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肖像·历史人物:近代民主革命先驱席正铭

  席正铭,近代民主革命先驱,辛亥武昌起义志士,民国元勋,黔军总司令。号丹书,又号筱林,生于清光绪十年(1884年),贵州思南府沿河佑溪司大垭乡席家坡(今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沙子镇米溪)人。出身书香门第,祖辈由外地迁居沿河。父席崇琳为秀才,擅书法;母田氏为同邑举人田香亭女,知书识礼。父亲去世后,席正铭随母亲生活,受业于外祖父,学习诗书,“禀赋聪颖,勤奋好学”,倍受长辈的钟爱,少年时就能作数百字的短文。席正铭的舅舅对他影响很大,不但辅文,还教他练功习武。宣统三年(1911年),席正铭娶印江诗画家柳筱汀之女、印江县长柳琅声之妹柳幼珍为妻,生有一女一子:女文渊,子少丹。

  席正铭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离开家乡,到贵阳求学,考入贵州陆军小学堂,学习刻苦,思想活跃,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影响,进行反清革命活动。宣统二年(1910年)由贵州陆军小学升人湖北武昌陆军第三中学。次年6月在于佑任、宋教仁的帮助下,加入同盟会。10月10日,参加武昌起义,任贵州学生队队长。后历任都督府参军、贵州宣抚使,12月,孙中山回国组建临时政府,要各省推举代表,席正铭与平刚当选为贵州代表。各省代表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黄兴任陆军总长,席正铭被任命为陆军部参谋。民国2年(1913年),奉孙中山命到淮北组织力量讨伐袁世凯,任淮北讨袁军参谋长。民国3年(1914年),加入孙中山的中华革命党,任贵州支部长。民国4年(1915年),席正铭根据孙中山指示,在日本东京联络、组织各地陆军同学成立“中国留日陆军同学会”,被推任为总会长。民国5年(1916年)6月6日,袁世凯病死,遵孙中山令席正铭停止一切军事活动,安置遣散陆军同学会员。是年,大总统黎元洪授予席正铭辛亥革命勋章。次年,在上海参加护法运动,转战沪宁各地,英勇善战,屡建奇功,被孙中山任命为中将参军。

  民国8年(1919年)11月,孙中山委任席正铭为黔军总司令。他于次年(1920年)初进入四川,拟完成联络团结黔、川各部官兵,以安定局势。时驻四川重庆镇守使黔军王文华部第7团第1营营长匡文汉认为席正铭来对自己非常不利,遂设陷阱以待。假借王文华之命,邀席正铭与会。席正铭及随员张绍房、贺军良、刘振、李正祥等官兵近百人赴会,旋被匡文汉伏兵包围,席正铭始知中计,率员奋力抵抗,一人逃脱外,均被枪杀,席正铭被匡文汉捉捕。欲判其罪,席正铭慷慨陈词:“吾为国家求统一,为人民除残贼。今日事败,绝不求生!”“据地危坐,神色不挠,遂死”,年仅36岁。

  噩耗传出,孙中山在上海环龙路国民党总部特别悬挂席正铭遗像以示悼念,亲题“烈士席正铭”;黄兴的题词是“男儿的一代英雄”。席正铭遗体后安葬于重庆黄桷垭云贵会馆附近,墓碑由四川总督熊克武题写。数十年后,国民党元老陈立夫在席正铭子席少丹编辑的《席正铭烈士革命殉国实录》序中概括了席正铭的一生:“民国肇造,数历起义,至辛亥竟其全功,继经讨袁,护法二次、三次革命,迄今北伐,始见全国一统……足以昭诸史册者,不知凡几,贵州席君正铭盖其佼佼者焉。”1991年辛亥革命80周年之际,席正铭纪念碑在其家乡沿河县建立。

  席正铭著述现存仅有《冷冷山人集》(1984年台北出版)一部,集中收录词1首,五绝1首,五律5首,排律1首,七绝7首,七律33首,楹联9副,并附文序2篇。其题材和内容多为战斗历程的情感抒发,慷慨悲壮,阔达幽默,表现其高尚情操和革命乐观主义情怀。代表作有《游甘露寺三首》《次韵王思苓知事留别》《吊宪章中将》《挽宋钝初总长》等。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席正铭与陆军小学刘端裳、莫季莹等同学,利用课余或节假日聚会传播民主革命思想,他被公推为该活动的领导者。他们在贵阳达德学校成立“历史研究会”,以学术研究为名,开展活动,由他主讲《明末清初惨痛史》,不料被《黔报》报道,学校乃禁止其活动。后历史研究会活动改为不定期、不定地点,如在贵阳螺蛳山、东山或寺庙里。在组织活动中,席正铭的革命思想日趋成熟,对时局的分析较全面,对于革命的前途充满希望。当时,这些年轻的革命者们都意识到命依靠的主要力量是新军,经过席正铭他们一段时间的工作,驻贵阳新军中的大部分士兵都团结在革命者周围。席正铭虽然在第二年升学到了武昌,离开贵州,但他为贵州民主革命所做的这些工作,为贵州后来的辛亥武装起义奠定了一定基础。在武昌,经过一段时间,席正铭与同来自湖南、广西的同学雷洪、杨玉书等认识,开始分别进行革命串连活动。此外,席正铭还与上海同盟会联系外,还秘密组织起书报社,订购和阅读《民报》等进步报刊,他和这些同学,后来多数成为武昌辛亥革命的骨干分子。同年,席正铭在武昌相继加入蒋翊武、王宪章的文学社(即原来的振武学社)和孙武的共进会,随即成为当中的骨干。宣统三年(1911年)9月24日,文学社、共进会开会,确定10月6日举行起义。后因为机密泄漏,改为10月10日,席正铭遂将起义日期和注意事项传达给陆军三中同学。是日晚,武昌起义爆发,席正铭与雷洪、阎崇阶、刘端裳等率领三中同学600多人全部带枪,奔向楚望台,占领军械库,夺取枪支子弹,组成学生预备队,公推席正铭为总领队,下分三队。起义后,学生预备队担任督府营门守卫及坨山警戒任务。武昌起义成功后,成立了都督府,黎元洪为都督,席正铭被任命为都督府参军。黄兴作为民军战时总司令,在汉阳昭忠祠成立总司令部,任席正铭为参谋。在随黄兴的战斗中,他“运筹帷幄,检视备战措施,甚得黄兴倚重”。是年11月,席正铭在战斗中负伤,离开武昌到上海。民国元年(1912年),他回到贵阳,旋即随贵州都督杨荩诚率黔军北伐援鄂,驻防湖南洪江,杨荩诚委任席正铭力黔军参谋,后相继任第83团团长,北伐黔军前卫司令。是年,贵州在云南军阀唐继尧的干涉下、发生政变,席正铭任荡您军司令,率援鄂黔军回贵州与唐继尧激战于铜仁、松桃一带,后为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和不危害百姓,席正铭率军放弃进攻铜仁、松桃,退往川黔边境后进人四川秀山。唐继尧即在各地严令查拿他,席正铭被迫宣布脱离黔军,从乌江经四川到达上海,跟随孙中山进行“二次革命”。

  民国2年(1913年),席正铭奉孙中山之命,到淮北组织数千人的准北军讨伐袁世凯,先后转战于青江浦、盐城一带,后伐战失败。席正铭回到上海,化名为李饱德,与雷洪继续组建部队讨伐袁世凯,与张勋、冯国璋等部激战于南京紫金山、雨花台。是年秋,席正铭与贵州凌霄、王宪章奉孙中山之命到湖北策动军事行动,以讨伐袁世凯,不成,又回到上海。民国3年(1914年)5月23日,孙中山在东京组建中华革命党,决心重振党务,组织加强军队实力,继续讨伐袁世凯。席正铭亦加入中华革命党,任贵州支部长,追随孙中山革命。孙中山委任席正铭为贵州司令长官参谋长,未就,但继续在孙中山领导下革命。民国6年(1917年)初,段祺瑞独揽北洋政府大权,席正铭于6月奉孙中山命令返上海参加“第三次革命”,共谋护法大业。9月,孙中山在广州成立护法军政府,组织护法军讨伐段祺瑞,席正铭也全力参与。

  席正铭从事民主革命生涯10余年,最崇拜的就是孙中山。他在贵阳陆军小学时就阅读孙中山著作,学习孙中山的思想。辛亥革命前夕,他已经成为一个忠实于孙中山的坚定革命追随者。民国肇始,席正铭更是跟随孙中山革命。在孙中山的领导和指示下,他参加了反袁、倒段、二次护法等活动。孙中山对席正铭评论有加,很早就曾评价:正铭不但有文功,还有武功称雄美!武起义后,在参加革命的多个阶段,孙中山与席正铭通信、电文、函件来往频繁,计有书信12封,电文9次。这些书信、电文见证了孙中山与席正铭的革命友谊和他们为民主革命的共同思想,席正铭的革命思想在孙中山的引导下不断进步。席正铭曾向孙中山提出以俄国为师的想法,得到孙中山的鼓励。民国8年(1919年)孙中山在回复席正铭信的时候说:“谓俄国可为导师,深表同情”,“若兄能师俄人之所为,于所接近之军人,开示以平民政治之利益,则并革命亦不须起,此一国之改良已有可望”。在东京成立陆军同学会总会,席正铭被推举为会长后,他代表同学会向孙中山表示,愿意“宜结同袍,共志一心,匡此危局”,“以直接先生,恭候指遣”。如其所说,席正铭与他的战友,在后之革命中,终唯孙中山马首是瞻,为革命东奔西走,最后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惋惜的是,席正铭与孙中山深交多年,为革命奋斗终生,但始终没能见孙中山一面,是其终生遗憾。席正铭在民国4年(1915年)12月22日上书孙中山中就说到:“铭奔走革命十余年,曾未与先生谋一面”,“然良心上之责任未尽而又焉能默尔而息也?是否之处,统希鉴而教之为祷。”虽然不能面晤,但他从始至终希望随时得到孙中山的教诲和指导。(资料整理自《贵州二百历史名人传》)

【编辑:杨茜 】关闭本页
【编辑:杨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