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肖像·历史人物:同盟会贵州支部长平刚

  平刚,著名民主革命家,同盟会贵州支部长,贵州辛亥革命先驱,贵州省参议会议长。字少璜。生于清光绪四年(1878年),贵州贵筑县(今贵阳市青岩镇)余家堡(今歪脚村)人。祖籍浙江山阴,其先辈游幕到贵州,居家贵阳青岩,至平刚时已七世。父平履椿,字敬斋,家贫以贩卖为生,后到贵阳经营手工制帽业。平刚自幼聪敏好学,性格倔强,8岁即入读私塾。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19岁时考取秀才。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结识曾任云南陆军学堂教习的贵阳人张忞,逐渐接受了维新思想。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平刚与张忞、彭述文一起,从外地引进进步书籍、报刊,宣传推翻清王朝封建统治。是年,与张、彭创设寻常小学于北门外真武庙内,后迁校于新忠烈宫,改名为“乐群学堂”。光绪三十年(1904年),又与张忞、彭述文、蒲藏峰、乐嘉藻等创办“科学会”“读书会”,研究新学,传播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是年,撰联讥讽慈太后,为官府不容,被迫出走日本。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在日本加入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任干事兼贵州支部长。在日本期间,平刚与贵州自治学社的主要领导人张百麟、周素园等人经常有书信往来,互通信息,并促成了贵州自治学社成为中国同盟会贵州支部。宣统二年(1910年),平刚从日本返回贵阳,任乐群小学教员,与张百麟等人进行推翻清王朝的活动。宣统三年(1911年)贵州辛亥革命成功后,成立大汉贵州军政府,任军政府枢密院枢密员。起草了《大汉贵州军政府三个月期间之约章》,明确了军民分治原则。

  民国元年(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任中华民国国会众议院秘书长。同年秋,随孙中山赴北京。其后,在安徽闲居。民国4年(1915年),蔡锷在云南起义讨伐袁世凯,平刚随章太炎赴云南,参加护国运动。民国6年(1917年)7月,再随章太炎赴广州,任孙中山大元帅府秘书。次年,任湘西军政府议长。民国12年(1923年)回到贵州,任镇宁县县长。民国15年(1926年),任四川古蔺县县长,后历任贵州赤水县县长、贵州高等审判厅厅长、贵州省政务委员会委员。民国17年(1928年),任中国国民党贵州省党务指导委员会委员。民国26年(1939年)5月,任贵州省第一届临时参议会议长。民国31年(1942年)12月,任贵州省第二届临时参议会议长。民国35年(1946年)5月,任贵州省参议会议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贵州省人民政府委员,并先后在贵州省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筹备会、抗美援朝贵州分会、世界和平保卫委员会贵州分会任职。

  平刚在参加政治活动之余,亦著书立说,著有《平刚日记》《感遇诗集》《平氏谱录》《虚云诗集》《贵州革命先烈事略》《平氏文录》等,特别是其《平刚日记》,是研究贵州乃至全国近现代史的重要参考资料,具有文献价值。平刚曾师事章太炎,“肆志于音韵、小学、古文辞”,喜读六朝文字。在贵阳,平刚与贵阳名士杨恩元谈论诗文,深交神往,很有中国传统文化根底。平刚亦长于对联,其所作引经据典,感怀抒情,遣词用句,明白流畅。其书法出于唐代欧阳询《化度寺碑》,笔力道劲,原竖立于贵阳河滨公园内的“张石麒先生光复纪功碑”,是为纪念贵州辛亥革命时贵州自治学社负责人张百麟而立的,碑文及边款均为平刚所书,雄健、苍劲,颇具功力。

  1951年12月,平刚在贵阳病逝,享年73岁。贵州省人民政府派专人为他治丧,归葬位于贵阳市大营坡的贵州省革命工作人员公墓。他的老友、贵州省政府副主席周素园特送一副挽联,联云:“见义勇为,当年曾佐孙黄阼;博阑广识,遗恨未读马列书。”对平刚的一生作了恰当的评价。

  光绪三十年(1904年)冬,适值慈太后70岁寿辰,清廷不顾当时国势危急,人民生计维艰,下令全国各地大肆举行“祝寿”活动。当时,贵阳的主要街道都搭起了“万寿台”,张灯结彩,披红挂绿,闹得乌烟瘴气。平刚目睹统治者如此荒淫,不觉义愤填膺,毅然将自己的发辫剪去,以表示对封建统治者的强烈抗议。这一举动,立即震动了贵阳山城,在一般人看来,这是骇人听闻的“大逆不道”,一时成为街头巷尾谈论的话题。及至慈禧太后“庆寿”之日,贵阳城内热闹非常,到处笙瑟迭起,爆竹声声。“万寿台”上红烛高照,彩旗飘扬。平刚忍无可忍,挥笔写了一副对联张贴在“万寿台”侧,上联是:“东观日本西观意,卅年来人皆进历化”,下联是“北惩俄罗南戒党,七旬后我亦维新”。这副对联是说慈禧太后东看日本,西看意大利,都因维新而富强;她自己则北面对付俄国,南面对付革命党,忙得不亦乐乎,逼得她70岁了还要大谈维新,辛辣地讽刺了慈禧太后。当时观看“庆寿”活动者人群如堵,忽然见“万寿台”旁赫然贴出两行黑字对联,顿时哗然。同情革命的人暗自拍手叫好,认为平刚的对联犀利尖刻,痛快淋漓,钦佩他敢作敢为,不畏权势的性格。官府却惊恐万状,大为恼火。贵阳知府严隽熙下令提拿平刚归案,欲治重罪,以平“骚乱”。幸得科学会成员于德楷、乐嘉藻等人大力劝说,才将平刚以革去秀才身份,责打手心40大板了结。平刚气愤已极,盛怒之余,离家出走,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五月流亡日本。

  民国元年(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正式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平刚参加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工作,就任国会众议院秘书长。袁世凯篡夺政权后,平刚流寓上海。民国2年(1913年)春,通过沈佩真介绍,平刚与陈奋飞在上海安庆会馆结婚。陈奋飞是浙江绍兴人,生于官宦之家,毕业于杭州女子师范学校,长于算学,尤好音乐。她常与秋瑾、武向梅,朱剑霞等交游,曾任上海女子公学校长兼上海务本女学校长,辛亥时曾组织女子北伐队,任队长。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时,她和唐群英、王吕国、沈佩真等成立女子参政同盟会。结婚后与平刚志同道合,相依为命20余年。

  平刚虽有较高的资望,但他决不向上攀附。民国30年(1941年),有老友约平刚到重庆去见蒋介石,他说:“见之有何用处,不过去讨封赏。”拒绝前往。民国32年(1943年),蒋介石来贵州视察,许多官吏求见,趋之若鹜,平刚漫不经心。开会休息时与蒋介石见面,也只大谈贵州天气,不谈政事。蒋介石欲召开茶话会,有请平刚参加之意,平刚说:“如此武断约会,不先征得我们同意,我不参加。”他对贵州辛亥革命先烈十分缅怀,不顾体虚力衰,写成了《贵州革命先烈事略》一书,为研究贵州辛亥革命历史留下了宝贵的史料。

  民国33年(1944年),日本军队进攻黔南,贵阳形势危急。蒋介石派汤恩伯到黔、桂前线抗敌。汤恩伯见日军来势凶猛,拟实行焦土抵抗。下令火焚贵阳,强迫民众疏散。贵阳顿时大乱,到处是逃难的人群,到处在焚烧物资,火光、烟雾笼罩着贵阳城。平刚见贵阳居民人心浮动,贵阳城不待毁于日本侵略者之手,就先毁于国民党军队之手,心如刀绞,多次质问吴鼎昌、汤恩伯等人。平刚公开怒斥当局官员,并提出建议:“今日之战事,敌不暇争及贵州,特见我之张皇失措,故欺我而来耳!现在需赶输军队,督战前方,速驱敌出大山塘之南,扼而守之,以观进退。乃为统帅者,远居后方,日惟下令强迫人民疏散,扶老携幼,妻离子散。痛苦之不遑,能向之谈组织团结乎?敌来既非大队,尚慌张如此,一旦彼之大事解决,率大队分各路包围而来,我尚能在贵阳与马场坪与之战争乎?故予以为今日所言,皆不中肯之言也。”这番话一针见血,迫使当局放弃原议定,保住贵阳城未受破坏。

  贵州解放后,贵州省人民政府根据平刚的政治影响,历史情况,先后安排他在贵州省各族各界人民代表筹备会,抗美援朝贵州分会、世界和平保卫委员会贵州分会筹备处工作,并任命平刚为贵州省人民政府委员,享受优厚待遇,使平刚备受感动。在人民政府的帮助下,尤其在老友周素园不断地启发下,平刚认真学习党的方针、政策,使自己的思想适应新形势。土地改革运动开展以后,平刚多次根据土改的有关政策,敦促亲友中的剥削者尽力赔偿,拒绝一切“说情减免”的请求。他还把自己的棺木卖掉,把变卖的钱交给青岩农民协会。中共贵州省委、省政府领导知道这件事以后,重新送给他一副棺木,平刚感慨地说:“共产党的政策英明,我佩服。”(资料整理自《贵州二百历史名人传》)

【编辑:杨茜 】关闭本页
【编辑:杨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