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艺术传播到文明对话 专家学者热议中华文化“走出去”
中新网贵州新闻10月29日电 (记者 周燕玲)“文化的国际传播不仅是一种选择,更是一种使命,要勇敢走向世界。”广东省文联专职副主席、广东粤剧院院长曾小敏29日在贵阳说,文化唯有流动才能永葆生机。
第16届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艺术论坛当日在贵阳市开幕,来自海峡两岸及港澳地区的专家学者和文化界代表齐聚一堂,并围绕“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建构”展开对话。
曾小敏介绍,通过创新传承和发展,粤剧正走向世界,比如粤剧电影《白蛇传·情》入选第76届威尼斯电影节展映单元,先后在意大利、希腊、西班牙等国亮相,粤剧《红头巾》连续2年受邀赴新加坡巡演。
“通过这些实践,我们正在稳步探索一条传统艺术‘走出去’的有效路径,在这条路上,看到的不仅是艺术的传播,更是文明的对话。”曾小敏说。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林继富以“当代中国民间文学理论热点及其未来研究趋向”为主题进行分享。他认为,从晚清到现在,民间文学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发生许多变化,民众采集民间文学、整理民间文学出版大量的成果;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也从未中断,每个时代出现不同的热点问题。
在林继富看来,未来的民间文学研究需要在借鉴外来理论的同时,更深层次地立足本土文化根基,推进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这要求研究者从中国丰富的民间文学实践出发,提炼具有本土特色的核心概念与理论框架进行系统性学理阐释。
纪录片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同样承担着传播文化主体性的责任。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副学部长、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主任何苏六在题为“他者视角讲述中国故事:纪录片文化传播新思考”的发言中强调,自信是国际传播的底色,共情是基调。他提出,应摒弃宣教式表达,转而以低姿态、故事化的方式进行“软传播”,并善用国际化表述构建新的话语体系。
澳门城市大学创新设计学院教授戴定澄则从音乐角度阐述了中西文化交融的实践与价值。他指出,澳门历史上是西乐东传和中乐南移的重要枢纽,回归后特区政府与民众共同推动音乐文化发展,形成了兼具中华底蕴与中西交融特质的当代音乐成果。这些成果不仅在文化上独具魅力,也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当代文化交流中展现出特殊价值。
从传统艺术到学术理论,从影像叙事到音乐创作,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正通过多元路径推动中华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传播与对话,共同致力于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建构与表达。(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