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贵州新闻12月30日电 近年来,黔南州惠水县坚决贯彻落实国家、省、州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决策部署,坚持把优质的营商环境作为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深化打造“贵人服务·惠办好”营商品牌,坚持不懈优化营商环境,营造“亲商、爱商、护商、助商”的良好氛围,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聚焦系统有效 构建“一体联动、高效协同”指挥体系

  县委、县政府始终把营商环境作为“头号任务”“一把手工程”来抓,亲自管、带头干,印发《惠水县2024年营商环境提升年行动实施方案》,组织成立惠水县营商环境建设工作专班,统筹推进营商环境攻坚行动。

  建立“四家班子领导+相关分管领导和部门+专班工作员”机制,快速、直接、高效帮助企业化解各种困难和问题,推动服务由“解决一个问题”向“解决一类问题”转变,系统梳理解决营商环境中存在的长期无法解决、企业反映强烈的基础设施、承诺兑现、土地要素保障等问题。

  通过国家“互联网+”督查平台、“企业之家”以及网格化包保走访服务等线上线下多渠道收集受理企业诉求,完善企业点单、专班派单、部门接单、企业评单闭环“四单闭环”处理机制;举办惠商暨乡贤、企业家座谈会,各部门主动担当、积极作为、靠前服务,对提出的意见建议办理责任进行分解,并全部办结答复,切实为企业纾难解困。

  聚焦改革推动 打造“上下贯通、服务有力”工作方式

  以提升服务企业服务项目能力水平为目标,重点推进“企业之家”服务工作。全力创建完善“企业之家”服务平台功能,印发《惠水县“企业之家”协作运转工作机制》,创建“企业吹哨、部门报到、高效办结”的“1+3+N”服务模式。细化“收集、分析、登记、转办、办结、回访”的全闭环企业服务流程,全县“一盘棋、一体推”,联动部门高效办结企业诉求。实现“开办运输企业一件事”“开办餐饮店一件事”等14个国家清单“一件事”一次办,其中:线上水电联合报装办成“一件事”实现全省首单办理;“企业迁移登记一件事”惠水县作为全省改革试点,目前已印发《惠水县企业迁移登记“一件事”试点实施方案(试行)》,办理6户企业迁移登记。

  制定“我陪群众走流程”“政务服务体验员”活动方案,组建特约监督员队伍,通过深入窗口亲自办、陪同办、自查办、体验办工作模式,全面诊断政务服务事项办理过程存在的堵点、难点、痛点问题,制定整改措施抓落实,不断提升审批服务质效。

  全面梳理法人服务事项,结合企业之家涉企服务专员,持续为企业提供帮代办服务。同时,明确专人提供招商引资项目代办服务。今年以来,为企业提供帮办代办服务500余件。

  聚焦服务带动 健全“政企沟通、专班服务”工作机制

  印发关于优化调整《惠水县2024年企业网格化包保服务方案》的通知,建立《惠水县重点企业包保服务工作台账》,由“县领导+行业部门”进行767家重点企业(含“四上”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重点发展产业、贵州省招商引资项目平台企业、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所在企业)开展全覆盖包保服务。已完成企业全覆盖走访服务。

  持续推广“书记县长直通车”“企业之家”等企业服务平台,完善营商环境问题企业点单、专班派单、部门接单、企业评单闭环“四单闭环”处理机制,做到企业合理诉求“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将“企业之家”“一站式”服务功能延伸至农商行,打造农商行新市民“企业之家”主题银行,实现企业商务洽谈、惠企政策发布、咨询解答、政务服务帮代办等服务功能,开展帮代办服务700余件,为企业节约办事成本约11万元

  聚焦精细服务 推进“十条措施、十项服务”落地见效

  围绕“十条措施”做实“十项服务”,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加快涉企政策兑现,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培育企业提质升级,协助企业拓宽市场,推动企业历史遗留问题有序化解。

  搭建借贷供需信息平台,打通企业融资“绿色通道”,13家(次)企业通过政金企平台获得融资资金2.36亿元,140户企业通过贵州金服平台获得线上融资4.02亿元。

  新增认定博方药业、富源轮胎、一鸣蓝天等14家“创新型”中小企业,累计达30家,新增认定致力穿山、龙泉农业、天峰板业等8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累计达26家。

  多渠道加强企业用工需求收集,结合赶集日、文艺表演、集会等活动,高频密集组织举办“线上+线下”系列专场招聘会。今年来组织开展各类招聘活动32场次,为企业发布和宣传岗位信息3.7万余个;强化惠企政策宣传,推动政策兑现落实,发放一次性自主创业补贴128人共计64万元;发放高校毕业生社会保险补贴2.75万元、吸纳就业一次性补贴0.55万元;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或特种作业操作证补贴已累计兑现160人10.888万元。

  全面推行“企业生产宁静日”制度,严格落实入企检查备案制度,除少数部门根据群众来信来访、12345、12369、网络舆情、上级要求等开展执法检查外,没有执法部门随意开展除“双随机一公开”以外的涉企执法检查。坚持“无事不扰”,充分利用在线监控、无人机等设备进行监管,减少现场检查频次;推行柔性执法,今年以来各执法部门依法免予处罚、不予处罚执法案件380余件。(完)

【编辑:杨茜 】关闭本页
【编辑:杨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