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肖像·历史人物:贵州省第一届人民政府副省长周素园

贵州肖像·历史人物:贵州省第一届人民政府副省长周素园
周素园,贵州辛亥革命领导者之一,著名爱国民主人士,革命家、社会活动家,学者,贵州省第一届人民政府副主席(副省长),贵州省文史研究馆第一任馆长。原名培艺,别字树元、澎元。生于清光绪五年(1879年)3月7日,贵州毕节县城内钱局坡(今海子街镇)人。其入始祖于明初迁居贵州,遂家毕节。“以科第显”,世代官宦,“乡里称高门”。周素园高祖父周履衡,清拔贡,直隶开州(今河北濮阳)知州;曾祖父周邦彦,浙江东阳县县丞;祖父周起京,字绍基,诰封奉直大夫;父周煦,字和生,贡生,曾被清廷赏戴蓝翎,官贵州松桃厅训导,后任书院讲席,以教私塾为业,参与修《毕节县志稿》25卷,诰封奉直大夫;母刘氏,本县刘从九女。生有五子、三女,周素园为其第四子。周素园娶妻萧氏,续娶萧氏,再续娶傅氏,有子俊群、诚一(均早逝)、定一,女静一、贞一、敏一、宁一、平一、美一、淳一。
周素园从小勤奋学习,聪敏过人,在母亲的教导下,能背诵很多唐诗及《礼记·曲礼》。少年时又从父亲学《昭明文选》《唐宋八大家诗钞》。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周素园考取秀才。次年,即到贵阳读书,开始接触新学。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与本县萧萃云结婚。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为岁贡生,设私塾于毕节,教授学生。光绪三十年(1904年),到普安厅同知方雪岑处做幕僚,并在普安师范传习所执教。因“文笔典雅,才思敏锐”,为方雪岑所欣赏。次年,周素园到贵阳,在贵州士绅李端棻、于德楷开办的贵州铁路矿公司任文案,并开始参与贵州反清活动。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在于德楷等人的资助和支持下,创办《黔报》,一个人担任主编和编辑。同年,结识张百麟,并与他及钟昌祚等发起建立贵州自治学社,参与领导贵州辛亥革命。宣统三年(191年)11月贵州辛亥革命成功,任大汉贵州军政府枢密院秘书长(周素园本人说的行政总理实际上是当时的一种流行说法)。滇军入黔后,流亡在外。民国5年(1916年)后,历任北京稽勋局调查员,参政院秘书,西北边防军司令部(后改为西北筹边使公署)秘书。民国10年(1921年)回到贵州,历任黔军总司令部参议兼秘书长,定黔军总司令部秘书长,贵州省政务厅厅长兼省府秘书长。民国13年(1924年)任川黔边防督办公署秘书长。民国14年(1925年)回毕节,此后10年,不再参与政治,闭门读书,遍读历史和中外资产阶级先驱思想家的名著,认真研究马列主义,探索人生道路和中国的出路。
民国25年(1936年)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六军团到达毕节,周素园得与贺龙、任弼时、王震、萧克等红军领导人相识,在他们的邀请下,他出任由红军组织成立的贵州抗日救中国军队司令员。3月,跟随二、六军团长征。在经过云南时,他致函云南省主席龙云及滇军将领孙渡、鲁道元等,希望他们保持参加护国首义的光荣传统,与红军一致行动参加抗日。龙云、孙渡采取“消极以保存实力”,避让红军的态度,二、六军团顺利通过云南,抵达西康下甘孜。10月,任在岷州成立的甘肃省人民革命委员会教育部长。12月,到达陕北延安后,周素园受到毛泽东等中共中央领导人得接见和礼遇。抗日战争爆发后,周素园被任命为八路军高级参议,并担任红军大学的教员,参加做国民党上层人士的统战工作。他先后给何应钦、张学良、吴忠信、朱绍良、王伯群、冯玉祥、张道藩、张继等国民党军政界要人写信,希望他们以民族利益为重,与中国共产党一起抗日,抵御外敌。次年(1937年),周素园旧病复发,医治困难,为不给共产党、八路军增添麻烦,产生回贵州的念头,并写信告诉毛泽东,毛泽尔不但批准他的请求,还于10月6日亲笔给他回信,称他“是我们的一个十分亲切而又可敬的朋友与革命的同志”。周素园带着毛泽东、朱德给西南各省军政要员的亲笔信回到贵州,在西南各省广泛接触社会各界人士,宣传共产党抗日的主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参加抗日。期间,相继聘为四川省政府顾问,云南省政府咨谋。回到贵州后,贵州当局对他依然优礼有加,受聘贵州省政府参议,国民党党史编纂委员会也聘请他担任采访。民国27年(1938年),5月,从贵阳回到毕节。是年,受聘为贵州省政府参议。民国33年(1944年),当选国民参政会参议员。为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在回到贵州的10余年里,周素园多数时间都在毕节家中,闭门谢客,潜心著述和读书,专心著述。民国37年(1948年)完稿《西行追记录》。
1949年11月27日,毕节解放,周素园担任了毕节县和毕节地区支前委员会主任,他抱病组织群众支援解放军进军四川和肃清敌特土匪,建立人民政权。并写信争取了刘鹤鸣、罗湘培起义,专员廖兴序、县长吴庭芳亦经劝说投诚。1950年1月,他应中国人民解放军五兵团苏振华政委和杨勇司令员的邀请,来到贵阳,参与人民政权的建设工作,先后出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贵州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副省长),全国政协委员、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3年4月29日,贵州省人民政府在政府礼堂召开贵州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成立大会,周素园以他在贵州的崇高威望和资历,以省人民政府副主席身份兼任馆长。文史馆馆员都是清末民国以来文化界、知识界、文艺界、教育界的知名人士、宿儒耆老。周素园担任贵州省文史研究馆第一任馆长,对这些来自贵州各地各阶层的文史馆员们十分尊重、爱护和关心,组织馆员学习,参加活动,安排和照顾馆员的生活,团结、帮助和鼓励这些老年知识分子积极撰写文史资料文章和整理旧作,参加地方史志修纂,编写回忆录,进行书画创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努力工作,为地方文化事业做贡献。他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带领馆员们充分发挥了自己对社会的影响。
周素园“长于词章”,亦助于著述,在参与革命和社会活动之余,生写下大量的历史著作、日记、文章、笔记、报刊言论、函电和文牍,据不完全统计约800万字。主要著作有《贵州民党痛史》《贵州护国护法两役战史》《贵州陆军史述要》《洪宪叛国始末记》及《西行追忆录》(已散佚)等,均收人《素园文存》(5卷)中。1994年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周素园文集》,仅收录100余万字。周素园这些著作,均为研究中国及贵州近代史、军事史的重要文献。此外他还撰有《素园书牍》14卷,《待尽日记》10卷,《光明日记》23卷。
1958年2月1日,周素园因病逝世,享年79岁,归贵阳市大营坡贵州省革命工作人员公墓。中共中央统战部、全国人大常委会、全国政协以及周恩来总理等发来唁电。中共贵州省委的挽联是:“万里共长征,人民事业资匡助;一心服真理,马列宏谟有会通。”挽联概括了周素的一生。如今,在他的家乡毕节市竖有周素园塑像,供人们瞻仰。
周素园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到贵阳读书,开始接触新学。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前后,他在贵州铁路矿公司任文案,便开始参与贵州的反清活动,参与创办早期日报《黔报》。《黔报》之宗旨是“开通明智”,即宣传爱国思想,反对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唤醒民众,推行政治改革。《黔报》讥切社会黑暗,为贵州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作了舆论、思想、组织上的准备。在此期间,周素园结识了革命党人张百麟,遂成至交。在他的帮助下,从改良主义思想认识转人推翻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洪流中。同年,与张百麟、钟昌祚等发起建立贵州自治学社,由张鸿藻任社长,张百麟负实际责任,周素园作为发起人之一,协助张百麟工作,参与领导贵州辛亥革命。后自治学社全体参加了同盟会(一说同盟会只承认自治学社是“同志”),在贵州传播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队伍迅速扩展到社会各阶层,成为可以左右贵州政局的一大势力。为筹划武装起义,同时在新军等军事武装部门和教育总会、公私立学校以及哥老会中开展了联络与秘密鼓动。宣统元年(1909年)夏秋之交,周素园代表自治学社组织召集贵阳各界要求召开国会的请愿会,这是自治学社的一次重要宣传活动。宣统三年(1911年)10月,武昌起义成功。11月3日,自治学社发动起义,贵州光复,宣布独立,成立了大汉贵州军政府。政府由都督府、立法院、枢密院三部分组成,杨荩诚为都督府都督,赵德全为副都督,下辖二处二部;谭西庚为立法院正议长,朱焯、龚文柱为副议长;张百麟为枢密院院长,任可澄为副院长,下辖六部一院,张百麟、周素园、平刚等10余人为枢密员。周素园以自治学社创始人之一,推动贵州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功,被推举为秘书长,协助枢密院院长管理和处理全省民政事务的除旧布新。民国元年(1912年)2月2日,发生“二·二事变”,贵州政权落入唐继尧、刘显世之手,革命宣告失败,以张百麟为首的自治学社领导人有的遭到杀害,有的匆忙外逃。周素园在贵州政界素有威望,唐继尧等也想利用他笼络人心,他不愿与之合作,在得知敌对势力要对自己下毒手的消息后,秘密逃出贵阳,流亡奔走于大江南北,为贵州革命党人之遭遇,进行多方呼吁、控诉。民国2年(1913年)5月,周素园与平刚等人在北京樱桃斜街贵州会馆发起成立黔人冤愤团,发表了《贵州血泪通告书》《黔人冤愤团宣言书》及《至北洋政府》《至国务院》《致孙中山》《致袁大总统》函电,声讨唐继尧、刘显世等人迫害贵州民党的罪行,希望北洋政府用法律程序,解决贵州问题。事情不但没结果,他反而被唐继尧诬为“贵州匪党”“全国乱党”遭通缉,被迫离开北京,辗转至重庆。民国10年(1921年)10月,回到贵阳。次年,又离开贵州,数年后回到毕节。后来,周素园撰写《贵州民党痛史》一书,记录了这一段历史。
周素园撰写的数百万字著述,为后人留下了一笔珍贵的财富,也是研究中国、研究贵州历史的重要资料。除若干函电、文牍、书信外,当以前述几部专著和日记及一些墓表、行状、铭文、碑记最为重要,是治近代史、贵州史者,必不可少的主要参考。周素园出身官宦,经历清末、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时期、圆历主富,有扎实的古文功底,对研究历史有特别的兴趣,有对历史的一种责任感。故其治史态度明确,著述严谨,立论鲜明,观点明确。其《贵州民党痛史》,于民国15年至16年(1926年至1927年)间在搜集广泛资料的基础上写成,是研究贵州辛亥革命和贵州资产阶级民主派兴衰历程的重要文献。是书分为四篇52章4附录,主要内容是讲述贵州自治学社的创立、发展和失败。作为亲身参与者,对自治学社的兴亡过程,是有着“切肤之痛,椎心之苦”的。正因为如此,才有这部著作的传世。《贵州陆军史述要》,撰写于民国30年(1940年),应友人要求而作。在其《致张溥泉函》(张溥泉,河北沧县人,同盟会员。曾任同盟会交际部主任、国民党参议,第一届国会参议院议长,广东军政府顾问,孙中山委任的国民党改组委员)中,他写道:“先生征求自满清至民国十六年贵州兵变纪实,……迁延至今始成”。是书也分为四篇,第一篇叙清末组建新军及参与辛亥起义,第二篇叙辛亥革命期间贵州军队之作为及北伐失败,第三篇叙兴义系军阀起源、发展、失败及其统治贵州时期之作为,第四篇叙桐梓系军阀兴起、发展及衰微。是书系统叙述贵州近代军队发展的历史,是研究贵州最早军队建设的重要文献。
周素园自20世纪20年代即开始记日记,主要内容为他一生的经历,以及与他相关的人和事,还保存了一些他撰写的重要信函、文章的底稿,现存《待尽日记》和《光明日记》即是其所有日记中保留下来的一部分,有100余万字。前者记事始于民国38年(1949年)4月3日,止于1950年1月11日;后者始于1950年1月14日,止于1958年1月23日。此外,周素园所撰写具有较大历史资料价值的文章,是他为同时代人撰写的行状、墓表、碑文,是研究贵州近代历史人物的重要参考。如《勋三位陆军中将黔军总司令王公文华行状》《陆军上将国民革命军第九路总指挥贵州省政府主席周公(西成)墓表》《大理分院推事余君(达夫)墓表》《国民革命军左翼总指挥袁公(祖铭)碑》《书席正铭》《书于仲芳(德楷)》等。他在民国38年(1940年),专门为修建在贵阳南门外的国民革命军第102师抗日阵亡纪念塔撰写《陆军第四军第一百零二师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铭》,是对贵州部队参加抗日战争的一篇赞文,其中对该师师长、抗日名将柏辉章的功绩作了较高的评价,他写道:“拔柏君健儒(柏辉章)于闲散之中,立擢以为大将,南北征战,不恒厥居;训练整顿,壁垒森严。”铭文中还有“一切以身为仪则,故能功高而同列不忌,部分损失而士气不衰,所以历皖豫秦晋苏鄂赣湘大小数百战,伤亡万余人,而常标劲旅若刃之新发于硎也”等其他一些语句,是较早肯定贵州部队在抗日战争中英勇付出的文章。在贵州近现代史的研究中,周素园所遗著述文献,将发挥更好的作用。(资料整理自《贵州二百历史名人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