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肖像·历史人物:黔军总司令卢焘

  卢焘,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护国护法将领,黔军总司令、贵州省省长。乳名卢海湖,学名启熹、亮畴,字寿慈,壮族。生于清光绪八年(1882年),广西省(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思恩县明伦乡九伦村(今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明伦镇明伦村)的一个壮族贫苦农民家庭。其父卢泰留,是也一位粗识文字的老实厚道的农民;母亲莫氏,系文盲,但为人贤惠,勤俭人持家。由于家境贫寒,光绪十七年(1891年),卢焘9岁时才进私塾启蒙。进私塾后,老师给他起学名卢启熹。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父母把他送到庆远(今宜州市),由他大姐、大姐夫资助他继续读书。两年后,庆远举行甄别府考,卢焘获得第一名。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卢焘结束学业后,先后在梧州海关、柳州清军中任司书、文书等职。光绪三十年(1904年),加人同盟会,在庆远、柳州一带,从事反清革命活动。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在柳州创办樟脑公司,为革命筹集活动经费。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因买一批武器弹药,被广西当局通缉,逃往香港。不久,转往云南。宣统元年(1909年),进入云南讲武堂,结识朱德等人。宣统三年(1911年),云南辛亥革命成功后,任援川第2梯团步兵独立大队后队队官前往四川。民国元年(1912年),奉命进入贵州,任大队长,旋任支队长,不久回到云南。民国3年(1914年),应贵州省护军使刘显世的邀请,到达贵阳,任贵州东路巡防管带,旋任黔军第1团团副。民国5年(1916年),任黔军东路支队第2团团长。民国6年(1917年)8月,任贵州护法军第1混成旅旅长,入川护法,后代理黔军总司令。民国10年(1921年),正式就任黔军总司令。同年,兼贵州省省长。次年,辞去黔军总司令之职。民国14年(1925年),任北伐军大本营高等军事顾问和高级参谋。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卢焘赋闲在家,基本未担任任何公职。民国35年(1946年),卢焘当选为制宪国大代表。

  1949年11月14日上午,第89军军长刘伯龙奉蒋介石的密令,派人驱车将卢焘骗到贵阳市郊二桥转湾塘杀害。噩耗传开,贵阳全城震怒,万民悲愤。16日,贵阳市成立了“卢焘先生遇难治丧委员会”,与卢焘家祭相结合在慈母园举行追悼大会,为期7天。12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朱德、李济深获悉,从北京给卢焘的亲属发去唁电,朱德并题写“英雄不死,永志人心”的挽联。贵州党政军领导杨勇、陈曾固、苏振华送来挽联:“为社会而牺牲,先生堪拜;毁仁义以肆虐,大憝宜诛。”1950年1月8日,贵阳市党政军民学各界联合举行追悼会,隆重悼念为贵阳人民的解放而牺牲的卢焘等革命烈士,收到410余唁电、挽联、挽诗、挽词。1986年6月1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颁发证书,追认卢焘为革命烈士。现贵阳市二桥转湾塘路旁,建有“卢焘将军遇难纪事碑”亭。卢焘先葬于贵阳市西大门外金锁桥北侧其母亲墓地“慈母园”内。1956年,由于城市扩大,贵阳市人民政府将卢焘墓及其母亲墓,一同迁往离城区40多公里外的贵遵公路边老阳关处,修建了“卢氏陵园”又称“卢焘烈士陵园”。2006年,由于高速公路建设,经贵阳市人大、政协“两会”讨论批准,卢焘义士陵园又迁到贵阳市金阳高新经济技术开发区野鸭小学旁的山坡上。在卢焘故乡,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县城东南风景区望风山上,耸峙着一座高2.9米的花岗岩卢焘雕像,以纪念他为革命献身,供人们瞻仰凭吊。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卢焘结识同盟会会员张铁城,受其革命思想影响,并加入同盟会。从此,开始从事反清革命活动。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卢春与张铁城积极响应孙中山、黄兴策动两广革命,组织的南方起义。后回到柳州创办樟脑公司,以此为掩护,联络各方志士、为革命筹集活动经费。次年,张铁城、卢焘因购买一批武器弹药,运回途中被武宣县厘金局查出没收,均被广西当局通缉,分别逃往奉天(今辽宁),香港。不久,卢焘从香港返回南宁,经龙州取道安南河内,转往云南。宜统元年(1909年)五月,卢焘抵达昆明,进人云南陆军第19镇机关枪营营部当司书生,随后考人随营学堂。次年二月,随营学堂并人云南讲武堂,卢焘被编入步兵科特别班,由于志同道合,与朱德、范石生、胡瑛等人拜为兄弟。宣统三年(1911年)十月三十日,蔡锷、李根源发动了云南起义,攻占云贵总督府、兵工厂和军械局,进而占领昆明全城。卢焘在攻打军械局的战斗中身先士卒,冲锋陷阵,立下战功,被委为第73标3营3排长。后蔡锷出师援川,卢焘被提升为步兵独立大队后队队官率队与十一月进占四川古蔺县。四川宣布独立后,卢焘奉唐继尧之命,于民国元年(1912年)3月由川人黔,被委任为大队长、支队长,不久回滇“平乱”。这时,卢焘发现云南政局复杂,唐继尧开始暴露出背叛革命,依附北洋政府的倾向,便借故辞职回桂闲居。民国3年(1914年)4月,卢焘应贵州省护军使刘显世的邀请,从柳州到达贵阳,被任命为贵州东路巡防管带;同年7月,刘将黔军整编为6个团,任命王文华为第1团团长、卢焘为团副。民国4年(1915年)4月,王文华为培训黔军基层军官,组建模范营,委任卢焘为中校营长。卢焘就任后,感到担任教练的人才缺乏,乃邀请云南讲武堂毕业的同学李雁宾、胡瑛、范石生等到黔相助,同时在黔军中抽调下级军官到模范营受训。民国5年(1916年)1月,刘显世宣布“反对帝制,永保共和”,出师讨袁。卢焘被调任王文华黔军东路支队第2团团长,率团入湘,艰苦作战,占领麻阳。6月6日,袁世凯暴毙,护国战争结束。民国6年(1917年),张勋复辟,贵州也组织护法军,卢焘被委为第1混成旅旅长,出兵湘西,后驻节辰州达3年之久。其后,卢焘又与胡瑛、谷正伦随王文华率领黔军入川护法。由于滇、黔军与川军的矛盾激化,以及贵州省内旧派势力的扩张,黔军决定返回贵州。王文华将黔军编为五个旅,任命卢焘代理黔军总司令。

  民国9年(1920年),黔军新派将领何应钦先发制人,于11月10日将旧派在贵阳的三个多营的武装全部缴械,迫使刘显世通电退位。贵阳谣言纷起,人心不安。卢焘与谷正伦赶回贵阳,卢焘以黔军代总司令名义发出告示“此次改革,属为政治刷新,诛除首恶而外,并不株连一人”,并迅速采取安定措施,稳定局势。民国10年(1921年)3月,袁祖铭收买枪手刺杀了黔军总司令王文华,导致贵州政局又起动荡。黔军5个旅的旅长,为了防止旧派复辟,由第3混成旅旅长胡瑛领衔通电各省,推卢焘正式担任黔军总司令。4月,卢焘正式就职。5月5日,孙中山在广东就任非常大总统,再度举起护法旗帜。卢焘首先通电拥护。不久,孙中山电令卢焘为黔军总司令兼贵州省省长。在卢焘的领导下,贵州人心初安,政局渐稳。民国11年(1922年)2月,黔军旧派袁祖铭和刘显世联合“定黔”。卢焘因不愿与袁祖铭合作,辞去黔军总司令之职。之后,卢焘即往广东韶关北伐军大本营,担任大本营高等军事顾问和高级参谋。

  民国16年(1927年)年,发生“宁汉合流”,国民党建立南京国民政府,开始清党。11月,朱德率领南昌起义幸存的部队进入湘南地区活动。为保存实力,朱德写了一封亲笔信托人带给时在广州的卢焘,请他致函当时率部驻防湘粤赣边的滇军第16军军长、云南讲武堂的老同学范石生,劝范不要与起义部队为敌。卢焘欣然应命,立即写信给范,劝他不要为蒋介石卖命而攻打朱德的部队,并劝范要念同窗之怀和彼此在护国、护法战争中的革命情谊,设法接济朱德的部队,解其困境。不久,范石生派人和朱德取得联系,给朱德所部补充了一批物资,并给朱部“国民革命军第47师140团”的番号,以资掩护,使朱部得以在湘南进行休整,为后来朱德率部上井冈山和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创造了条件。

  民国21年(1932年),蒋介石要委任卢焘为湖南省主席兼第4路军总指挥,白崇禧又从旁动说力保,但卢焘以“不能胜任”为由拒不受命。民国25年(1936年)6月1日,广东的陈济棠和广西的李宗仁、白崇禧乘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之机,发动抗日反蒋运动。蒋介石收买、瓦解了陈济棠的部属,陈被迫逃往香港。之后,蒋调集30个师从广东、湖南、贵州三面包围广西,蒋桂双方剑拔弩张,决战在即。7月中旬,卢焘应李、白电邀赴邕会商对策,他力劝李宗仁、白崇禧以民族大业为重,避免战事爆发。同时,他在南丹就任“贵州抗日救中国军队”总司令,并以此名义发出通电,呼吁和平解决广西问题。又向当时在南京的冯玉祥、李烈钧、何应饮、程潜等人去电,坚决主张全国团结一致,共同抗日。冯、李、何、程很快回电,支持和平解决。在全国日益高涨的抗日救亡运动和各方面压力下,事件最后得以和平解决。

  民国33年(1944年)6月,卢焘的好友孙竹苏之女婿周本渊参加“中外记者团”到延安访问,身为八路军总指挥的朱德不仅会见了他,向他打听卢焘的消息,而且对他说:“我跟卢焘是云南讲武堂的老同学,护国、护法战争中的老战友,请你回到贵阳时,带个口信给卢先生,就说“我欢迎他来延安走一走,看一看。如果他住得惯,可以住下来,共商国是;如果住得不习惯,参观后可再回贵阳。”一个月后,周本渊回到贵阳,特地到卢焘的住所半日山庄拜望卢焘,将朱德的口信如实转告。卢焘听后,心情非常激动地说:“朱玉阶(朱德字玉阶)现在当了共产党的总司令,他还记得我,关心我,还邀我去延安,真使我感佩。”以后,卢焘进行过多次努力,但国民党的有关部门以种种借口阻挠而未能成行。民国37年(1948年),卢焘当选为广西宜北县制宪国民大会代表,赴南京参加国民代表大会。贵州解放前夕,贵州省政府派人给卢焘送去一张油印聘书,聘请卢焘为贵州反共保民委员会委员。第二天,卢焘就叫人将聘书退还了省政府。民国38年(1949年)10月,人民解放军即将向贵州进军,中共地下组织曾派人和卢焘接触,向他宣传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约法八章》和党的有关政策。11月初,中共地下组织和贵阳的爱国民主人士酝酿成立贵阳市民众临时治安委员会,以保证城市的安全,大家公推卢焘为主任,并于当天发表《通告》,安定人心,还派人与各公共事业单位联系,要求他们组织员工,自保自卫,对那些无人看管的机关、仓库、公房,即派人去看守。因而贵阳市在国民党军已撤退,解放军尚未到达的“真空”期间,水电正常供应,没有出现任何骚乱。

  卢焘一生,有“四不”“三正”“二爱”“一乐”:四不就是不争权夺利,不修建公馆,不讨小,不抽大烟;三正就是为人正直,办事公正,作风正派;二爱就是爱国、爱民;一乐就是乐于助人。

【编辑:杨茜 】关闭本页
【编辑:杨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