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肖像·历史人物:治学主张 “博学而强志” 的王佩芬

  王佩芬(1887—1973),号梦淹,原名葆。祖籍浙江绍兴,其先祖于19世纪中叶迁往贵州,后定居贵阳。古代汉语专家。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王佩芬赴日留学,回国后在贵阳多所学校任教,担任过模范中学 (后改为省立第一中学)校长、贵阳县立中学首届校长。其先后受聘担任大夏大学中文系教授、 贵州大学中文系教授、国立贵阳师范学院国文系教授兼任系主任。

  王佩芬主要研究汉语声韵、训话之学及古今汉语语法、贵州苗语和汉语的比较,对自然科学的矿物学、生物学及日文、英文、俄文等也有涉猎。其著有《国 文积句公式》《识字法》《贵州方言考》《说文解字部首疏证》《名学津逮》《先 秦名理探》《和文猎要》《英文构造及分析图式》《结晶学入门》等,翻译了日本寺尾新博士的《增殖生物学》一书, 撰有诗词数百首。

  清光绪十三年(1887 ),王佩芬生于一个商贾之家。其兄王蔬农、王仲肃都是学者,王佩芬少年时即能背诵 《说文解字》部首。清光绪三十年(1904),王佩芬考取贵阳府学生员(俗称秀才),又在贵州大学堂就读,入英文班。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他考取贵州巡抚林绍年选送的贵州留日官费生,考入东京早稻田大学博物科(动物、植物、矿物、生理等学科的总称) 于清宣统三年(1911) 毕业回国。 他曾在省立法政专门学校教授日文15年,又在贵阳模范中学、南明中学、省立女师等校教授英文、博物、国文达24年。

  1921年,王佩芬被聘为模范中学校长。1929年,王佩芬在贵阳地方人士支持下,创办贵阳县立中学于炎帝宫(即今贵阳五中所在地)出任首届校长7年。他为县中提的校训为“敬业乐群”,标语是 “科学救国”。他说:“训以敬业,欲诸生之养成其责任心也;训以乐群,欲诸生之养成其团结精神也;以‘科学救国’为标语,欲诸生之悉心研究科学,而应用于民生与国防也。”贵阳县立中学的成立, 结束了近代以来贵阳县没有中学的历史。

  1935年,贵州结束地方军阀主黔的历史。时任贵阳县县长曾学孔决定停办贵阳县立中学, 而把划定的县立中学经费专款移作他用。王佩芬坚决反对,在贵阳各界人士支持下,县立中学得以保存, 曾学孔被撤职。

  1936年,王佩芬离开贵阳远赴南京。到南京后,他先在南京宪兵学校教授日文,后到上海大夏大学任教。1937年,他随大夏大学南迁贵阳, 一直担任中文系教授。 1945年抗战胜利后, 王佩芬未随大夏大学回迁上海,而是转任贵州大学中文系教授。1947年,其又转任贵阳师范学院国文系教授,一度兼任教务主任。次年,他辞去兼职,专任教授,直到 1949年贵阳解放。1949年起,王佩芬还兼任私立贵阳程万中学校长。

  1949年贵阳解放。第二年,王佩芬辞去程万中学校长职务,专心在贵阳师院中文系教书。 他在中学、大学执教多年,讲课生动而诙谐,为人平易可亲,深为学生敬重。在教学中,他主张 “宽取窄用”和“深入浅出”。在大学,王佩芬先后讲授过国文、历代散文、古汉语、工具书使用法及日语等多门课程。

  王佩芬治学主张“博闻而强志”。50多岁时,他开始学俄文,做到能阅读俄文书籍及做简单的笔译。70多岁时,他又开始进行文字改革研究,伏案撰写了 《贵州省怎样试行汉语音文的研究》一书。1973年,王佩芬因病去世,终年86岁。(资料整理自《贵州二百历史名人传》)

【编辑:杨茜 】关闭本页
【编辑:杨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