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肖像·历史人物:清末民初著名工商业者蔡岳

  蔡岳,清末民初著名工商业者、实业家,教育家。字衡武。生于清光绪元年(1875年),贵州贵筑县(今贵阳市)人。“少有大志,不应科举”。父蔡逊堂经营绸缎业,店号“蔡恒泰”,后蔡岳接手其父经营,改店名为“群明社”,并增加书籍、百货等业务,并从贵阳市陆续发展到武汉、上海。随着经营规模扩大,商号又改称群明百货交易处,在武汉建有分社(后又在上海开办分社),采办书籍、百货、纱布等回贵阳,贩运贵州水银、朱砂、蚕丝、银耳、五倍子等土产到武汉,往来进出销售,很快便成为贵阳较有实力的商家,成为最早在省外发展并成为最早的“黔商”;而蔡岳所办的纺织工业,在中国近代史上,还早于中国著名工商人士荣毅仁。光绪二十一年(1896年),蔡岳曾邀约当时贵州名士钟昌祚、黄禄贞、黄齐生等“谋所以策进黔中文化者”为贵州文教出谋划策。光绪二十二年(1897年),蔡岳考人贵州经世学堂,师从贵州学界名宿雷廷珍,并与之赴兴义讲学。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他与张彭年、徐天叙、张协陆等出资创办贵阳时敏学堂,参与贵州通省公立中学堂的开办,提议开办优级师范选科。是年,蔡岳自费赴日本考察“学务”,习政法速成科。次年秋冬间回国,任贵州通省公立中学堂监学兼教员,还参与筹办贵州蚕桑学堂。因教育理念的分歧,蔡岳与唐尔镛等人决裂,愤而辞职。期间,他的教育思想逐渐成熟,并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曾改任贵州官立法政学堂教员。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蔡岳教育思想著作《黔学之础》出版。宣统元年(1909年),蔡岳当选贵州省谘议局国民捐会会长,负责一些捐款筹款活动,“拟集巨款,购军械,图大举”。是年十二月,蔡岳代表贵州教育总会、贵州商务总会赴京参加国会请愿活动。宣统三年(1911年)秋,回到贵阳,与乐嘉藻、周素园、凌云、黄齐生等人,参加贵州辛亥革命前的准备活动。民国5年(1916年)7月,蔡岳作为贵州总商会代表再赴北京开会。次年,因又与华之鸿等人在贵阳发起成立贵州商办电灯公司,便回居贵阳。

  民国14年(1925年),蔡岳逝世于上海,享年50岁。

  蔡岳作为贵州早期的工商业者和实业家,家境富裕,财力雄厚,他与华之鸿等贵州商界名人为贵州的经济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他在贵阳结识了一些知名人士,与黄禄贞最为莫逆,故一向主张以经济推进政治文化,与黄禄贞志同道合。蔡岳在黄禄贞处见到其弟、贵州著名教育家黄齐生,交谈甚久,黄齐生之经商见解,使蔡岳“惊为商界奇才”。于是重金聘黄齐生为当时贵阳最大商店“群明社”总经理,让黄放手改革,并接受黄齐生以聘用取代学徒用工制的意见,组织职工学习,改善经营等理念,即开贵阳商界新风,效益显著。蔡岳与黄禄贞、黄齐生的友谊,改变了蔡岳的人生观及思想,并认识了后来成为中共领导人的王若飞。研究者说:“没有黄齐生就没有王若飞,这是大家已经很清楚的一个历史事实。”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假如没有蔡岳,既没有黄齐生,也没有王若飞。关于这一点,黄齐生在《题蔡君衡武小影》中说道:“余之得摆脱奴隶的学徒生涯,君之力促。”王若飞在《自传》中,将蔡岳称为“最爱我的教师”。此外,蔡岳一直资助王若飞在外的读书及活动。民国7年(1918年)黄齐生与王若飞等从日本回来后,拟去法国勤工俭学,蔡岳就给他们每人补助300元的路费,王若飞在法国期间,也曾接到蔡岳所汇得7600余法郎,以帮助他和其他贵州学生。

  蔡岳经商之余,为贵州近代教育极尽全力。蔡岳曾是贵州学政严修所办经世学堂高材生,亦从其师时之名宿雷玉峰到兴义笔山书院学习、讲学。返筑后曾邀约当时名士钟昌祚、黄禄贞、黄齐生等,“谋所以策进黔中文化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他即参与贵阳时敏学堂、贵州通省公立中学堂及法政学堂的开办,并提议开办优级师范选科。先是,贵州巡抚林赞虞思想比较开明,重视人才培养,认为培养教习莫过于选人留学日本,在奏请朝廷获准之后,贵州各县共有64名学生以官费及自费不同形式,派送日本留学,蔡岳也在此次留学日本行列,在日本学习政法速成科。后回国,任贵州通省公立中学堂监学兼教员,还参与筹办贵州蚕桑学堂。因教育理念的分歧,蔡岳与唐尔镛等人决裂,愤而辞职。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改任贵州官立法政学堂教员。期间,他的教育思想逐渐成熟,并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次年,他的教育思想著作《黔学之础》出版,其主要观点是:贵州要实现自治,建立立宪政体,必须从经济、教育着手努力,分成三步以达到最后之目的。他把怎样认识贵州问题(教育问题)提升到一个较为高的地位来说,其言曰:“贵州者,中国之一部分也;中国者,世界之一部分也。欲说明贵州,势不能不说明中国;欲说明中国,势不能不说明世界。”“国民对于贵州,则生斯、长斯,与此邦之父老子弟休戚相共、利害相关,于天然团体中所组成之一社会也。则吾人欲解释世界,宜先解释中国;欲解释中国,宜先解释贵州,不惟理使然,亦势使然也。”作为处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那一个比较复杂时代的,又是生活在贵州这种偏远地区的人来说,在研究一个问题时,有这样的认识,是非常之不容易的。另外,蔡岳通过《黔学之础》讲述了经济与教育的关系,并将其较为先进的政治思想寓于其中,他认为要振兴和发展贵州,应以发展经济、教育为主,他说道,“而养成民力之道,又必以经济、教育为无上法。经济者,有活动之势力者也;教育者,有团结之热力者。经济足以鼓荡社会,教育足以铸造社会,经济问题解决则一切铁路矿产以及农工商各问题即从而解决;教育问题解决则一切自治团体行政团体以及各项公共团体之问题亦从而解决”。并以自身的顾盼对贵州及贵州人寄以厚望:“贵州前途之命运,惟视我邦人为转移,我邦人急起直追,以立于今日国民应力之地位也夫。”蔡氏还对当时贵州已有的教育机构和团体进行了分析和评介,认为如果要提高教育层次,普及教育,必须有统一的计划,要做到行政统一、机关统一以及实质性统一,因此他建议及早成立负责教育的民间机关,随即发起成立贵州教育总会。蔡岳的意见被当时的士绅领袖唐尔镛、华之鸿等接受,不久贵州教育总会在贵阳成立,这是贵州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

  宣统元年(1909年),蔡岳当选贵州省谘议局国民捐会会长,负责一些捐款筹款活动,“拟集巨款,购军械,图大举”。是年12月,蔡岳代表贵州教育总会、贵州商务总会赴京参加国会请愿活动。宣统三年(1911年)秋,回到贵阳,与乐嘉藻、周素园、凌云、黄齐生等人,参加贵州辛亥革命前的准备活动。为斡旋贵州两大政治团体贵州自治学社、贵州宪政预备会之间矛盾和冲突,往来奔走,热心劝说,调停两派纷争。蔡岳对“大会两党领袖,苦语调停”,“以期革命发动时,减少阻碍力量”,为贵州辛亥革命成功竭尽全力。其商号也成为议事之主要场所,还提供制作旗子的布料。贵州光复后,自治学社采纳蔡岳“化敌为友、携手共进”建议,由两大政治团体组成大汉贵州军政府,而蔡岳也因“雅负重望”而担任枢密院枢密员兼财政部长。贵州辛亥革命是自治学社和宪政预备会两派携手合作的结果。贵州辛亥革命爆发的关键时刻,蔡岳为调合两派之间的激烈冲突,为贵州辛亥革命和平光复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此事,贵州先贤、名宿乐嘉藻曾说过:“(蔡岳)令两党毋自咸倾轧,并约谘议局全体与当道交涉。”在军政府成立后,一切都很艰难,作为财政部长,为解决军政府经费问题,蔡岳提议集股创设贵州银行,得到多数官绅赞同,很快解决问题。周素园为赞之曰,“规划之精卑,条理之详密,近日理财家实罕其匹”。贵州辛亥革命后,由于政治派系的不合既争斗的越演越烈,局面几次动荡、反复,蔡岳也难以调停和忍受,遂离开贵阳移居上海,暂避贵州之政治纠纷。直至民国6年(1917年),因与华之鸿等人在贵阳发起成立贵州商办电灯公司,又才回居贵阳。(资料整理自《贵州二百历史名人传》)

【编辑:杨茜 】关闭本页
【编辑:杨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