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肖像·历史人物:贵州近代最早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科学会的创始人张忞

贵州肖像·历史人物:贵州近代最早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科学会的创始人张忞
张忞,贵州旧民主主义革命先驱,贵州近代最早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科学会的创始人。原名张铭,字懵普,生于咸丰四年(1854年),贵州贵筑县(今贵阳市)人。张忞先辈系官宦之家,其先祖张时通明天启年间曾任礼部尚书,因忤魏忠贤被贬谪至贵州安平(今平坝县),后移居贵阳而入 籍贵筑,有“书可读而官不可做”“勿入宦途,耕读传家”的家训,张氏后代子孙谨遵遗训,均以教书或经商为生。张忞外祖父与父亲,亦是当时 很有才学的读书人,故其幼即随父亲饱读经史,成年后学识渊博,但他却不习八股,不进科场。张忞在50岁以前,“不应科举”,仍为一介布衣。 50岁后,接受新思想并结交资产阶级革命人士,投身于旧民主主义革命,成为贵州辛亥革命前的主要领导人物。张忞娶妻后,育有一子二女,后均由其妾抚养成人。张忞留存著述极少,仅有《一鳞半爪》诗集传世。
民国14年(1925年)3月12日,张忞闻知孙中山去世,痛哭流涕,几不欲生,他强忍悲痛代贵州各界为孙中山写祭文、撰对联,致使原来所患之吐血疾病加剧。临终之前,他亲笔遗嘱:“食少事烦,命在旦夕。气脉浮动,势已垂危。友生共勉,革命可成。”4月13日,张忞逝世于贵阳,享年 71岁,归葬贵阳城北黄泥冲。为缅怀他的革命精神,贵阳乐群小学为他建立了一座“革命先烈纪念碑”。
张忞年轻时受黄宗羲、顾炎武的思想影响较深,因而民族意识十分强烈。他崇尚先贤大节,喜读《日知录》《明史》《明儒学案》《清议 报》《群学肄言》《劝学篇》《盛世危言》《新政真铨》《治平通议》等,这些书报使他“茅塞顿开”,认为救国之道,必须变法图强。他虽不是秀才举人,但其多才与博学却是众人所公认的。维新思想传入贵州后,张忞如饥似渴地阅读有关维新变法的书籍,积极支持康有为、梁启超及黔人李端棻所倡导的维新变法主张。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不少志士仁人惨遭杀戮,国难重兴,张痛心疾首,又产生了武装 起义推翻清朝的革命思想。之后,随着孙中山革命思想的传入和影响,更加坚定了他推翻清朝统治的决心。此时,张忞虽已年过半百,但其思想却十分先进,被时人尊为“老名士”,并与蒲藏锋、平刚、彭述文并称“贵州四杰”。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平刚到上海考察维新和革命的进展情况。之后,平刚由上海回到贵州,带来了孙中山的革命思想与主张,张忞倍受 鼓舞,与彭述文等商讨贵州形势,并决定从培养人才入手,积极准备武装 起义。于是先与贵阳士绅于德楷等合作,聘请日本人高山公通创建师范学 校,自任历史、地理教员。三十年(1904年),张忞又与平刚、彭述文筹办贵阳寻常小学(后改名乐群小学),以乐群小学为据点,团结青年、培养人才、宣传革命,向学生传播推翻清廷统治的革命思想。乐群小学不少学生后来都成为贵州较有名气的革命志士,学校亦被誉为“贵州第一革命小学”。与此同时,张忞还在贵州武备学堂、贵州陆军小学等学校兼职教授历史,常为学生讲授民族英雄史可法、何腾蛟等先贤故事,叙说亡国 痛。期间,结识青年王文华、陈天煜、吴传声等人,时常在山寺中密商反 清大计。是年,张忞与平刚、彭述文等发起组织“科学会”,开庶民学子关注国事之风气。科学会引进西方科学,鼓动革命,名为学术团体,实为反清革命组织,后人评价“科学会”为“贵州近代最早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张忞认为要实现革命主张,必须拥有大量的革命志士,于是他在城内暗设革命据点,发展与物色人才,一是联系陆军小学师生;二是派儿子从军,学习军事知识,在军营物色进步青年;三是广交社会有关人士,秘密筹划起义。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平刚因剪辫讽刺清廷权贵而被迫离开贵州,东渡日本,在东京加入同盟会,并被推举为同盟会干事、贵州支部长。素知张忞的思想和品行,平刚遂代张忞列名同盟会,使之成为同盟会一员。平刚致信张忞,力促在贵阳率先发难,组织反清起义。是年冬,张忞先函告远在东京的平刚准备起事,得到平刚的支持,并将准备好的起义檄文等派专人送来贵州。正当一切准备就绪,即将举事时,却因走漏风声而被贵州地方知府官员知晓,立即调兵遣将,前往革命党人秘密议事之贵阳华严寺搜捕张忞等人。后又将张家包围搜查,张父因气急攻心,当场倒地而亡,张母悲惊交加,次日追随丈夫而去。其兄本在外办事,闻讯后匆匆赶回,见到被气绝身亡的父亲和随后而去的母亲,亦气极而病,不久也死于家中。张忞为革命付出了一家三口性命的巨大代价,也丝毫未能动摇其反清的革命信念,他转移到修文准备东山再起,又因机密再次泄露,在贵州已无立足之地,只得化装逃往重庆。在重庆短暂逗留期间,他特地去瞻仰了革命烈士邹容的故居,并作七绝诗一首以示缅怀:“英魂已逐暮云飞,此地空余白板扉。欲哭不能歌不得,嘉陵江上立斜晖。”后他顺江而下,流亡到武汉、南京、上海、杭州、广州、北京等地,考察了解中国革命运动的情况。后受学生熊范舆之邀同往云南昆明,到云南两级师范学堂 任国文、历史教员,授课中仍坚持宣传革命道理。因其见多识广、博学多才,深受学生赞佩,还受到云南讲武堂多人的钦仰。但因其鼓吹微言大义,隐寓中国革命的必需,触怒了云南提学使叶尔楷,遂借口考试时张产所出题目“意涉革命,迹近叛逆”,向总督府举报,拟将张忞以叛逆罪拿问。因张忞此时在云南已有广泛的社会关系,与云贵总督李经羲、滇军将领蔡锷、唐继尧等熟识,故经李经羲出面,要其离开云南暂避了事。临别时张忞作《留别滇南学子》 一诗以纪其事:“昆池昨夜起风潮,如此风潮也不高。人纵有心兴大狱,狱门舍我待谁敲。虬髯此去如流云,莫谓滇南男儿欲继龙溪业,第一功名气不骄。”激励其师友反对封建、崇尚名节的 执着之情跃然纸上。柯蔚青评说其人其诗云:“一笑掷头壮烈姿,顶天立 地丈夫诗;真情何事拘绳墨,华夏风云出砚池。”(资料整理自《贵州二百历史名人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