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肖像·历史人物:精于脉理的著名中医石玉书

贵州肖像·历史人物:精于脉理的著名中医石玉书
石玉书(1893—1973),名国麟,字玉书,以字行。贵州黔西人。1929 年,石玉书到贵阳任职,遂定居贵阳。中医名医。
清光绪十九年(1893),石玉书生于贵州省黔西打鼓新场(今金沙),6 岁入私塾,后从父学。光绪三十三年 (1907),川籍进士贺静轩避祸来黔,流寓打鼓新场,困境中得石家接济。 贺静轩博览医书,精通中医,他将中医基础知识传授给石玉书,先学 《伤寒杂病论》等经典, 然后熟记验方,再通过实践掌握望、闻、问、切之法。苦学三载,石玉书掌握了中医基本理论, 在实践中逐步积累了不少经验。1913年,石玉书又师从本乡杜克犹学习中医。1917年,石玉书在家一边研读中医典籍,一边给乡邻治病。1923年,石玉书在金沙县正 式挂牌行医。
有一年,打鼓新场疾疫流行,死了不少人,石玉书根据中医典籍和长期给乡邻治病的经验, 拟出药方,用大锅煎药分发,疫情逐渐得到控制,从此在当地有了名气。1924年,黔军毛光翔部途经打鼓新场,部分官兵染患瘟疫,难以继续行军,听说石玉书善于治疗瘟疫,特请至军中为官兵诊治。石玉书亦用大锅煎药分发患者,患者渐渐恢复健康。毛光翔母亲患疑难疾病,求医多年都不见好转。毛光翔专程赴打鼓新场,请石玉书为其母看病,经数周治疗,毛母康复。
从此,毛光翔与石玉书有了深厚的私交。

1929年,毛光翔继任贵州省主席兼25军军长,聘任石玉书到贵阳担任 25 军军医处长。 1932年,毛光翔下野,石玉书离职开办群康药房,坐堂诊治病人。因医德、医术良好,用药简单,收效快,石玉书颇受患者及家人信任。后因与毛光翔的关系,遭缉拿,其远走上海。
抗日战争爆发,石玉书回到贵阳,继续行医。1939年2月4日,侵华日军飞机轰炸贵阳,其所开群康药房化为灰烬。石玉书又竭尽全力,筹资开办天 生元药房,以利市民,医业依然如旧。
石玉书为人耿直不阿,热心公益事业。20世纪30年代,打鼓新场小学教师蓝芸夫等人集资为地方建图书馆,石玉书购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全套《万有文库》()1000余种 )捐赠, 充实馆藏。
贵阳解放后,石玉书与中医界人士创办 黔灵西路联合诊所,任主任。 1956年,贵阳中医院成立,石玉书担任院长。他深感老百姓就医看病难,又体会到因中医医疗、教学、研究分离, 中医陷于不利于管理和发展的困境,便与夏森柏、罗克聪等老中医在贵阳市人代会上提出《将中医医院、中医进修学校、中医研究所三合而一, 统一管理,以利于祖国医学发展》 的提案。 该案受到市人民政府重视,并很快得到落实。1965年,贵阳中医学院成立,以贵阳中医院为教学医院,名为贵阳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石玉书除担任医院院长之外,还从事学院的临床教学,他将数十年的行医经验,无私地传授给学生和医务人员。他精于脉理,一经切脉,便知患者疾病所在,对症下药,往往使患者很快康复。贵州名医王聘贤曾说: “若识药性,我处可询;凭脉辨病,须求石氏。 ”
石玉书治病,以内、妇、儿科为主。诊病之法,既注重四诊合参,又因时、因证而有所取舍。他认为人者,血气为本,而脉者,乃血气之先,多数疾病可凭脉而断。他常说:“切脉之初,能知五脏虚实,六腑强弱,形体盛衰,正邪进退, 尽在其中,脉象乃客观所见,指下能明,便不受假象所惑乱。”因此,在治疗时, 病人一脏有病,他常通过调理他脏进行治疗。如肝有疾,他便调理心肾,每每 多获很好的效果。五脏六腑中,他特别注重胆。他的治疗理论是 “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祛邪易, 扶正难,若用药有损伤阴阳二气之秋毫,则是药石杀人,医家务须留意” 。他用药不拘一格,郁金、丁香相畏之品同方,屡见不鲜;干姜、黄连苦辛之味共剂,视为常事。 他主张临症用药轻锐精简, 反对广罗原野, 故用药味少量轻, 其自制药 “益气解毒丸”仅用 9味药。他用药之轻,药房难以置信,如用一分朱砂治疗积,三分连翘清湿热,二分黄连泻心火,他认为 “药 量如权, 四两可拨千斤” 。20世纪50 年代至 60年代,石玉书因医术精湛,被大家誉为贵阳 “四大名医” 之一。
1973年,石玉书病逝于贵阳, 享年 80岁。(资料整理自《贵州二百历史名人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