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肖像·历史人物:辛亥革命贵州领导者之一任可澄

贵州肖像·历史人物:辛亥革命贵州领导者之一任可澄
任可澄,清末民国著名政治活动家,贵州宪政预备会会长,辛亥革命贵州领导者之一,教育家,史志学家。
原名文鑅,字志清,晚号匏斋,私谥“文定”,生于清光绪五年(1879年)农历腊月二十二日,贵州安顺府普定县(今安顺市普定县)马官人。先世为湖广东安世族,明洪武初年,祖辈中有名任勇者,随顾成率领的“调北征南”大军人黔,有军功,留黔任官普定卫指挥,驻军今之普定县马官,遂家焉。继家口日旺,世有隐德。任可澄祖父任焕煃,清光绪三年(1877年)举进士第,入翰林,官江苏吴县(今苏州市)知县。勤政爱民,政声卓异,亦有著作行世。父任毓桢,光绪十四年(1888年)顺天乡试举人,未入仕。有子四人:长名任树铭,次即任可澄;三名任可湘,四名任恩荣,皆早逝。任可澄娶妻洪氏、赵氏、熊氏、李氏(无出)、易氏。有子:泰、桓、玉、嵩、恒、衡、霍、崑、岷、庆、鼎;另有女昭仪、令仪、奉仪、颂仪、国仪、兰仪、蕙仪。
任可澄少聪慧,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稍长即入县学,品学兼优。值天津严修入黔主贵州学政,将学古书院改置经世学堂,面向全省招生,选拔俊秀。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任可澄以优秀成绩考入经世学堂,受业于严修、雷廷珍等名师门下,学问精进,也深受新兴的变法维新思想的影响。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乡试,以第四名举于乡。次年春闱报罢,即与乡贤唐尔镛等考选内阁中书。年余,即以丁母忧回黔。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任可澄与唐尔镛、徐天叙等创办省内第一所师范学校--贵州师范传习所。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与任权新、周霭梧等安顺名流,在安顺仁寿宫筹办私立明德小学堂。宣统元年(1909年),任可澄继唐尔镛任宪政预备会会长和教育总会议员。宣统三年(1911年)十一月,贵州起义成功,成立了大汉军政府,任可澄任副院长。民国元年(1912年)2月,唐继尧为贵州都督,以任可澄为秘书长,旋改任右参赞,再改任审计处处长。民国2年(1913年)4月,调任黔东观察使。次年2月,改任贵州镇远道尹。民国4年(1915年),以贵州代表身份,赴北京出席约法会议,被任命为云南巡按使。民国5年(1916年)9月,代表唐继尧赴京述职。以《通志》之事,婉辞谢绝,遂回黔省。民国9年(1920年)贵州政变,世称“民九事变”。省政无人处理,几近全部瘫痪。当时公众都寄以任可澄能出任临时省长。然三次咨请议会,皆未得如愿。不过,在此期间,还主持过一次全省的文官考试,旋即远离尘器,“徜徉白塔十刹间,不问世事”,潜心学问,闭门著述有年。民国14年(1925年)初,进京参与段祺瑞执政召集的“善征会议”。同年6月后,相继出任杜锡圭摄政内阁、顾维钧总理内阁教育总长,不久即退,前后任职仅1年又1个月。后留居京师北城内巷,生活日蹇,整理国故。民国25年(1936年),接派署云贵监察区监察使令,民国31年(1942年),完成《通志》全书编纂。
任可澄一生,虽政务劳碌,然笔耕学问不辍,著述宏富。除编(民国)《贵州通志》外,还编辑《黔南丛书》等黔中文献名籍,编辑梓行《贵州文献季刊》5期共4册。其他多种学术著作如《续史胜录》《且同亭笔记》《续夏曾佑中国历史宋元明清编》《藏山堂诗文词稿》以及《鬼方考》《贵州考》《牂柯江考证》等,今大多整理,由贵州文史研究馆编辑于《民国贵州文献大系》中出版;另有手稿信札,由贵州省博物馆、贵州省文史研究馆编辑影印出版。
民国34年(1945)12月9日,任可澄突发脑溢血,医治无效逝世,享年68岁,归葬花溪吉林村南头。贵州文献征辑馆、贵州大学及省垣各界举行了“任志清先生公祭大会”,杨森、龙云、吴国桢、毛光翔、李仲公、李根源、柳诒征、张光炜、万大章、姚鋆、梁启超等军政界、文化界人士撰送挽联、诔文、祭文,白之翰代其长子任泰撰写《任公志清事略》。20世纪50年代末迁葬于花溪党武乡思丫,1985年又迁葬于花溪尖山村花溪到磊庄公路约5公里右侧的松林坡上,1990年再由茶山坡迁葬于春江生态园。墓前立弧形顶石碑一块,高1.5米,宽0.75米,厚0.18米,正中刻“任公志之墓”六字,右为子孙衔名,青条石围砌圆墓,占地60余平方米,墓旁置有石桌石凳。
自戊戌维新失败后,废科举、兴学校的呼声日益高涨。清政府颁行了第一个新学制:壬寅—癸卯学制,并宣布废除科举制度,全国各省开始兴办新式学堂。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任可澄与唐尔镛、徐天叙等以贵阳贡院为校址,创办省内第一所师范学校—贵州师范传习所,唐任监督,徐任监学,任可澄任文史教员,该校在短时期内,培养了两个班的小学教师,此事是任可澄为发展桑梓新教育之始。随即,任可澄又在唐尔镛等人在雪涯洞丁公祠、昭忠祠创办的优级师范选科学堂充任文史教员。是年,任可澄与李端棻、唐尔镛、华之鸿、于德楷等人提请,得贵州巡抚林绍年批准,将原由正本书院(民间称北书院)改建的贵阳府中学堂,迁往雪涯洞的昭忠祠、丁公祠,更名为贵阳中学堂,任可澄任教员。时仅一年,学校发展很快,校舍已不能容。任可澄即与唐尔镛、华之鸿策划,呈请巡抚衙门堪定,在南明河对岸原河神庙基址,建立新校,更名为“通省公立中学堂”,即今贵阳一中前身。所需费用除部分公款外,其余皆华之鸿等官绅捐助,任可澄任该校“堂长”。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贵州提学使陈荣昌,改原学务处为学务公所,咨请赵以炯、唐尔镛、任可澄为学务议绅。同年,任可澄与任权新、周霭梧等安顺名流,在安顺仁寿宫办私立明德小学堂。因办学经费困难,任可澄慷慨解囊,以无私捐助为首倡,号召安顺各界捐资兴学。宣统元年(1909年),任可与华之鸿、陈廷棻等宪政预备会人士,于贵阳竹简井兴办宪群法政学堂,分政治、法律两系,专门培养立宪法政人才。任可澄亲主教务,“以堂长兼授文史、政法诸课,食宿均在堂中,集注全力,非休沐不归家,与诸生终岁共处,示以立身之轨,教以为学之方,匡诱顾复,昵如家人”,“而省近代学术思想之灌输,尤以府君之用力为最勤”,亲临讲课,事事皆为先范。进入民国后,除参与政治活动及其他事务外,任可澄始终关心贵州的教育事业。民国9年(1920年),任可澄任贵州省长,时间不到一年,他任命贵阳名士桂百铸为教育科长,负责全省教育行政,筹划办学事宜;创立贵州女子师范学校,任命周步瑛为校长。任可澄一生为贵州之教育发展,桃李满天下,培养了数千教育人才,堪称一代教育大家。当年在贵阳志道小学内,曾建立过一座“三师堂”,以纪念为贵州教育事业作出过重大贡献的任可澄、华之鸿、唐尔镛。
宣统元年(1909年),清政府宣称预备立宪,推行新政,而革命思潮亦风起云涌,贵州亦产生自治学社和宪政预备会两个政见不尽相同的社团。是年,任可澄继唐尔镛任宪政预备会会长和教育总会议员,全身心地投入到政治活动之中。次年,各省谘议局纷纷请愿,立即召开国会。宣统三年(1911年)10月,武昌首义成功。11月4日,自治学社与宪政预备会两党合作,由驻南厂新军和陆军小学堂的学生兵不血刃,起义成功,成立大汉贵州军政府及枢密院,任可澄任枢密院副院长。但社会秩序比较混乱,作为军政府的主要领导自治学社无法驾驭,宪政预备会党人及军队如刘显世等人,伺机发动兵变。民国元年(1912年)2月2日,兵变爆发,自治学社的领袖人物黄泽霖惨遭杀害,张百麟被迫逃亡,其他人员纷纷逃出贵阳。宪政预备会的任可澄、郭重光、唐尔镛、何麟书等商定,以戴戡为代表向云南请兵助黔。云南蔡锷派唐继尧领兵以北伐为名取道贵州,驻军省城,随即更是大开杀戒,将革命的贵州军政府一举颠覆,组成由唐继尧为贵州都督的新政府。任可澄先被任命为秘书长,旋改任右参赞,再改任审计处处长。后历任黔东观察使、贵州镇远道尹。民国4年(1915年),任云南巡按使。在云南,任可澄“察吏恤民,选荐贤良”,多有政绩。袁世凯窃国称帝,参与唐继尧、蔡锷、李烈钧等主持讨袁会议,歌血为盟,草拟讨袁昭告檄文,中有“成则为少康一旅之复兴,败则为田横五百壮士之殉节”。云南宣告独立,成立都督府,任可澄任都督府顾问。袁世凯死去,黎元洪继任大总统,护国宣告成功。民国5年(1916),内阁总理段祺瑞提名任可澄充任内务总长,惜未获国会通过,即到天津暂住。不久,护法之役又起,国是混乱,孙中山等在广州成立临时政府。任可澄为纂修《贵州通志》计,决意返回故里,途经广州,时广州政府有意相邀,留任可澄任内政部长。任以《通志》之事,婉辞谢绝,遂回黔省。民国9年(1920年)贵州发生“民九事变”,远离尘嚣,潜心学问,闭门著述有年。至民国14年(1925年)后留居京师,“自是僦居北城冷巷,日惟摩挲故纸自娱,仅赖及门资济,时常不给,至于鬻及几案,见者太息”,任可澄竟能处之泰然,“未尝一置意也”。
民国8年(1919年),贵州通志局成立,任可澄任总篡,负责修志事宜。并首议建立文献征辑馆,延揽省内如杨覃生、王蔬农、凌安等一批宿学,赴省内各地广泛搜集交献资料,校雠研索,详审厘定,艰辛备尝。然当时黔中政局混乱,战事连年。任可澄修志之事难继,遂携稿经桂粤前往苏州避居,独自续修。民国20年(1931年),毛光翔主政贵州,特邀任可澄回黔,再次主持修志事务,并亲自撰写《前事志》,并前往修文等地搜集资料。民国25年(1936年),接派署云贵监察区监察使令,即赴云南昆明,志稿即随身携带,“十年燕市,三载吴江,挟稿与俱,案罗缥湘”。期间,继续《前事志》的撰写。同年,贵州通志局改为文献征辑馆,任可澄虽然不在贵州,但文献征辑馆同仁仍推举他为馆长,民国31年(1942年),为完成《通志》全书,遂携《前事志》稿和其余资料,离昆明回到贵阳,全心修志。但是时,日本侵略者进犯贵州独山,发生“黔南事变”。任可澄又携《通志》等文献资料,赴重庆避难。后局势稍定,方回筑全身心地投人全书的总理厘定工作,最后完成100余册750余万字的巨著,通称《(民国)贵州通志》,其中任可澄撰写的《前事志》就有250余万字。惜书未付梓,任可澄即已逝世。民国37年(1948年),该志由贵阳文通书局梓版刊行。《(民国)贵州通志》为民国时期全国仅有的几部通志之一,卷帙浩巨,资料详实,至今均是修志治史者必备。该志的梓行,任可澄功居其首,论者曰:“起例发凡,经纬万耑,夫子实振其宏纲。前事一编,钩深索隐,辨悉豪芒。史材掇于佚编,史例严于紫阳”,“夫子奄有史学之才识,将欲上媲君卿贵与亭林之造,耑宏大下继郑莫之志以为黔乘之光”,实不为过。(资料整理自《贵州二百历史名人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