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肖像·历史人物:以德为本的 “德昌祥” 创始人刘辅臣

  刘辅臣(1878—1925),又名刘运昌。湖南衡阳人。贵阳百年药号老店 “德昌祥” 创始人之一。

  提起贵阳老字号,“德昌祥”赫赫有名。“德昌祥”取自两位创始人杨德轩(又名金祥)的 “德”字和 “祥”字, 以及刘辅臣 (又名刘运昌)的 “昌”字,寓意 “以德为本,业昌人祥”。创立之初即立 “恪守诚信,以德为本”的堂训,坚持货真价实,童叟无欺,体现了两位创始人的格局和智慧。

  晚清光绪初年,贵阳最早的药材店只有熊万元堂、乾元堂、保元堂等少数几家,且品种单一、数量不多,质量也不稳定。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 ),熊万元堂药店招了一个叫刘辅臣的学徒。刘辅臣是湖南衡阳人,父亲是清朝的一名武官,后战死沙场,给刘辅臣心灵造成极大创伤,打消其读书做官的念头,他立志从商学技,带着父亲的发辫来到贵阳安葬。清光绪二十年 (1894),刘辅臣投奔贵阳益寿堂药店做学徒,他虚心求教,刻苦钻研制药配方和工艺,学徒 3年后,又投奔到熊万元堂。

  在熊万元堂,刘辅臣结交了贵阳人杨德轩。二人同为学徒,年龄相仿,志趣相投,成了很好的朋友。刘、杨二人因在药店收入微薄,又感到药行前景可观,决定联手创业自立门户。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 ),二人借得银子100两,在贵阳慈善巷8号创办药铺,命名为 “德昌祥”。两人各有所长,刘辅臣擅长技术,如药材加工、炮制,是药材方面的专业人才。杨德轩则比较擅长经营,是一个经营型的人才。

  杨、刘两人通力合作,艰辛创业,以药材批发为主,重点经营名贵细料药材及全国名贵中成药,坚持物美价廉,薄利多销,经过十 多年的努力,收获了良好信誉,深受老百姓信赖。至 1924年,资本已达5000多元,成为全国有名的大药铺。

  1925年3月,刘辅臣花4500元巨资在汉口购买药材,返黔途中遭遇军匪抢劫,恶徒见药材无利可图,纵火烧毁了全部药材。刘辅臣悲愤交加,回筑后一病不起, 于同年10月去世 。

  面对濒临破产的德昌祥,刘辅臣长子刘绍先义无反顾地继承父业。他辞掉工作,向师父杨树清借得900元,与二弟刘干中,以及杨德轩之子杨竹屏、杨绍周等人,开启了艰难的二次创业。 凭借德昌祥良好的商誉,以及第二代经营 者的勤劳智慧,德昌祥不仅在 “参、茸”等精品名贵药材方面生意越来越红火,而且还引进大量的国内品牌。历经艰难的 “十年生计”,德昌祥终于恢复元气。

  创业难,守业更难。在动荡的年代,德昌祥几起几落。1935年,为扩大营业, 确保利润, 德昌祥在大十字建成三层楼房称为 “德昌祥参茸燕号”作为新的营业门面,由于建筑风格独特,该楼成为当时贵阳市标志性建筑。 1938年, 业务不断扩大, 在贵阳九华宫建成德昌祥药厂, 使用贵州名中医王聘贤提供的秘方,专门制造 “妇科再造丸” 和 “男用补天素”两种中成药,由于药疗效甚佳, 远销 19个省市。1939年,德昌祥再次遭遇灭顶之灾,日机 “二四” 轰炸贵阳,德昌祥损失惨重。1945年,德昌祥在被毁旧址重建平房, 专营由德昌祥制药厂生产的成药,兼营人参、鹿茸、燕窝等名贵药材。1946年,内战爆发后,国家经济全面崩溃,群众购买力极低,德昌祥经营受到影响。 1949年,贵阳解放时,德昌祥资本只有2万元,从业人员13人,生产面积仅有120平方米,生产工具只有两个铁碾,完全靠手工制药,实为一小作坊。

  1955年11月,德昌祥完成公私合营改造,更名为 “公私合营贵阳德昌祥制药厂” ,在政府的扶持下,生产规模不断壮大,经营逐步走上正轨。1967年,其更名为 “贵阳制药厂” 。 2000年12月,该厂恢复 “德昌祥”名, 成立贵阳德昌祥药业有限公司,延续至今。今天的德昌祥为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市场需求,不断推陈出新,除了妇科再造丸、杜仲壮骨丸等主打产品外, 依靠贵州丰富的药材资源,德昌祥开发了一系列新产品。

  回首过往,“德昌祥” 穿越一个多世纪历史烟云,几经磨难,历久弥坚。而刘辅臣、杨德轩两位创始人以德为本、 自强不息的高尚品德是留给德昌祥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德昌祥逆境中涅巢重生的强大精神动力。 “以德为本, 业昌人祥”至今仍是德昌祥企业文化的核心。 100多年来,德昌祥一直坚持以 “德”为根、以 “德”为本行天下。(资料来源《贵阳历史文化丛书-贵士名贤》)

【编辑:杨茜 】关闭本页
【编辑:杨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