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民族医药:依托资源禀赋提交“健康中国”的贵州新答卷
中新网贵州新闻8月11日电 题:贵州民族医药:依托资源禀赋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贵州方案
作者 张一凡 崔程思蓓
“黔地无闲草”,贵州独特的喀斯特地貌、湿润气候和丰富的林地资源,为中药材生长提供了优越条件。贵州药用植物达6352种,占全国总量的40%以上,其中天麻、太子参、薏苡仁、金钗石斛等道地药材闻名全国。目前全省规模以上医药制造企业132家,其中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工业总产值占全省医药工业总产值的80%以上,154个民族药品种进入国家药品标准。
贵州民族医药正以独特的魅力焕发新生。近年来,贵州省把民族医药发展作为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权益、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促进民族地区繁荣发展的重要抓手。贵州省出台的《贵州省“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明确,到2025年要建设新时代中医药强省,推进以苗医药为代表的民族医药快速发展,确保人人基本享有优质中医药服务,完善中医药人才、科技、信息化、标准等支撑体系,助力健康贵州和乡村振兴战略。
依托丰富资源和政策优势发展民族医药,既是顺应时代需要的健康产业举措,也是助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大机遇。
贵州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张敬杰认为,贵州民族医药作为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创新发展价值。她告诉记者,在推进贵州中医药及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注重保护和传承,同时积极探索创新,实现传统医学与现代科技的深度融合;通过加强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标准化建设,不断提升民族医药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同时,通过开发民族医药的旅游资源属性,吸引游客体验民族医药文化,实现“文旅+民族医药”综合场景建设,服务贵州国际旅游目的地的打造。
借助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民族医药发展与地方经济紧密结合,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健康产业链,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是当前贵州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抓手之一。
记者在贵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走访时发现,大自然资源的馈赠正在转化为当地民族医药、康养产业发展的新动能。当地苗药企业深入挖掘苗族口口相传的药方,将其与本地特有的药用植物资源结合,开发出康养药浴、苗族膏药等特色产品。企业依托当地丰富的药材储备,建立标准化种植与加工体系。如今,其自主研发的苗族膏药不仅获得国家新药证书和发明专利,更走出国门远销俄罗斯,让贵州的“草木智慧”在国际市场绽放光彩,与此同时,还依托企业现有场地,兴办了民族医药康养示范园区。企业创始人吴昊峰向记者表示,通过对苗族传统医学的深刻理解和现代科技的融合创新,不仅能带动当地药材种植业的繁荣,也促进了就业。
这种对自然资源的深度利用,并非简单的“取用”,而是建立在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之上。贵州通过划定药用植物保护区、推广规范化种植技术,确保传统药材资源的永续利用,为民族医药产业筑牢了生态根基。
如果说自然资源是民族医药的“血肉”,那么制度资源便是支撑其成长的“骨架”。贵州通过政策引导、机制创新、内外协同等多维制度设计,为民族医药发展注入了持续动力。
贵州是多民族聚居区,苗医、侗医、布依医等传承千年,具有独特理论和治疗技术。民族医药文化既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健康产业的独特资源。贵州充分重视技艺传承,建立了10个民族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并鼓励师徒传承、文献整理。
以贵州中医药大学为例,学校依托统战优势,广泛联系港澳地区资源,参与“一带一路”中医药发展联盟;与上海中医药大学等高校合作,建设科技小院和重点实验室,共同实施中西医结合研究课题,提升民族医药人才培养能力。截至目前,全省已培养民族医药硕士研究生18名、本科生80名,在职民族民间医生300名、民族医药研究骨干50名、临床骨干40余名。通过率先开展中医(专长)医师考核和继续教育培训,已有675名人员获评医术确有专长,11人被选入贵州省“民医馆”坐诊。这些举措为民族医药的传承和创新提供了人才保障。
与此同时,贵州民族医药科研正不断强化发展根基:目前全省建有国家级苗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民族医药教育部联合实验室、省级苗医药重点实验室和博物馆等27个省级以上科研教学平台。黔东南、黔南、铜仁等地分别设立民族医药研究院所,承担国家重点研发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30余项。
近年来,贵州民族医药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余项,其中包括省科技一等奖;主导和参与研发苗药新药56个。在医疗服务上,全省11家公立医院挂牌或冠以民族中医院名号,多个民族医药疗法和适宜技术已在省内推广。例如,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理推广20余项苗、侗、瑶等医药技术,国家重点项目的治疗技术已在10余家医院普及。这些科研和技术创新努力,不仅为民族医药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也推动了医药产品向更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当自然资源与制度资源形成合力,贵州民族医药正从“单点突破”迈向“系统发展”。企业既依托本地药材资源开发特色产品,又借助政策支持实现标准化生产与国际化布局;以贵州中医药大学为起首的院校,既深耕本土民族医药知识,又通过制度创新链接外部资源,推动传统医药的现代化研究。这种“资源共生”的模式,让民族医药不再是孤立的“文化遗产”,而成为融合医疗、教学、科研、产业的复合型产业。
不难看出,在传承与创新并举的道路上,贵州民族医药尝试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桥梁,让世界感受到贵州民族医药的独特魅力,通过科学研发与民族医药文化的传承,进一步挖掘贵州药用植物资源的潜力,为人类健康事业贡献更多“贵州方案”。(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