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肖像·历史人物:川滇黔三省联军副总司令刘显世

贵州肖像·历史人物:川滇黔三省联军副总司令刘显世
刘显世,贵州近代兴义系军阀首要人物,贵州督军兼省长、川滇黔三省联军副总司令。字如周,号经硕。生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贵州兴义府(今黔西南自治州)兴义县下五屯村人。祖籍湖南邵阳板桥,其先祖以贩卖文具进人贵州,在兴义泥函地方定居,到刘显世这一代,已五世,已成兴义望族。其祖父刘燕山,有四个儿子:长子官箴,字铭之,又号洪魁;次子官霖,字时之;三子官礼,字统之;四子官德,字茂之。刘官礼即刘显世父亲,生有刘显世及其胞兄刘显潜。刘氏弟兄喜欢习武,亦喜读书,承继父业,联合乡绅,练勇办团,称霸一方。
刘显世自少师从雷玉峰,“然好问军旅,不喜词章。性浑穆,品孝友,有胆略,善采纳”。15岁为廪生。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随父办新学,又办团练。二十八年(1902年),援助清军收复被广西会党攻占的兴义县城,“能苦战,擢为管带”。光绪三十年(1904年),任西路巡防第二营管带。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贵州行新政,刘显世愈加倡导新学,在兴义延请名流,选派留学生,“声誉隆于乡里”。并任劝学所总学董,劝导乡绅筹办新式学堂,学习西方的科学知识,培养人才。经过辛苦奔走,数年间,兴义各乡建立的初等小学堂达70多所。宣统三年(1911年),武昌辛亥革命爆发,贵州“党人欲趁虚起事,巡抚沈瑜庆急之,调显世率五百卒援省”,同时,宪政预备会任可澄提醒沈瑜庆不准刘显世携带武器进贵阳。刘显世按令行军到安顺时,听闻省城贵阳已被革命党人占领,并于11月4日成立了大汉贵州军政府,“即通电拥护共和。党人释之,遂得长驱入贵阳,任枢密员,兼军政股长”,率部入城辅政,后又任陆军第四标标统。民国元年(1912年),贵阳发生政变,刘显世刺杀黄泽霖,张百麟等出走,实际上掌握了贵州军政实权,随即拥戴袁世凯称帝,支持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次年,北洋政府授刘显世陆军中将,第二年又加“督理军务衔,封一等子爵”。民国4年(1915年),刘显世反戈,又转而反袁,并通电“反对帝制,拥护共和”,在护国战争后当上贵州督军兼省长。民国9年(1920年),发生“民九事变”,贵州新派发动武装政变,刘显世被迫交出军民两权,回走兴义。12月,到昆明,又随唐继尧到香港。民国11年(1922年),刘显世回昆明,与唐继组织“滇黔联军”任副司令。次年2月,其兄刘显潜率兵占领贵阳,3月,刘显世再次当上省长。民国14年(1925年),袁祖铭率大军进入贵阳,刘显世被迫辞职,再次流亡昆明。
民国16年(1927年),刘显世病逝于昆明,享年59岁。王仕学撰有《贵州省长刘经硕(显世)墓志铭》。
刘显世在宣统三年(1911年)贵州辛亥革命前应贵州巡抚沈瑜庆邀,进入贵阳,自此开始他10余年的政治生涯。他率兵进入省城,顺势投入革命阵营,还当上了光复后的枢密院军事股长,其深知兵权的重要性,因此大力培植自己的势力,首先就提携外甥王文华接任管带。贵州自治学社与宪政预备会这两大新的地方革命团体虽联手推翻了贵州旧政府,但两者政见不一,矛盾日益突显。 武昌首义取得成功后,革命党人激力倡导一鼓作气进行北伐。被公推为贵州都督的杨荩诚随之响应,率黔军大部援鄂,兵至常德得知南北议和,欲往南京面谒孙中山请辞未果,被孙中山正式任命为贵州都督。杨荩诚北伐后,副都督赵德全暂代都督一职,但手无兵权也非黔人,在地域与乡人观念极强的环境里,很难融入当地各种势力之中。为了保住现有的革命成果,因此变得和事起来,所以常游动于宪政预备会与自治学社两派之间,互不得罪。刘显世与宪政预备会领袖任可澄、戴戡及旧官僚郭重光等趁杨荩诚率黔军大队人马离贵之际,遂密谋对贵州自治学社成员进行斩首行动。民国元年(1912年)2月2日,行动开始,屠杀自治学社党人,枢密院院长张百麟被巡防分统陈守廉带兵营救逃离贵阳,巡防军总统黄泽霖却被惨遭杀害,大批自治学社成员逃走。政权落入宪政预备会手中,刘显世得任军务处处长。刘显世等虽夺得贵州政权,但无力驾驭,更担心受南京临时政府兴师问罪。只能捏造张百麟一行种种“罪状”以脱干系,由此佑证自己行为并非谋逆而是护省戡乱之义举。然后请蔡锷调兵镇压“叛乱”,蔡锷正为扩大滇军势力范围寻找合理的借口与机会时,尽获如此意外的惊喜,当即派74标第一营管带唐继尧率滇军入黔“戡乱”,袁世凯也任命唐继尧为贵州都督。此时北伐未成的杨荩诚欲率援鄂黔军返黔,遭唐继尧阻止。最终不愿世争的杨荩诚答应交出兵权,以换唐继尧“黔军回黔,滇军返滇”的承诺。但最终杨荩诚的妥协致使唐继尧有充足的时间增调滇军入黔固防,以御黔军。待一切布置妥当后,唐继尧撕毁条约,黔军终未得正途返黔,滇军依然恃强占黔。
民国2年(1913年)9月1日,孙中山发动的二次革命失败,逃亡日本。蔡锷被袁世凯调离云南,唐继尧返滇任云南都督兼省长。贵州不设贵州都督一职,设护军使掌管省中诸事,护军使由刘显世当任,自此贵州军政大权旁落刘显世之手,随刘显世进入贵阳的团防营兵被刘显世扩编为一个混成旅,其外甥王文华任旅长,袁祖铭任营长。民国4年(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称帝,刘显世与其兄刘显潜联名上书,表示拥袁称帝,得封一等子爵,刘显潜封一等男爵。12月25日,蔡锷与唐继尧等反对袁世凯称帝,宣布云南独立,成立护国军队,发动护国战争。在贵州人戴戡晓以利害,许以厚诺的策动下,刘显世见大势所趋,也决定响应护国号召,自任为贵州都督,也宣布贵州独立。然后派黔军一部由王文华率领入湘助战,另一部随戴戡入川作战。护国战争结束,北洋政府论功行赏,刘显世获陆军上将衔、贵州督军兼省长。
民国6年(1917年),护法战争爆发,善辨时局的刘显世立即通电护法。孙中山任唐继尧为川、滇、黔三省靖中国军队总司令,刘显世任副司令。被委任为靖国黔军总司令的王文华率黔军三个纵队入川与北洋军作战,北洋军不敌,节节败退。王文华加人了国民党,对北洋政府产生了更大的敌视与抵触情绪,与受益于北洋政府、拥旧思想严重的刘显世渐渐地产生了隔阂。在辛亥革命、护国运动中战功赫赫的袁祖铭,在此战役中克重庆、夺成都,扭转了四川整个战局,为黔军赢得了巨大的荣誉,袁即向刘显世邀功请封黔军副总司令一职。刘也想借此机会以袁抑王,但又不想袁祖铭任其要职,只给了袁祖铭第二师师长之职。同时也激怒了王文华,他不但否定了刘显世的决议,还追至重庆罢了袁的兵权,让袁祖铭回贵州任总司令部总参议。
民国9年(1920年),川军驱滇赶黔的战争爆发,王文华非但不做有效的抵抗,反而让卢焘代理自己的总司令一职,令其与谷正伦一起率驻渝军返黔。自己则带着参谋长朱绍良并袁祖铭到上海以养病、考察为名,遥控指挥一场蓄谋已久的军事政变。王文华的妹夫,已升任黔军第五混成旅旅长的何应钦,密令警卫营营长孙剑峰于11月10日出兵包围刘显世及其属僚,贵州中国银行行长熊范舆与耆老会会长郭重光被杀,刘显世、刘显潜逃回兴义。民国10年(1921年)3月16日,王文华在上海被刺身亡,刘显世求助于唐继尧,而唐继尧自身难保,出逃香港,无力以助,刘显世也只能等待时运。后刘显世得到袁祖铭欲拥立他复位的诚恳态度,旋即与刘显潜重招旧部,组成定黔西路军,由刘显潜任定黔西路军总司令,出征盘县等地,协助袁祖铭夺取贵州。但省长之位却被袁祖铭夺得,袁祖铭又削去了刘显潜定黔军西路总司令的职衔,派兵阻止刘显世进入省城。是时唐继复任云南督军,刘显世赶紧人滇寻助,唐又想趁机入黔。先是,唐继尧调驻粤滇军胡国秀部回云南,在征得袁祖铭同意后借道贵州,但滇军行至贵州时,人枪俱被袁祖铭缴扣。故唐继尧心怀记恨,一直想找合适机会报复袁祖铭。因此爽快地答应了刘显世的请求,遂派唐继虞率张汝骥、吴学显两军讨伐袁祖铭,并护送刘显世入黔。袁祖铭不敌,率部退驻于湘鄂边。刘显世虽如意地抢回省长宝座,但军政大权实际掌控在唐氏手里,不过刘显世至少心理上与面子上获得了满足。退出贵州的袁祖铭投奔吴佩乎,被任命为援川各军前敌总指挥,协助北洋军队和杨森击败四川熊克武的讨贼军,于民国13年(1924年),升任川边防督办,并拥有了一支五万人的军队。志得意满的袁祖铭念念不忘夺回自己的地盘,趁着手中可调动川黔联军的职权,当即指派彭汉章率部进军贵州,一举荡平驻黔滇军。唐继尧见袁祖铭兵多势众,不敢与之抗击,避其兵锋,撤军回滇。是年6月,袁铭大军入黔,刘显潜难敌其锐,率残兵败逃兴义。刘显世眼见靠山崩塌、败局已定,遂于民国14年(1925年)1月辞职返回兴义,不久至昆明养病,终客死昆明。(资料整理自《贵州二百历史名人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