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肖像·历史人物:明洪武永乐年间著名将领顾成

贵州肖像·历史人物:明洪武永乐年间著名将领顾成
顾成,明洪武永乐年间著名将领,贵州都指挥使司同知,终官右都督,赐封镇远侯。字景韶,生于元天历二年(1329年),祖籍今湖南湘潭,祖父操舟为业,往来江淮之间,遂定居江都(今江苏扬州)。顾成历仕高祖、惠帝、成祖三朝,深受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的信任,多次受到嘉奖,恩宠有加,赏赐甚厚。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顾成投奔朱元璋,因勇武被选为帐前亲兵。此后,顾成历经大小数十战,累立战功,进封坚城卫指挥佥事。明洪武四年(1371年),顾成随军伐蜀,攻克罗江,生擒元帅以下20余人。因功改任成都后卫。明洪武六年(1373年),顾成生擒重庆王元保。八年(1375年),调任贵州,连年用兵,平定叛乱。十四年(1381年),征南将军傅友德率军征讨云南,任命顾成为前锋。十七年(1384年),顾成平定阿黑、螺蛳等10余寨。次年,顾成上奏朝廷,建议撤销普定府,将其地分为三个州、六个长官司,进封贵州都指挥同知。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改任右军都督府都督金事,拜征南将军。自此,顾成镇守贵州近20年,讨平叛乱数百起,但他都是诛杀首领,安抚余众,“蛮族尽皆顺从”。建文四年(1402年),燕王朱棣攻破南京,登基称帝,是为明成祖。顾成因功被封为奉天翊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柱国、后军都督府右都督、镇远侯,食禄一千五百石,并获赐铁券,仍旧镇守贵州,屡平播州(今贵州遵义)、都匀蛮族叛乱,威震南中,当地百姓都为他设立生祠,永乐皇帝称赞他“勇而好谋”“国之宿将”。永乐八年(1410年),顾成奉旨,讨平思州宣慰使田琛、思南宣慰使田宗鼎。永乐十一年(1413年),永乐皇帝废除思州宣慰司、思南宣慰司,并设立贵州承宣布政使司,是为贵州建省之始。顾成生有八子:统、铣、铨、锐、勇、亮、三圣保、源。长子顾统,官至普定卫指挥使,常从顾成征战,多有战功,建文元年,因顾成投降燕王朱棣,顾统与其弟顾铣、顾铨、顾锐一同被建文帝诛杀。顾统之子顾兴祖,袭镇远侯爵,后任广西总兵,镇守广西,先后“平定浔州、平乐、思恩、宜山诸苗,降附甚众”;宣德中,因拥兵不援罪而失爵,后复爵。顾成第五子顾勇曾任贵州都指挥佥事,明正统六年(1441年)二月,征麓川阵亡,其子袭贵州指挥同知职。
明永乐十二年(1414年)五月,顾成病逝,享年85岁,朝廷追封他为夏国公,赐谥武毅。学士杨士奇撰写《镇远侯赠夏国公谥武毅顾成神道碑》表示悼念,并由长孙顾兴祖将其安葬于江苏扬州官河之东岸(一说葬于今贵州省安顺市九溪村,墓碑上楷书“明镇远侯晋封夏国公武毅顾公成字景诏之墓”,碑文为“恩承北齐赐三爵,功盖南帮第一家”。又一说葬于贵阳,今贵阳八中附近)。
顾成少时魁伟,膂力过人,且善马槊,曾请人纹身,刺了许多花纹,故而人称“顾花子”。他从小就很勇敢而为人却很宽厚正直。在元末农民大起义中,年轻的顾成成为张士诚队伍中的一员。元至正十五年(1356年)朱元璋率部攻下集庆(今江苏南京),顾成弃张投朱,以其英勇而被选为帐前亲兵。史书记载,顾成某次随朱元璋乘船出巡,不料船搁浅,他奋不顾身跳到水里拉船前行,故而深受朱元璋赏识。在攻取镇江的战役中,顾成率十位勇士攻入城内,被敌方所擒,十勇士皆死,唯有顾成想法割断捆绑绳索,杀掉看守士兵而逃脱,显示了他的智勇双全。此后他又引导士兵攻克镇江城,因功被授百户。在后来大大小小的数十次战斗中,他都立下了汗马功劳,因而又被晋封为坚城卫指挥金事。洪武时,守贵州,征云南,数为前锋,累官至右军都督金事,佩征南将军印。建文帝即位之初,顾成升任左军都督,跟从耿炳文抵御燕王朱棣的军队,在真定(今河北正定县)被俘,投靠燕王。燕王将其送往北平并辅助其世子镇守北平。在建文帝军队围困北平之际,防御调度皆由顾成全权指挥。及燕王即帝位,论功封镇远候,食禄一千五百石,予世券(又称铁券,是官员世代享有特权的凭证),命仍守贵州。顾成之所以获得如此高的地位和殊荣,与其忠心密不可分。永乐元年(1403年)九月十六日,他给永乐皇帝的上疏云:“臣奉命守贵州,招抚蛮夷,方隅暂安,苛禄叨恩,微劳莫效。窃以为,云南、两广,远在边陲,蛮贼间尝窃发,譬犹蜂虿之毒,不足系心。东南海道,虽倭寇时复出没,然止一时剽掠,但令缘海兵卫严加提防,亦无足虑。惟北虏遗孽,其人强悍,其心狡黠,睢盱侦同,侵扰边疆。经国远谋,当为深虑。切谓其未动之时,宜人赏赍招谕,以窥其城垣深静,预敕缘边军卫暨边境关隘,高其城垣,深其壕堑,屯田积粮,操兵养马,以备不虞。我既预为之防,虏亦能何患?若留其家漠北,轻兵入,人必持狐疑,不敢深入。纵其轻人,官军据险设伏以待之,彼其不得施,步不得展,应机发伏,禽杀必多。如是数年,虏当远遁,其何敢复窥中国哉?至于朝廷大事,文武重臣,措置有余。臣尚有欲言者,伏愿皇上早立东宫以定国本,副理万机,永安宗社,使天下臣民共享太平之福,不胜幸甚。”顾成在字里行间表现了他对当时明政府周边民族关系、军事、政治的远见卓识,因而受到朱棣的高度赞赏。
洪武八年(1375年),顾成调贵州卫,自此,他便与贵州结下了不解之缘。洪武十四年(1381年),他作为前锋随傅友德征云南,首克普定,打响征讨云南第一仗,傅友德遂让其率部留守普定,为明军继续征讨云南打下坚实的后方基础。次年击败西堡(今安顺普定县沙家马场)当地部族的进攻,升世袭普定指挥使;洪武十七年(1384年)至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讨平普定、安顺、关岭等地的反叛势力;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升任镇国将军、贵州都指挥使司同知,同年平息康佐阿老诸寨峒的反抗。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平息都匀一带民众的叛乱。洪武二十年(1396年),升任昭勇将军右军都督府金事,同年平息水西(今贵州鸭池河以西地区)叛乱。三十年(1397年),朝顾成佩征南将军印,率部征水西,镇压反叛的部族首领居宗、必登;同年平息五开(今黎平一带)叛乱,镇压天柱苗族反抗。三十一年(1398年),平定水西及西堡等地部首领发动的叛乱,回到南京。
永乐元年(1403年),顾成再次回到贵州。六年(1408年),顾成奉命回南京,此时恰逢播州(今遵义地区)、贵州(今贵阳地区)发生叛乱,他即再返贵州,并派儿子顾勇率兵平息。八年(1410年),思州宣慰使田琛与思南宣慰使田宗鼎为争夺朱砂矿和土地相互攻杀,朝廷屡禁不止。顾成率大军压境,恩威并施,使二田部属不战而溃,顾成将二田及部属押送北京。朝廷在对二田进行告诫后将其释放回贵州并各自复职,然二田回贵州后不思悔改,继续仇杀如故。永乐时期,思州(今贵州岑巩县)、思南(今贵州思南县)土司相互争斗,顾成受命处置。十一年(1413年)二月,顾成秘密将二田擒获并再次解送京师,同时昭告当地部族:“朝廷以二凶犯成日仇杀,茶毒百姓,特遣使问罪。今首恶既擒,余者不问。敢有作乱者,族诛。”这就使二田统治区域保持相对稳定。明代著名学者田汝成在其著作《炎檄纪闻》中对此事评价说:“二宣慰之就擒也,神谋睿策亦已周矣。发单铅,持尺札,人夷落桑阴,未徙而缚其两雄,市不易肆,何其善哉!”明廷以此为契机,将田琛、田宗鼎统治的地区改土归流,由明廷任命流官管理。同年明廷在贵州设贵州承宣布政使司,此为贵州建省之始。贵州建省使贵州自此在中央王朝统一领导之下,为当时贵州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由此而言,顾成为贵州的建省做出了巨大贡献。此后的永乐十二年(1414年)正月,明成祖命顾成率湖广、贵州二都司及武昌三护卫所的军队征讨田琛、田宗鼎的余党及少数部族的叛乱,擒斩首领普亮等,历时数年的二田之乱,至此遂宣告平息。
在黔期间,顾成与都指挥使同知马烨于洪武十五年(1382年),将今贵阳土城墙改建为石砌城墙,其周长九里七分,高二丈二尺,分昭文门(老东门)、迎恩门(大南门)、广济门(次南门)、振武门(大西门)、布德门(北门)5个门,同时又修建了学校、公署等。永乐二年(1404年),他又在南明河上建“霁虹桥”(今南明桥),此为贵阳修筑最早的桥,又曾在今贵阳市郊开修“圣泉”,并建造亭子,造福百姓。顾成在黔征战数十年,扫除了不少地方割据势力,使贵州社会相对稳定,民族矛盾渐趋缓和,生产也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为维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开发贵州达成出了不可忽视的成就。顾成去世后,民众为其立嗣塑像,以纪念他为贵州做出的不朽贡献。正因为顾成的巨大成就,明代贵州的三部省志(弘治)《贵州图经新志》、(嘉靖)《贵州通志》、(万历)《贵州通志》以及《明史》均为其立传。贵州著名诗人吴中蕃曾作诗《夏国公顾成“志石”叹—在厉祭坛》称赞顾成:“西风吹土土花碧,野寺墙阴横片石。闲搜细扪读未终,知是前朝圹中碣。上书皇帝嘉元功,特敕词臣撰次工。千秋万岁藏幽室,宠及三泉媲鼎钟。挽朗歌薤千人送:天鹿神羊夹翁仲。内府支金部使临,经营既定推难动。祠祀蒸尝三百载。西南老顾名犹在。鳌柱倾颓大海干,缨貂零落丘原改。家头犁作梵王宫,颐控金椎鬼不雄。谁曰翊运开疆者,寸壤难容异代躬。”(资料整理自《贵州二百历史名人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