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肖像·历史人物:黔剧创始人之一桂百铸

贵州肖像·历史人物:黔剧创始人之一桂百铸
桂百铸,国画家、书法家,古琴家,戏曲家,贵州省美术家协会第一任主席,贵州黔剧创始人之一。名诗成,字百铸,又字伯助,以字行。号蓬头陀、伯铸、桂大,晚年自号百蕙堂主。生于清光绪四年(1878年):贵州贵筑县(今贵阳市)人。其家以书香传世。其伯父桂运烜,字炎廷,光绪十一年(1885年)举人,隐居不仕,以古琴、丹青自娱,是贵州清末著名画家,擅长山水画,深得元、明人笔意,笔墨严谨,意境清雅,在京、沪间有画名。
桂百铸“幼即禀赋既高,承以家学,蜚声艺苑,精山水等传统国画,为时所称”。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乡试,桂百铸考取第二名举人,习称亚元。光绪三十二年(1907年),到北京以策论《俄罗斯侵略海参崴》考取学部主事。民国初,在教育部任职,后回到贵州。民国3年(1914年),桂百铸应云南巡按使任可澄之邀,供职于巡按使署,后参加护国运动,任宣威县知事兼护中国军队第二兵站站长。民国6年(1917年)回黔,后历任贵州省长公署教育科长,黔军总司令部秘书长,贵州独山、息烽、定番(今惠水)等县县长。民国23年(1934年),任省政府顾问,其后任贵州省文献征辑馆采访、编审、副馆长,参加(民国)《贵州通志》《贵州文献季刊》《黔南丛书》的编辑。民国18年(1929年),与王蔬农、严寅亮、聂尊吾等13人起组织郄社,吟唱诗词,研习书画。1953年,任贵州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1957年,任中国美术家协会贵州分会主席。曾当选为贵州省人民代表,贵阳市第一届人民代表会议代表,历任贵州省、贵阳市文物市查委员会委员,贵州文琴梆子戏研究会主任,中国古琴协会会员。
桂百锜一生,于从政之余,喜结研文学艺术,他的兴趣是多方面的,时人论曰,其“文宗秦汉,诗宗盛唐,词宗两宋,书法宗汉魏”,“以诗、古文辟、书、画、琴、棋名于时;而于琴义、西理、书谱、棋经,诸所沙猎,辄臻绝诣。其于绘事,独有神解,耳目所得,施之腕下,无不妙萧自然”,诗、书、琴、曲、面无一不通,是“博学多闻多才艺之君子”,历经清末、民国、新中国三代之“文艺通才”。另外,又喜爱围棋,且极精。他的棋友有袁荩之、阮敬斋、徐廷栋等,“有人对弈,便忘寝食”。著述有《百惠堂诗集》《百惠堂词曲散编》《百惠堂题画诗词集》《百铸回忆录》等,均未刊行。
1968年2月23日,桂百铸逝世于贵阳,享年90岁。
桂百铸自幼从其伯父桂炎廷学画,到北京后,与旅居京师的贵阳名士姚茫父等交游,画艺日精。姚茫父对于他的画很推崇,他所作画,多有姚茫父题跋。二人也常谈诗论文,切磋画艺,曾合作过多幅山水画。在北京,他经常到海王村(今琉璃厂)纵观古书画,亦喜收藏古画,家中藏有元赵孟頫所画《八骏图》条屏4幅,乃世间珍品,历代鉴赏家、收藏家在画上加盖印章竞达117个之多。他兴到之时,偶一展玩,轻易不肯示人。桂百铸博览古人名作,于国画造诣极深,尤工山水,“用枯笔、皱擦、点苔法,深具韵致”。中年以后,阅历既多,于家乡山水,一丘一壑,独寄深情,便跳出前人窠臼,另辟蹊径,师法自然。贵州山川壮丽,既不同于江南的清丽,也有别于北国的浑朴,所谓“筑国风光,实足令人流连忘返矣”。出在桂百铸笔下的,多为巨制长卷。他在《筑国山川图轴》中题云:“戊辰(1928年)家居,作画自遣。暇时则于南山从杂处寻粉本,盖欲效尊古(清初著名画家,江苏常熟人黄鼎字)老人也。此幅指为某山某水,执笔时并无成见。然谓其绝非筑国山川,岂可得乎?”民国27年(1938年),桂百铸作《花溪揽胜图》,是贵州绘画史上第一幅表现花溪自然风景的作品,画面充分展示了花溪“山中有溪,溪中有花”的其妙美景。次年,他费时3个月,创作了《蒙台华氏别业图卷》,图后有一长跋。这幅画与《花溪揽胜图》,是他一生中最得意之作。师法自然,把家乡真山真水,用传统国画笔法写出,既感生机盎然,又觉古朴清雅,题跋有序有议,有景有情。评者认为,是桂百铸的代表作。《花溪揽胜图》《蒙台华氏别业图卷》现均藏贵州省博物馆。这一时期,桂百铸之绘画“在艺术上有了更自觉的追求,他既师古人,又师造化,笔耕不辍,50岁左右画艺达到了成熟之境,成为民国时期贵州最具代表性的本土画家”,并归纳其“山水画有三点特别突出:一是喜用焦墨枯笔,二是点苔精到自然,三是气格浑穆高古。前两点属于技法层面,他人尚可学之;第三点乃是源自画家的秉赋和学养。”其传世作品还有《望云图》《麒麟洞》《三峡》《黔灵山》等。
抗日战争时期,故宫文物书画南迁,院长马衡应贵阳书画艺术界人士之请,在贵州省艺术馆(今科学路)举办一次“故宫博物院书画在筑展览”,消息传出,桂百铸欣喜若狂。他说:“吾辈学人,遇此千载一时之会,获游古今萃聚之数,轻易放过,竟等虚生。”展览期间,他聚精会神,终日观摩鉴赏,不肯须臾离去。桂百铸后来写成《观故宫书画展记》一文,充分阐述了自己的见解。他在这篇文章中提出“观、读、化”的三点观画见解:所谓“观”,非仅涉猎之谓,他说“欲尽观之能事,不得不分类以求,一工笔,二大写,三半工写,各有甘苦,既不能以工笔之格律责之大写;更不须以大写之魄力求诸工笔”,“于各类中确识得一二古人作风、笔致、墨法,以为吾人量才之玉尺;再持以衡万象,则轩轾得宜,物无遁形矣”;所谓“读”,他说“古人云‘读书百遍,其意自见’,书画亦何独不然!昔人卧碑下,摩娑数日,竟成名家,此义即是学人下功夫处”;所谓“化”,他说“摩之所得,仅在笔画间,形式上,其运笔成风,目无全牛之巧,遽难如火之传薪,是在雍容涵泳,若身与之俱化,则气韵横生,卓然成家矣”,时人皆服其论。
桂百铸工书法,宗法汉魏,致力于《张猛龙碑》《张玄碑》《郑道昭云峰山石刻》之临摹,得其形似,而更参以运化,雄浑可观,亦自成家。他在北京时与姚华同住莲花庵古寺中,以兄事之,学书作画无虚日,故其书风,融碑铸帖,多参姚华笔意,他所书《姚茫父先生传》字幅,苍劲古朴,是他的书法代表作。1964年,文化部曾将桂百铸书法作品选送目本展出,获得好评。
桂百铸早年,先是从其伯父桂炎廷学琴,及长,又从寇子春、寇剑秋父子游,“传其古琴源流及制琴、指法、琴谱、曲调等知识技艺”。寇子春系贵阳古琴名家,他家中藏有古七弦琴一张,系明潞王所制,世称琴,在寇子春影响下,桂百铸琴艺日进。他家中也藏有一张古七弦琴,名东坡琴,系明以前物品,制作精美,音极清越。他善弹《平沙落雁》《鸥鹭忘机》《羽化登仙》《归去来辞》等古曲,而尤喜弹《广陵散》一曲。每于夜深人静时,正襟危坐,抚弄一曲,妙趣无穷,自得其乐。凌惕安说他“善画工诗,尤长于鼓琴”,王蔬农说他“有时画成,填词其上,曼声按节,谱人琴歌”。邹质夫所作《水调歌头》一词,前有小序云:“苏文忠(苏轼)生日,应丁亥诗社之约,集大觉精舍楼上,酒罢,百铸先生取所藏东坡琴弹之。”琴技之精及琴音之美妙,倾倒众人。凌、王、邹皆贵阳当时名士,为桂百铸文中好友。后来他又获《琴学进鍼》一书,潜心钻研,尽得其法,达到“指与弦合,弦与音合,音与意合”的境地。后桂百铸与古琴九凝派创始人杨宗稷同向中国近代古琴名家广陵派黄勉之学琴法,黄氏秘传《水仙》,故古琴界也称其为广陵派第十世传人。从师承关系以及其演奏风格上看,可谓得广陵之真传,又有九嶷之遗风。1956年,北京古琴研究会、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的查阜西、管平湖、关仲航等来筑,曾与桂百铸研究古琴源流及技法,桂百铸多有独到的见解。1960年,捷克斯洛伐克音乐家代表团来贵阳访问,桂百铸与贵阳洞箫演奏家谢根梅用琴箫合奏古曲《平沙落雁》及《归去来辞》,其得国际友人赞赏。
桂百铸喜爱戏剧,对京戏、昆曲多所研究,也演唱南昆曲。他鉴于贵州尚无独具本省风格的戏剧,悉力提倡发展“文琴戏”,并与贵阳包净六等一批戏剧研究者,在文琴戏基础上,共同创始了贵州的地方戏剧一黔剧。文琴戏原称扬琴戏(又名弹词、唱扬琴),亦称贵州弹词是一种贵州省的汉族戏曲剧种。以坐堂清唱形式表演,以扬琴伴奏、温文尔雅而得名,溯其渊源,系由弹词演变而来,从四川传人。广泛流行于贵阳、毕节、遵义、安顺、黔西南等地区,民国10年(1921年)前后,盘县、铜仁、都匀、兴义等地也相继出现了扬琴班、社。经过多年的演唱实践,贵州扬琴逐渐成熟定型。桂百铸对文琴很有研究,能自弹自唱。他考订玩扬琴的时间最早在嘉庆道光年间,玩扬琴是士大夫文人的雅集之乐,也就是贵阳人颜嗣微所说的弹词和罗文彬所说的丝竹。故桂百铸经常在其家中的百惠堂中,邀约友好,伴以扬琴,围坐清唱,词韵典雅。新中国成立后,桂百铸与罗绍梅、谢根梅、刘介尘等好友,陆续搜集到文琴戏《琵琶记弹词》《卓文君弹词》等唱本,编印成《贵州弹词资料汇演》23册,弹词唱腔《二板》《苦禀》等7种。还在弹词唱本的基础上整理出《搬窑》《卓文君》《拷红》《葬花》四出小戏,并吸收了贵州梆子的唱腔和锣鼓经,借鉴其它剧种的表演程式,将之发展成为有台词、有舞蹈、有情节的舞台戏,即作为代表贵州的剧种—黔剧。1957年,贵阳成立业余黔剧研究社,次年转为黔剧团,桂百铸与李俶元等戏曲界名流加人其中,指导黔剧演员,帮助修改剧本,对黔剧的发展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另外,桂百铸还与凌公陆、李淑元等戏曲家一起,搜集、整理、研究贵州梆子史料,以发展贵州梆子艺术。桂百铸认为贵州梆子兴盛于清康乾盛世,当时有贵阳戏班演出《长生殿》,他研究出秦腔就是贵州梆子的源头。除了艰苦的案头工作,桂百铸还遍寻民国时期演唱过贵州梆子的艺人及票友何成明、谢耀燊、刘玉林、袁士学、袁幼铭、张光复、彭玉清、李伯初等人。桂百铸向他们征集到一些贵州梆子的唱腔、乐器、剧本、表演程式等资料,并进行系统的研究工作。1955年,桂百铸将研究成果付诸艺术实践,组织贵州梆子业余戏班,排演了《挡亮》《高平关》《古城会》三段戏,并向贵阳市文化局作汇报演出。1957年,市文化局组建“贵州戏曲业余研究社”,由桂百铸任社长,发掘整理了《秦琼哭头》《洛阳斩单》等传统剧目十五出,该研究社为贵州地方戏剧的发展做出贡献。(资料整理自《贵州二百历史名人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