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肖像·历史人物:学养深厚的社会教育家马宗荣

贵州肖像·历史人物:学养深厚的社会教育家马宗荣
马宗荣(1896—1944),字继华。贵筑县(今贵阳)人。社会教育家。
民国年间,教育家们提出不同的主张。蔡元培主张实行国民教育,李大钊主张实行大众教育,晏阳初提倡乡村教育,陶行知提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黄炎培提倡职业教育,马宗荣则努力倡导社会教育。
马宗荣9岁起,便跟着其舅丁尚固读书,勤学好问,孜孜不倦,两三年间,对经籍史地历算诸学多有领悟。后马宗荣考入省立模范中学,1916年,20岁的马宗荣毕业。正值新的息烽县县长走马上任,马宗荣受命任息烽县立两级小学校长。他以振兴息烽教育为己任,一切以当时先进的省立模范小学为榜样,制定规章,改变私塾式的旧教学方法,很快使偏僻的息烽县小学教育大为改观。
1918年,他以公费生资格选送日本学习矿业,初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后转入名古屋第八高等本科。他深感国强民富必须普及教育,抱定“教育 救国” 的宗旨,改学教育,考入东京帝国大学教育科,专攻社会教育及图书馆学。在校期间,他博览世界教育名著,竟至废寝忘食,著有 《图书馆序说》一书。 1927年,他进入东京帝国大学研究所深造,发表了颇有见解的学术论文,与其导师田熊次教授、山作树教授齐名,两年后毕业,被日本岩波书局聘为讲座讲师。
在日本前后11年,马宗荣认真考察了日本的社会教育,并与欧美各国的社会教育、民众教育及我国的通俗教育、平民教育、成人教育做了比较, 形成了 既符合世界潮流又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教育思想。 他经常到图书馆看书, 访问了一些私家藏书楼,发现我国有许多秘籍和孤本流传至日本,于是告知中国留日学生的学术团体中华学艺社。中华学艺社与上海商务印书馆商谈,派郑贞文、张菊生前往日本,通过马宗荣与帝国图书馆、丽宗藏书楼联系,将这些秘籍、孤本影印回国,辑为《中华学艺社辑印古书》,列入商务印书馆的 《续四库丛刊》 《图书集成》刊行。
1929年马宗荣回国,受聘为上海市教育局督学,兼任中华学艺社常务秘书。次年,他担任私立大夏大学图书馆馆长,创办了我国第一个社会教育系,又创 立两年制师范专科,带领学生摄制了10多部社会教育影片,开办农村社会教育实验区,成为我国社会教育的先驱。在上海的5年间,他又兼任暨南大学、复旦大学、江苏省立教育学院、私立中国公学等校教授。1935年,经蔡元培先生推荐,马宗荣任教育部秘书。马宗荣提出了许多教育改革的建议,认为 “学校教育之原则,太单调,太机械,不能适合全民的需要” ,“要提倡多角形、光芒式、放射状、复合的社会教育” 。
1938年他回到贵阳,在由上海迁来的大夏大学任总务长兼师范专科主任。1942年,贵阳文通书局成立编辑所,聘马宗荣为所长,聘谢六逸为副所长。文通书局组建了一个全国一流的编审委员会,有 112 位著名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领域的专家及知名人士参加。 其间,他与谢 六逸曾主编《大学丛书》,出版《文讯》 。
马宗荣是我国学养深厚,具有理论体系的社会教育家,著有 《中国古代教育史》《孟子之出处进退观》《王阳明及其思想》《大时代社会教育新论》《现 代社会教育泛论》《社会教育新论》《社会教育纲要》《社会教育与社会事业》《社会事业与社会行政》等30余部专著,共300多万字。他认为个人应当融入社会,普遍受到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者缺一不可。社会教育旨在 “直接图民众资质的向上”,可普遍提高社会上民众的教育程度,培养民众的情操,锻炼民众的身体,造成良好影响,使社会不断进步。
他界定的社会教育,其一是“全民教育”,“不分男女,不问贤愚,不拘贫富,不论地位高低, 凡属民众, 均是社会教育的客体” ; 其二是 “整个生涯的教育”,包括幼儿时代、少年儿童时代、青年时代、成人及老年时代的教育;其三是 “充实人生的教育”,无论受过何种学校教育的人,乃至专家、学者,都要不断扩充知识,充实人生;其四是 “多式多样制的教育”,适应各种人的需要,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进行教育;其五是“利用闲暇的教育”,即业余教育。总之,社会教育是“改善社会全体的教育”,包括德育、智育、情育、美育和体育。施行社会教育需要政府加以倡导、全社会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体育场、公园、戏院、电影院、音乐厅等公共设施,举办各种展览、演讲、演出及比赛活动,开办各种类型的业余学校,利用报刊、图书、影视及多种媒体进行传播,使整个社会的民众受到教育。
1943年,马宗荣奉命前往重庆,筹设中央民众教育馆。他欣然接受这一任务,借以实现自己的理想。他说:“我以为中央民众教育馆的范围,相当于 学校教育中的中央大学。”馆成,马宗荣任馆长,结合抗战形势,选定我国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作典范,设立“人范馆”,为他们塑像立传,潜移默化地教育人民。 1944年1月30日,马宗荣先生与世长辞,终年48岁。噩耗传出, 致哀者络绎不绝,贵阳各界举行公祭。许多人写了挽联痛悼他,其中有挽联写道:“方当学易之年,天胡不假;叹道怀才未遇,众所同情。 ”《贵州日报》出了《马宗荣专刊》,贵阳文通书局举办了“马故所长宗荣先生遗著展览” 。(资料整理自《贵州二百历史名人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