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寒意挡不住建设的热潮。在贵州省岑巩县羊桥土家族乡祝坝村飞山庙水利项目建设现场,机械轰鸣,焊花飞溅,一条长300余米的新引水管在人机协作下如血脉般埋入土地。这热火朝天的场景,正是该乡“十四五”精彩蝶变的生动缩影。

  五年来,乡里累计争取资金9353万元,实施水利、产业、基建、民生等39个项目。曾经“望水兴叹、行路艰难”的困境已成过往,一幅“水润沃土、产业兴旺、村寨和美、民心欢畅”的绚丽画卷,正在这片热土上徐徐铺展。

岑巩县羊桥土家族乡祝坝村飞山庙水利项目建设现场。沈启照 摄

岑巩县羊桥土家族乡祝坝村飞山庙水利项目建设现场。沈启照 摄

  清流润泽“望天田”

  水利是民生之基。过去,祝坝村180亩良田因老旧引水管破裂渗漏,常年“守着水库没水用”,成为发展掣肘。今年,在县乡政策支持下,一条新引水管从该村的塘家庆延伸至大坡,串联标子塘水库,贯通余虎箐、江家河两个寨子,直抵祝坝村邱家湾坝区和郑福村大田榜。

  “这根新引水管能解300多亩田的‘渴’,邱家湾、大坡片区的乡亲们终于盼来了活水!”望着新铺的水管,祝坝村党支部书记吴超笑容舒展。水源的稳定,不仅点燃了村民扩种增收的信心,更筑牢了粮食安全根基。

  五年来,该乡以水利为先导,织密民生保障网:新建灌溉沟渠3万余米、排洪渠3000多米,延伸集镇供水管网22公里;维修水库5座,惠及龙湾、祝坝等坝区6000多亩农田。细小的工程如毛细血管滋养田野,为粮食安全筑起屏障,还保障了车河、杨柳等村500多户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一滴水,激活了乡村命脉,”乡经济发展办公室主任吴世胤感慨。曾经的“望天田”蝶变为稳产高产的“丰收仓”,“小工程”真正托起了“大民生”。

  水利通,产业活。全乡紧扣“两主导多特色”发展格局,将4个500亩以上坝区打造成“聚宝盆”,推动农业从“单腿走路”迈向“多元共生”。2025年,全乡发展杂稻制种6600亩、优质稻1.2万亩、烤烟2600亩、高粱700亩,累计发展油茶1.3万亩,“稻+N”轮作2.8万亩,形成“主粮稳基、特色增收”的立体网络。

  “过去靠天吃饭,如今稻菜接茬轮作让收入翻番!”种植大户郑昌洪的喜悦,正是这场变革的生动注脚:水兴、田沃、业旺的振兴链条,正在田间清晰铺展。

羊桥祝坝村杂交水稻制种基地。杨云 摄

羊桥祝坝村杂交水稻制种基地。杨云 摄

  筑牢基建“强筋骨”

  产业振兴,离不开基础设施的坚实支撑。该乡坚持“点上求精、面上提质”,全方位重塑乡村“筋骨”与“容颜”。

  交通出行更便捷:新建羊桥汽车站成为新地标,道路硬化3000余米,安装防护栏10200米守护平安。

  公共服务更完善:178户特殊群体完成电改,电网升级惠及5000余户;投入25万元完成5个村阵地改造,新建党建长廊1座。

  集镇功能大提升:集镇农贸市场一、二期投用,新增车位240余个,“雨天一身泥”的赶集路成为历史。

  人居环境焕新彩:新建卫生厕所926个,清理乱堆乱放160处;打造村级文化活动广场15个、培育土家民族舞蹈队2支。

  平安法治筑根基:“数字乡村·平安家园”安装摄像头99个,专业消防队伍覆盖全乡,龙湾村、坪地村成功创建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

  “路宽了、市场亮堂了,卖菜都舒心!”龙湾村村民杨碧珍的感慨,道出了羊桥人共同的幸福感。安全、文明,已成为这片土地最温暖的底色。

羊桥集镇交通纵横,碧水绕城,灵动如画。严惠摄

羊桥集镇交通纵横,碧水绕城,灵动如画。严惠摄

  生态赋能“绿生金”

  全乡将绿色基因深植发展血脉,执守“绿水青山”底色,锻造“金山银山”价值。

  严格落实“河长制”,常态化开展河道治理20余次,高频次落实“十年禁捕”巡查60余次,致力构建“河畅水清”新格局。抓实“林长制”,完成植树造林620亩,修复退化林9338亩,筑牢生态屏障。生态环境持续优化,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有机统一。

  “山绿了,水清了,咱的蜂蜜都卖得更俏!”养殖户袁治敏的喜悦,正是生态价值转化的生动注脚。

  五年深耕细作,“水网”解渴奠基、“产业网”富民兴业、“基建网”强基塑形、“生态网”增色赋能。四网交织融合,最终凝结成坚实温暖的“民心网”。

  如今的羊桥,沃野之上,新颜焕发;百姓心田,幸福流淌。

  “‘十四五’打下了厚实根基,‘十五五’的画卷,我们要描绘得更温暖、更饱满!”未来,该乡将紧扣乡亲期盼,以政策精准滴灌、资源高效整合、干群同心奋战,进一步织密“水网、产业网、民心网”,让土家儿女稳稳的幸福,在这片生机盎然的土地上持续流淌。(周燕 沈启照)

【编辑:杨茜 】关闭本页
【编辑:杨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