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肖像·历史人物:贵州地质 "活字典" 罗绳武

贵州肖像·历史人物:贵州地质 “活字典” 罗绳武
罗绳武(1899—1969),字幼梅。贵筑县(今贵阳)人。地质学家。
贵州开阳磷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开磷集团”)的前身是开阳磷矿,为国家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建设的全国三大磷矿石生产基地之一,于1958 年开始建设,当年被周恩来总理赞为“三阳开泰”。1959年3月15日,《人 民日报》以《三阳开泰》为名,报道贵州开阳(开阳磷矿)、云南昆阳、湖北襄阳三大磷矿基地的资源及建设。“三阳开泰”由此扬名。
今天的开磷集团,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与发展,已成为集矿业、磷化工、煤化工、氯碱化工、氟化工、硅化工、贸易物流、建设建材、物业服务等多元产业于一体的现代化大型企业集团,是我国最大的磷矿石地下开采企业和磷肥行业“三强”企业之一。开阳磷矿的发现者,正是我国知名地质学家,我省地质矿产事业的奠基人之一——罗绳武。

翻开《开阳磷矿志》,有这样的文字记载:“1953 年,省工业厅罗绳武在金顶山新土沟发现磷矿,并得到证实。”地质学家罗绳武,1919年考入天津北洋大学采矿系,后转入北京大学地质系,师从中国地质事业创始人章鸿钊和丁文江、翁文灏、李四光诸先生。1925年,罗绳武从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后返回贵州工作,专事地质,历任贵州省农矿厅、实业厅、建设厅、地质调查所技正。他带人先后勘察和发现了梵净山印江地区的金矿,万山的汞矿,贵筑和修文的铝土矿,遵义和湄潭的锰矿,威宁、赫章、水城的铅锌矿和铁矿等。
1941年,罗绳武等在黔中地区的云雾山、王比、修文小山坝等地发现了贵阳地区铝土矿。 1943年,又于清镇发现铝土矿。现在贵州全省探明的铝资源量的78%集中于此。
解放后,罗绳武遵循章鸿钊“中国之地质 调查事业,完全以教育事业做基础的。调查事业 无论是开创时代,或是守成时代,最需要的是专门人才,专门人才非由教育不能产生” 的训导,于1951年、1953 年、1954年在贵阳开办了三期地质干部训练班,为贵州培养了一大批地质技术骨干。1958年,贵州工学院成立之始即开设地质系,省人民政府专调在省地质局任总工程师的罗绳武任地质系主任。1959年,罗绳武对 贵州大地构造进行详细总结。1964年,国家地质部第四石油普查勘探大队以罗绳武的阶段总结成果,编著出版了《滇黔桂石油地质图集》 。罗绳武主编了 《贵州省岩相古地理图》 《贵州之铝土矿》等著作,撰写了大量的地质矿产调查报告,被誉为贵州地质的“活字典”,是贵州省地质矿产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为贵州的地质事业和工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曾被评为 “一等工业劳动模范”。
据有关文献资料记载:1953年春夏,罗绳武在遵义金顶山脚牛蹄乡之北两公里处的滥田坎,首次发现磷块岩,揭开了贵州省磷块岩矿床勘查工作的序幕。当年又在开阳发现磷矿。1953年春夏,在省工业厅地质勘测队担任队长、工程师的罗绳武,首先在遵义市西金顶山脚牛蹄乡之北两公里的滥田坎处发现了磷矿石, 并于当年7月,编写了贵州第一份磷矿产出资料——《新发现遵义区磷矿简报》,首先报道了贵州磷矿的发现。他在《新发现遵义区磷矿简报》中对发现贵州磷矿始末做了详细记载:“1938年冬,昆明耐锣铜厂因需耐火材料甚急,派人多处探寻,结果闻昆明县属之中邑村产白泥,试之亦能耐火,乃派人采取万余斤到厂。在 1939年春,经地质人员前往调查,又经分析结果,始知为磷矿。此为中国内地(西南地区)首次磷矿的发现,轰动一时。20世纪50年春,笔者调查遵义锰矿时,即拟往探,嗣因解放初期,土匪滋扰未果。在 1951年闻四川 (金河)在同样地层中,亦寻获磷矿,亦增加本已的信心,确定遵义区的下寒武纪地层底部,能寻获磷矿。同年春夏间,查勘遵义水电工程地质时,乃往遵义城西的下寒武纪分布区域,牛蹄塘一带往探,先后取样数十斤回省,化验结果,证实不谬。”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曾在贵州省地质队工作过的开磷集团退休职工朱维忠,讲述过罗绳武发现开阳磷矿的经过:“当年罗绳武老先生乘滑竿去成都开会,因中途太热,滑竿就停在一片松树林边休息。罗绳武站在树林中观山形,审地势,突然间叫随行的工作人员提着地质锤上山去敲了几公斤石头,带回贵阳去分析研究,研究结果就是发现了开阳磷矿。”
根据新中国初期国家对煤、铝、磷等矿产资源地质勘测的任务和部署,中共贵州省委、省人民政府于1953年底将省工业厅地质勘测队撤销,并于1954年初成立省工业厅地质勘测处,由罗绳武任副处长兼技术总负责人。该处以省 工业厅地质干部训练班毕业生为骨干,先后组建了五支地质勘测队,其中第一地质勘测队由原来的省工业厅地质勘测队更名而成。1954年底,省工业厅地勘处第五勘探队磷矿普查组中的赵应棋、曹金弟等人,按照罗绳武的指示踏勘,发现了开阳磷矿 “上磷矿层”后,于1955年11月撰写的 《开职磷矿踏勘简报》 载:“根据罗绳武工程师的指示,发现磷矿层分布于洋水背斜的两翼,采样化1957年3月,省工业厅地勘处第五勘探队编写的 《开阳洋水磷矿石笋沟矿区 1956年地质工作总结》记述:“1955年,贵州工业厅地勘处派赵应祺、曹金弟等前来本区工作20余日,了解情况,发现下寒武世磷矿层。在此基础上,1955年11月,地勘处又指派冯济舟等组织普查队来本区工作,发现‘下磷矿层’,地质储量9580余万吨, 事后写有 《开阳洋水矿区普查报告》。”
省地质矿产厅调研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地质专家韦天蛟,在其专著《107种矿产专述——贵州矿产发现史考》中,这样叙述罗绳武及赵应祺、曹金弟、冯济舟等人发现开阳磷矿的经过的:“自遵义磷矿被发现后,根据罗绳武对含磷地层及构造的分析研究,预测认为开阳地区会有磷矿的产出。为此,省工业厅地勘处于1955年5月,指派赵应祺、曹金弟等人组成踏勘组,前往开阳洋水一带进行找矿勘查,从而最先发现了该区的‘上磷矿”。省工业厅地勘处紧接于1955年11月,派出冯济舟等人(普查队)前往进一步勘查,进而在用沙坝一带 (首先在用沙坝北面马脑壳、龙洞湾)发现下磷矿“的存在,从而使 开阳磷矿得以发现。”
开阳磷矿发现并初步评价后,贵州地质局开阳队在前人的工作基础上,对矿区进行了全面普查勘探,扩大了发现范围。1958年6月完成勘探工作,正式探明了磷矿丰富的储量(约占当今全国磷矿总量的78%)。自此以后,贵州地质局102队、贵州化工地质队等单位,相继对矿区进行工作或补充勘探,探明磷矿储量有进一步增长。众多的勘查结果表明:开阳磷矿为“全国最富特大型磷矿产区”。
罗绳武凭借丰厚的科学专业知识,为贵州的矿产事业鞠躬尽痒。他既是开阳磷矿的发现者, 也是贵州矿业的拓荒者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贵阳扶风山麓的阳明祠,是由阳明祠、尹道真祠、扶风寺两祠一寺组成的古建筑群,院内尹道真祠的享堂内环壁上,挂着对贵州开发建设作出重大贡献的“贵州二十四名人”的水墨肖像画,罗绳武便在其中。
在贵州开磷集团(原贵州开阳磷矿)成立54周年和罗绳武113年诞辰的时候,开磷集团回顾了半个多世纪以来的风雨历程。今天的开磷人正在以“负重攀越、 勇往直前”的精神,为实现开磷集团第二个“三步走”发展战略高歌猛进。这应是开磷人对贵州地质矿产事业奠基人之一、著名地质学家罗绳武和其他发现者的最大慰藉!(资料整理自《贵阳历史文化丛书-贵士名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