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凤冈:乡村“车间”带动群众“家门口”就业
中新网贵州新闻10月27日电(饶云 邓邦英 谭鑫鑫) 10月26日,走进贵州省遵义市凤冈县花坪街道东山村衫珍轻纺内衣厂,机器运转声不绝于耳,工人们正熟练地裁剪、缝纫、包装,有条不紊。作为东山村集体经济的重点项目,该车间精准对接本地中老年人“出不了远门”的实际需求,提供了门槛低、时间灵活的就业岗位,真正实现了群众“家门口就业,挣钱顾家两不误”。
“我们带娃儿就需要这份工作,接送娃儿就比较方便,一个月能收入3000多元,比在外面打工强。”花坪街道东山村村民李涛高兴地说。

村民在凤冈县绥阳镇大石村丝带编织厂生产车间作业。饶云 摄
贵州省衫珍轻纺内衣厂负责人付晓莉介绍,目前,厂里有30名工人,多数都是周边带娃儿读书的妇女在这里务工,订单也排到了年底,效益不错。下一步,企业将借助东西部协作资金和政策,盘活村里闲置菊花厂,扩大规模,为更多的村民带来就业岗位。
乡村振兴,关键靠产业。近年来,凤冈县以党建为引领,立足本地实际,抓住东西部协作机遇,整合东西部协作资金,将发展乡村企业作为推动振兴的重要引擎,通过政策扶持、优化服务、延伸产业链,推动一个个乡村车间和工厂落地生根。这些“小而实”的经营主体,不仅有效缓解了农村劳动力就近就业难题,更助力乡村产业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为全县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就在东山村的内衣车间破解“就业难”的同时,进化镇的一家粮油加工厂则通过“延链补链”,让本地农产品实现“身价倍增”。工厂里,稻谷经过清理、脱壳、碾米等工序,变成晶莹饱满的大米;一旁的榨油车间,本地油菜籽被压榨成金黄醇香的菜籽油,香气扑鼻。这家今年初投产的加工厂,真正实现了粮食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条增值。

村民在位于凤冈县琊镇茅台村的中塬农业发展(遵义)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瓶装辣椒制品。饶云 摄
进化镇水稻种植户黄兴礼说:“这个加工厂就开在我们附近的,我们卖谷子就卖到他们厂里面,都卖1.8元一斤,因为隔得近,给我们减少了运费,我准备明年还多种10亩地。”
凤冈临江锌硒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徐鹏介绍,公司选择在这里建厂,看中的是当地的优质粮油资源和县里面的大力支持。政府不仅帮协调了场地,还指导申报了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现在公司每天加工稻谷80余吨,加工菜籽60余吨,带动周边20多户种植户增收,接下来计划打造自己的品牌,进一步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
一个内衣车间,托起农村妇女的就业梦;一间粮油工厂,鼓起种植户的增收袋。如今在凤冈,这样的乡村企业已有2000余家,可带动近10000名群众实现 “家门口”就业,人均月收入超2500元。这些乡村车间恰似一个个鲜活的“造血细胞”,为乡村产业注入内生动力,也为群众生活点亮了新希望。(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