日本。在日本,专攻政法,结交宋教仁等革命者,以“虬髯客”笔名撰文,主张变更国体,推翻帝制。回国后加入同盟会,任监察员、评议员。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任内务部参事、国民党总部干事。民国元年(1912年),受国民党中央委任为特派员,返黔组建国民党贵州省党部,行至铜仁田线坪被唐继虞、刘显世派人杀害,年仅38岁。于德楷兄弟均为改革的稳健派,在贵州颇具影响力和号召力。于德楷长子于本枢、三子于本农分别在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先后往日本留学,学习经济、法政、师范和蚕桑、医学等专业。于本枢在日本留学期间,曾向黄兴、孙中山提供过大量资助,回国后遵父嘱到模范中学任教;于本农回国后经常义务为家乡人医治疾病。他们还以从日本带回的许多书籍作为基础,在贵阳小十字开办了贵阳较早的书店—通志书局。于氏家族子孙较为有名的,还有于本同、于本崇、于本俞、于子贞、于世胄、于世流等。乡本崇,民国29年(1940年)毕业于贵阳医学院,后留校任教,民国86年(1946年)留学美国。历任贵阳医学院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是州省第二、三,四、五届政协委员,贵州省微生物学会第一、二届理事长。于世胄,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司长;于世流,曾任贵州省艺术学校副教授、音乐家。
于德楷幼年丧父,因家贫,奉母之命前往四川投靠任知县兼营官的舅父颜国佐。后回乡参加乡试中举,分发四川任知县,随唐炯参与平蜀、援陕、援黔诸役,前后达10年之久。后唐烔因事获罪,于德楷赶赴北京,多方奔走营救,后幸得朝廷重臣左宗棠、李鸿章、丁宝桢等人上表求情,终使唐炯获释。之后于德楷大力协助唐焖督办云南矿务。于德楷年少时既熟读四书、通览史籍,出仕后多受晚清名臣、四川总督丁宝桢和云南巡抚唐炯的影响。光绪年间,以候补知府衔返贵阳。返筑后,积极投入贵州的维新变革活动及公益事业。光绪二十年(1894年),严修任贵州学政,倡导维新思想,传播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创办了贵州经世学堂。当得知严修将建立官书局的消息后,于德楷欣然将自己出资修建的资善堂及其购入的大量藏书,借给严修作为官书局使用。
随着清廷“预备立宪”的推行,康有为、梁启超的改良主义进入贵州,于德楷与任可澄、唐尔镛等在贵阳创办宪政预备会,成为贵州宪政派代表人物之一,并跻身贵州谘议局。他与自治学社的张百麟、乐嘉藻、周素园等人也有浓厚的友情和交往,因而在政治上与宪政预备会的一些人会有分歧,同时又与官府有相当关系。故在辛亥革命前,于德楷斡旋于当局与宪政预备会及自治学社之间,竭力保护主张接受革命思想的自治学社人士及激进分子。辛亥武昌起义爆发后,自治学社与宪政预备会两派携手合作,发动贵州辛亥革命,成立大汉贵州军政府,但之后两派矛盾日益加深。民国元年(1912年)3月,滇军唐继尧率兵入黔,颠覆贵州军政府,并以武力镇压自治学社成员,当得知戴戡、何麟书与郭重光将加害自治学社成员的消息时,于德楷不惧危险,设法接济保护,并及时通知周素园等人离开贵阳,使其免遭迫害。滇军入黔后,于德楷无意混迹于军阀之间,遂回故里董其坝居住,以种植梅花怡情养性。是年9月,其弟于德坤被唐继尧、刘显世暗杀,于德楷闻讯后,悲愤交加,从此一病不起。
民国3年(1914年),于德楷病逝于贵阳,享年72岁。于贵阳城北沙子哨董其坝东南麦五桥头白虎坡松山。
于德楷恪守圣贤之教,以天下苍生为念,善行义举,处处带头致力于贵州民生公益,参与兴办教育,创办实业,资助文化事业等。光绪十四年(1888年),于德楷与唐炯合资在贵阳正新街开设“同济堂”中药店,并专门从武汉聘请熟悉药品经营的黄紫卿(一说黄绶卿)为经理,以解决贵阳缺医少药之困,并打算开发贵州丰富的草药资源。从此,贵阳有了一家以“秤足质好、备货齐全、明码实价、真诚待人”而闻名的中药店,很多外地人都慕名前来捡药看病。同济堂药店秉持“购药须出地道,制作必须精细,配售必依法度”的信条,经营有方,并聘贵阳当地的名医坐堂应诊,集医疗、售药为一体,方便地方百姓。每当流行病多发季节,该药店免费为市民捐助医药,提供预防措施。二十七年(1901年),于德楷与李端棻创建贵州全省铁路矿务总公司,由李端棻出任总经理,于德楷出任协理,聘请周素园为总文案,开展利权回收运动;同时还筹办矿业学堂,以期振兴贵州民族工商业。但由于当时贵州经济薄弱,两年后路矿公司停办。于德楷又转向适应贵州经济的农艺科学,并在贵州巡抚林绍年的主持下,筹办贵州第一所实业学校—贵州官立蚕桑学堂,作为培养农艺人才的基地。同时,筹建贵州农务总会,自任会长。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为“谋黔省教育之发展,振兴贵州文化,培养新学师资以应教育发展之需求”,于德楷与贵阳热心教育人士李端棻、乐嘉藻(采丞)、李裕增(福田)等共同捐资创办贵阳公立师范学堂于次南门外雪涯路丁公祠、昭忠祠,并出任总理,负责学堂的筹款和规划教学大纲等事务,由乐嘉藻任协理。学堂一方面强调忠君、尊孔、读经,另一方面引进了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制度和内容,增加了数学、格致、外文、体操等共12门课程。学生毕业后分配到各府州县创办学堂或担任教员。贵阳公立师范学堂是贵阳师范教育的开始,也是全省师范教育的先声。贵阳公立师范学堂开办3年后,日俄战争在中国土地上爆发,日本攻占东北辽阳,该学堂所聘之日籍教员置酒庆贺,邀请学生共饮被拒,遂恼羞成怒,殴打学生,激起公愤。于德楷及乐嘉藻等,坚决站在学生一边,毅然辞退全部日籍教员,并将经过情形撰文寄往日本,与梁启超对此件事情的评论一同刊登在梁启超主办的《新民丛报》上,维护了国家、民族的尊严,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反响。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于德楷与李端棻、唐尔镛、任可澄、华之鸿等奏请贵州巡抚林绍年同意,将贵阳府中学堂迁往次南门外雪涯洞,改名贵阳中学堂,次年再改为贵州通省公立中学堂(即今贵阳市第一中学的前身),与唐尔镛一同出任监督(校长),主持学校一切事宜,并扩大规模,面向全省招生。贵州通省公立中学堂是当时全省规模最大的中学,学制5年,分文科、实科,毕业生可按成绩等第由学部给予拔贡、优贡、岁贡等奖励。该学堂教师待遇亦十分丰厚。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于德楷与唐尔镛等集资创办了贵州早期的报纸《黔报》,特聘周素园为主编。该报的宗旨是:弘扬爱国主义,反对西方列强瓜分中国,进而唤起民众的热情,推行政治改革。《黔报》上设有上谕、社说、辕报、小说、地方新闻等版面,时贵州各界名人士绅如任可澄、陈廷芬、张百麟、乐嘉藻等人积极为该报撰文,以此作为开风气、启民智之窗口平台。民国元年(1912年)因滇军人黔,《黔报》停刊。
于德楷毕生致力于实业救国、教育救国和民生公益事业,他以黔省苍生为已念,在外侮日深、国家处于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以其一腔爱国之情,投身于救亡图存的运动中,是为贵州清末民初可圈可点人物。(资料整理自《贵州二百历史名人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