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肖像・历史人物:贵州第一份报纸创办者袁玉锡

贵州肖像・历史人物:贵州第一份报纸创办者袁玉锡
袁玉锡,清末民初名宦,教育家,遵义新学的奠基者,遵义府知府。字季九。生于咸丰七年 (1857 年),湖北襄阳府襄阳县 (今襄阳市襄州区) 人。光绪二十年 (1894 年),参加会试,得中第二甲第八十四名进士,入翰林。散馆,补主事。二十六年 (1900 年) 八月,八国联军侵入北京,随慈禧太后、光绪帝 “西狩”。次年,以主事即补,升授工部郎中 (一说给事中)。二十八年 (1902 年) 五月,任庚子、辛丑并科考试顺天府同考官。时广东顺德黄节 (后成为我国进步报业的开创人,著名教育家,擅长诗文和书法) 也参加此次科考,考题恰关国事策论,黄节洋洋洒洒,大气磅礴写出试卷,其中 “选将练兵,上下一心,同仇敌忾,抵御外侮”,大义凛然。袁玉锡读罢考卷,叹为奇才,联络十八房同考官合力推荐其为第一名 (解元),虽未成,但也看出袁玉锡尊重知识人才,爱护后生的品德。
光绪三十一年 (1905 年),袁玉锡 “简放遵义知府”,自此在遵义任职 6 年。宣统三年 (1911 年),袁玉锡升任云南劝业道,离开遵义,“去之日,士民之祖饯者四五十里络绎不绝,于南门内建生祠祀之”。十二月,任云南省参议、军政府军政部甄录处副处长。擅书画,在云南,董玉书曾与他合作一幅花卉、书法扇面。画为袁玉锡作,董玉书以小楷书写老子名言:“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辛亥革命后,回到家乡养老。
民国 4 年 (1915 年),袁玉锡在家乡逝世,享年 58 岁。袁玉锡在遵义,为遵义的文化教育、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作出很大贡献,遵义百姓念念不忘他的功绩。民国 20 年 (1931 年),遵义士绅商议并捐资,遵义县政府选址老城马王庙修建袁公祠,每年组织召开纪念仪式,祠外道路也命名为玉锡路 (今遵义市红花岗区官井路);民国 26 年 (1937 年),又在祠堂开办学校,命名为玉锡小学,后改建为玉锡中学。
袁玉锡甫到任,值遵义教育百废待兴,仅有府学和几所书院以及乡间私塾。其时,清廷诏令废科举、行新学。而新学究竟怎样办?却不那么简单,并无成规和先例可循。袁玉锡决定行新学先从小学办起,但即便办小学,也没有具体的例子可供参考。经过思索,他秉持 “育才莫先于兴学、兴学莫重于得师” 的宗旨,首先创办 “遵义初级师范学堂”,开遵义现代教育之先河,先从教师培养方面入手。
到任第二年,先将育才书院 (今遵义军分区内) 改建,设立为学务局,总揽教务,派出劝学人员赴各乡督理修建学校。又令遵义县知县戴永清于老城炎帝庙招收百余秀才开办师范传习所,选派廪生、附生 3 人到四川师范传习所学习 6 个月;又命所辖各厅县推荐、遴选廪生、增生、附生、监生共 100 人,从中选派部分赴日本学习速成师范,部分赴北京、上海等地接受师范短期培训。学成回遵后,一些充任各学校师资执教,一些在新建的遵义师范传习所培训新学教师。两三年间,遵义各厅县城乡普遍建立起小学堂,遵义新学制教育开始出现生机。
袁玉锡在培训完教师之后,即将师范传习所改建为遵义府中学堂,为新学制初中教育奠定基础。办了一年,他就感觉到师范传习所校舍简陋,办学条件不足,发展受阻,困难重重,更别说办大、办好。许多人都劝说他,新学是权宜之事,就在考棚修缮一下得了。袁玉锡却看得更远更高,他认为推行新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只有推行新学才可以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考棚所在地,绝不是教育绵长的根基。他力排众议,认为 “以遵郡文物之盛,若迁就修葺,敷衍将事,嗣后风气大开,展拓则无地,另建则靡费,殊为非计。” 经过他在各处公地、旧书院、寺庙等的考察,最终选中副将署所在地,“以考棚易副将署创修中学堂及师范学堂,附设高等小学堂、蚕桑学堂。” 他经过努力劝说,副将谭盛高虽为武将,却也看得到教育的重要作用,遂同意将副将署搬到狭窄、低矮的考棚,将宽敞、明亮的署衙用来开办中学。
校址确定之后,经费问题又摆在袁玉锡面前,修建一所能够长期使用、推广新学制的大型学校,不是一件简单的小事,“工程浩大,估计非数万不足以蒇事”。他手上经费仅够行政开支,哪里有多余的钱来办学?然而他并不畏难,亲自登门造访或信函宣传,得遵义籍乡绅华之鸿、华之骃兄弟捐银四千两;又报请贵州巡抚批准,接连开办彩捐 3 次,筹银九千三百余两;再从常年经费中节省一千四百余两,以补足建校不足。另外,把原有的宾兴 (地方官宴请中举之士称为 “宾兴”) 田、棚田、书院田的收入全数划归将建成的学堂,并增设屠捐、庙捐作教育专用,这样,学堂的常年经费也有了固定来源而得以保障。
学堂于光绪三十二年 (1906 年) 七月动工。建校过程中,袁玉锡亲自参与测绘设计,经常到工地督促,加快进度,甚至直接劳作。常常脚穿草鞋,手拿锯凿,挥汗于工人之中。他的同僚和百姓戏称他为 “袁木匠”。十二月,学堂落成。建成的中学堂,“统计四区,房舍逾三百间,广足容千人,费不逾二万”,校舍除讲堂、办公室、礼堂外,还有理化、音乐的专门教室;有实验室、仪器室、标本室、图书室、阅览室各一间;学生除寝室外,有盥漱、储藏、接待、工役室以及厨房、厕所等;校内有宽敞的运动场及风雨操场;每栋建筑巧妙相连,不管下多大的雨,走遍所有房间都不用打伞。修建时间不到半年,工程巨大而工期短、经费省,在当时的官府建筑工程中,实为少见。
在重视修建校舍的同时,袁玉锡还特别注重教具的选购。建校之初,他便派田庆霖带领采购小组专程赴日本选购先进、齐全的教学仪器设备,包括理化仪器、实验药品、博物标本及各种挂图等等。这套设备当时不但在贵州、甚至在全国的中学里也是最好的;还从上海购来大批图书和一架钢琴。袁玉锡延聘原来派往日本、北京、上海、四川培训的人员与一些有进士、举人、贡生功名的耆老乡绅如邓玉昆、牟琳、李道坤、赵乃康等 20 余人,担任堂长、教师,组成了一流的师资队伍,制定了详尽的学堂管理规章。他们凭借深厚的学养和情操,培养新学师资不遗余力,为以后新学在遵义的发展打下了厚实的基础。
光绪三十三年 (1907 年) 春,遵义府初级师范学堂和蚕桑实业学校,借遵义府中学堂开办初级师范本科 1 班、预科 2 班。学制有五年师范完全科和三年师范简易科两类,生源由遵义、正安、绥阳、桐梓、仁怀五县选送,学生年缴学杂费按学额多寡匀派。开设教育、修身、读经、讲经、国文、英文、历史、地理、算学、博物、格致、图画、体操等 13 门课程。次年,遵义府中学堂招收中学两个班,共有学生 334 人,于二月十七日行开学礼,校名正式定为遵义府中学堂。这是黔北第一间,也是贵州较早的新式中学校。袁玉锡任遵义知府 6 年,遵义县城乡创办高等、初等和两级学堂 30 余所。宣统二年 (1910 年),还主持操办了首届 “遵义府运动会”。
光绪三十一年 (1905 年),袁玉锡捐给养济院白银三万两以救济孤贫。遵义养济院将善款购得回龙寺与新城公所产业,兴办起遵义百艺厂,建房数百间,安置数百人。分设蚕桑、纺织、印刷、陶瓷、藤竹、农艺等业,其产品远销川、滇两省;“暇又督小工种桑茶等树,讲求实业者及四乡民沾实惠”。他在老城及新城分建谷仓,储粮备荒。三十二年 (1906 年),袁玉锡又倡导创办《白话报》,是为贵州的第一份报纸。《辛亥革命贵州事典》一书中说道:“《白话报》开启了贵州本土近代报刊的历史,在它之后,一些近代报刊才开始逐渐在边远的贵州出现。” 其倡导者即袁玉锡,具体创办事宜归属遵义府学务局。(资料整理自《贵州二百历史名人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