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肖像·历史人物:中国近代教育先驱黄齐生

贵州肖像·历史人物:中国近代教育先驱黄齐生
黄齐生,著名爱国民主人士,中国近代教育先驱、贵州教育界名宿,教育家,贵阳达德学校校长。名禄祥,又名鲁连,字齐生,号青石,晚年又号石公,早年曾用名倜傥生。生于清光绪五年(1879年),贵州安顺人。祖籍江西抚州,祖辈至他以属迁人贵州之第五代,定居于安顺么铺青苔堡村(今青源村),以务农为主。其父黄福邦,生于道光十一年(1831年),靠贩盐为生。母亲彭氏,勤劳持家,育有二子一女,长子黄禄贞,次子即黄齐生;女黄固贞,为黄齐生胞姐。黄禄贞,号干夫,生于清同治十年(1871年),育有五男三女,其中次子仲博、五子寿骧先后过继给黄齐生为子。黄禄贞为贵州近代实业家,任过贵州军政府实业司司长、铜仁矿务总办等职,开设劝工局,办女子讲习所,建农事试验场,出版《贵州实业杂志》,致力于兴学校、办实业,倡导科学文明。他也是著名画家,主攻山水人物,与姚华、陈师曾、王梦白等相友善,代表作有《安禅制毒龙》《白描五百罗汉像册》《梦溪咏社雅集图卷》等。黄齐生胞姐黄固贞育有一子一女,子即王若飞,生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小名运笙、荫生,号继仁,曾用名王度、雷音,化名黄敬斋,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杰出的革命家,曾任八路军副总参谋长、中共中央秘书长等职,是“一百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黄齐生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结婚,妻子王守瑜,生于清光绪二年(1876年),与黄齐生育有一儿一女。
黄齐生8岁时,随兄黄禄贞受业于外祖父王紫沾(星门)、表兄彭雨生。光绪二十年(1894年)15岁,因家贫辍学,到安顺城内东街小十字“义兴恒”布店当学徒,8年期间,“仍勤勉读书不倦”,阅读过如《民约论》《天演论》《进化论》等西方哲学、政治书籍及康、梁维新派的《时务报》,强学会的书报等等。这一段时期,其兄黄禄贞的好友民族资本家蔡岳(衡武)受维新思潮影响,接纳人才。因黄禄贞关系,觉得黄齐生很有才干,乃聘请黄齐生来他经营的绸布、书业商店“群明社”担任经理。黄齐生到贵阳“群明社”后,致力扩大书店业务,废除旧式学徒制度,组织业余学习,开贵阳商界新风气。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黄禄贞、凌秋鹗等有识之士在贵州创办达德书社,即后之达德学校。光绪三十年(1904年),黄齐生辞去“群明社”总经理职务,加人达德学校的办学,既任教员,亦担任过总监、校长等职。时年,黄齐生25岁,是他毕生从事教育的开始。民国2年(1913年),黄齐生出任达德学校校长,月仅12元。民国4年(1915年),黄齐生举荐第一期毕业生聂守微为校长,自任监学。同年5月9日,袁世凯正式承认辱国丧权的“二十一条”,引起了全国人民强烈的反抗运动。黄齐生领导全校师生积极参加贵阳各界游行示威,宣传救国,大书“勿忘五月九日”,刻碑现还竖立于达德校园中。云南蔡锷率先起兵反对袁世凯,宣布云南独立。黄齐生激于义愤,与校长聂守微领衔及凌秋鹗,列名通电响应。12月,省长刘显世派黄齐生为贵州代表赴昆明与蔡锷、唐继尧接洽,达成滇黔联合后,即带领王若飞转赴香港到上海,参加全国讨袁护国活动。民国6年(1917年),黄齐生率贵州私费派遣留学生熊铭青、龙志澄、何玉书东渡日本。同年冬,贵州半官费、自费留学生10余人,大部均由黄齐生率领到达日本。出国留学前夕,黄齐生在上海会见孙中山,畅谈至深夜,认为孙中山“为盖世之伟人”抵达日本,黄齐生为留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等事致力奔走,自己参观考察留意日本的教育文化设施。民国8年(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中国留学生纷纷归国,黄齐生率何玉书、王若飞等30余人也回到贵州。时上海有赴欧洲勤工俭学的组织,黄齐生号召大家前往欧洲,寻找真理。得张菊生、蔡岳资助,黄齐生与贵州留学生到达欧洲,先后在伦敦、巴黎、方敦普鲁开始留学生活。期间,黄齐生结识了中共党人蔡和森、罗迈、徐特立等,交往较密,与徐特立交谊尤深。民国12年(1923年)春,归国回到贵州,仍然协助凌秋鹗管理达德学校。民国15年(1926年),出任遵义省立第三中学校长兼语文教师。次年,由黔北经四川到达上海。民国18年(1929年)初,举家赴南京,与陶知行相识,“一夕长谈,甚相投契”与之办晓庄学校于燕子矶,实验乡村教育。民国20年(1931年)冬,听到王若飞在内蒙古被捕消息,黄齐生随即赶往归绥第一监狱,三次探监不准相见。后获傅作义许可,舅甥才得相会。民国23年(1934年)秋,黄齐生回到上海,受黄炎培聘任中华职业教育社漕河泾农学团总干事。不久,又应友人雷宾南邀请,到广西任国民基础教育研究院实验部主任。次年1月,胞兄黄禄贞病故于镇江,黄齐生奔镇江葬兄,撰写《先兄干夫生活纪要》一文,其中所写到兄弟俩的各种情况,成为贵州辛亥革命前后30年间社会历史的可贵资料。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贵州北上抗日,黄齐生利用一切机会,举其所见,宣传红军是爱国爱民的军队。民国26年(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王若飞出狱回到延安,黄齐生于同年冬,偕夫人及女素昭、外甥李光绳、侄孙黄晓庄及老友蔡岳女蔡之璋等,经历千辛万苦,也来到延安。得到中共中央各位领导人的热情接待,还参观了陕甘宁边区。次年4月,黄齐生偕王夫人、黄晓庄南归。抵贵阳后,热情地向各学校、团体介绍延安情况,宣传中共抗战主张和统一战线政策。民国29年(1940年)后,黄齐生相继在云南、贵州和重庆从事乡村教育,宣传民主团结、抗救国等活动,直至民国34年(1945年)决定第二次赴延安。是年1月31日,黄齐生一行抵达延安,受到延安干部、群众的热烈欢迎,他也极其关心、了解抗战形势和边区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各方面工作的实施,深入调查研究。
民国35年(1946年)2月10日,国民党特务在重庆较场口行凶,打伤爱国民主人士李公朴、郭沫若等,激起全国愤慨,黄齐生代表延安各界赴重庆慰问。4月8日,黄齐生与来重庆出席政治协商会议的中共代表王若飞、秦邦宪,新四军军长叶挺夫妇,中国解放区职工联合会筹备会主任邓发等13人乘飞机返回延安,下午后飞机失踪。直到4月12日才发现飞机坠毁于山西兴县东南之黑茶山,机上人员全部遇难。此次遇难的中共方面人员。史称“四八”烈士,同葬陕西延安清凉山,黄齐生时年67岁。后中共领导人童必武有《悼念黄齐生》诗,其中两句“黔中教育茁新芽,人道先生第一家”,高度赞扬了黄齐生对贵州教育的贡献。陈毅在《哀黄齐生先生》一诗中称赞他:“自愿伴清寒,硬骨傲权贵。黔省办达材,晓庄兴陶会。跄踉走天涯,经年战颠沛。一生为人民,向前耻后退。”郭沫若在《哭齐生》中写到:“我只牢记老师慷慨的词调:“民主如船,民权似水,水涨奚愁船不高?”其诗友,浙江杭州人,曾任陕甘宁边区政府参议,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文史馆馆员钱来苏亦写诗赞到颂:“四十余年教育家,甄裁后进达新华。南移绛帐通滇海,北换浦轮暨寒沙。树木树人工一贯,种瓜种豆果无差。先生布播培苗久,万千桃李开放花。”
黄齐生从在贵阳达德学校任职任教开始,从事四十年的教育工作,先后在担任过遵义省立三中校长,任教于南京晓庄学校、中华职业教育社、山东邹平乡村建设研究院、河北定县平民教育促进会、广西国民基础教育研究院、云南开蒙垦殖局、重庆歇马场乡村建设育才学院、重庆璧山正则艺术专科学校。作为一个职业教育家,他不仅重视基础教育,也关心、热爱和实践乡村教育、平民教育和职业教育,不断探索先进的教学理念,提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教育哲学思想。他提倡生产的技能(富),健康的体魄(强),科学的头脑(真),艺术的兴趣(美),平等博爱的精神(善)之“五的”思想;主张人格教育,一是律已,要具备胆力(冒险、犯难)、识力(识人、识事)、学力(科学、哲学)、才力(能谋、善断)、体力(生理、心理)、爱力(人、爱物)。二是待人,原则是“本之以真,出之以诚,持之以敬,节之以礼。初之以乐”,(这是律已待人之标准)。在达德学校主导发挥“好学近单智,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的“三近”校训。强调学生要有力”,即“自己的学力,师友的助力,集团的势力”;学校要传习中国文化“仁、智、勇”的传统精神,致力于把学生培养成有学问、有道德、有勇气的新时代人。
黄齐生从教之余,积极投身社会救亡活动,探索救国救民之道。辛亥命前,反清风暴业已吹到贵阳,达德学校部分教师学生纷纷参加会党活动,筹划武装暴动。辛亥武昌起义后,11月4日贵州宣布独立,成立军政府,邀请黄齐生出任交通部长,坚辞不受,但当着全校师生剪掉了发辫。民国4年(1915年)5月,领导全校师生参加贵州各界反对中日“二十条”的示威游行,亲书“勿忘五月七日”立于校园。9月,以达德学校名义致电北京筹安会反对袁世凯复辟称帝;后作为贵州代表赴云南,与蔡锷唐继尧接洽准备起兵讨袁事宜,誓言“反对帝制,永护共和”。民国7年8年(1918年、1919年),黄齐生先后拜会过孙中山、康有为,对康的变法图强,孙的废帝制、创共和的主张深为赞同,盛赞孙中山先生为“盖世之伟人”。“七七”事变后,中国全面抗战爆发,黄齐生在贵阳大声疾呼抗日救国,积极促成贵阳各校组织“抗日救国会”。
黄齐生在近代的爱国政治运动中,始终站在斗争前列。他在达德学校时,主办贵州最早的教育刊物《达德周刊》,宣传文化教育,关注政治经济,宣扬“民主,平等,自由”思想;鼓励留学;推崇白话文、自然科学;提倡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破除封建迷信、革除积习陋规等。他主张妇女解放,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就倡议在达德学校开办女学部:招聘女教师,招收女学生。宣统三年(1911年),达德学校开办女子师范班,开始培训女子小学教师,是为贵州女子教育的开端。同时还倡导“天足”运动,反对女子缠足。黄齐生提倡文化艺术的创新,他身体力行,改良旧剧,编演新剧,是贵州话剧的最早创作者,先后编写了川剧《大埠桥》,话剧《武训兴学》《维新梦》《自治鉴》《亡国恨》《奢香》等,内容涉及抗清、兴学、维新、民族团结、爱国等主题,开创了贵州戏剧教育之新风。这些新剧公演时,观者踊跃,社会反响强烈。
黄齐生在延安,被称为“首席民主人士”。他曾经以“一个无党无派主持公道的人”自誉,坚持一不做官,二不参加政党,致力于教育救国。由于在文化教育界有众多朋友,因他与王若飞的舅甥关系,和共产党领导人多有交往,因此抗战时期,黄齐生在重庆,积极联络各界爱国民主人士,宣传共产党的政策主张,宣扬延安精神,呼吁国共两党真诚合作,推进民主、和平、团结进程,共创一个光明的新中国。毛泽东曾经称赞:“黄老是共产党最艰难时候,党外人士同情、爱护党最早的一人。”朱德在黄齐生遇难后的唁电中写到:“贵州老教育家黄齐生先生,也是远在戊戌政变即抱着争取中国民主改革的信念,多年来为此奔走努力不懈,在我党成立至今二十多年中,始终是我们的一个亲密的朋友,此次不幸遇难,同样是民主事业的大损失。”黄齐生于教学之余喜爱写作诗词,其诗风明快,耐人品味。在延安时,成为安怀诗会的活跃分子,经常与林伯渠、谢觉哉、徐特立、董必武、钱太微等诗词唱和,朱德、陈毅等也时有参与,成为当时延安的一大盛事,陈毅称赞黄齐生的诗词“貌似泰戈尔,诗笔苏陆味”。(资料整理自《贵州二百历史名人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