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剑河:指尖锡光传非遗 青年学技续薪火
中新网贵州新闻11月17日电(杨婷 杨家孟 聂晶梅) 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剑河县,一种古老而稀有的工艺正在被注入青春力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苗绣(剑河锡绣)因为青年人的加入,正在经历一场别样的新生。

剑河县“青年夜校·锡绣非遗”课堂。杨家孟 摄
夜幕里,剑河县的龙女三九工作室灯光通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龙女三九的女儿陈艳,正与她的嫂子细心指导青年学员“扣锡”。“锡丝穿过土布时,一定要拉直、按压、打勾,”她娴熟的动作好似轻舞,将这一传统技艺的精髓娓娓道来。陈艳手中的那片绣作熠熠闪亮,她耐心解释:“锡丝较硬,必须顺着布纹走,才能绣出星空般的细密光感。”
随着理论课结束,工作室里响起轻柔的锡丝摩挲声。陈艳逐一巡回,边示范边提醒:“锡丝要拉匀,否则亮片高低不齐,就会失去光泽。”学员们聚精会神,跟着她的节奏慢慢起针、拨线。
青年夜校学员潘祖娜笑着说:“以前觉得非遗离我们很远,现在才知道锡绣能做成包包、耳环,离我们这么近。我学会后,想做一些文创饰品送给亲人。”另一位学员古珈羽则表示:“我对民族文化尤其热爱。金属锡绣非常特别,我希望把它融入自己的设计,让更多人看到苗族文化的美。更重要的是,我在学技艺的过程中,也在学习关于苗族的知识。这比一门手艺更加珍贵。”
剑河锡绣不仅仅属于传统,它已跨出“老衣旧围腰”的传统衣装框架。它可以成为国际高定礼服的点缀,也可以融入日常生活:绣在包包上,戴在耳环里,贴在手账和笔记本上,每一个纹样都承载着苗族文化的生命力。

锡绣手工艺品。杨家孟 摄
“现在会锡绣的手艺人大都年纪偏大,今天看到这么多年轻人愿意坐下来学,我很开心。”陈艳望着教室里一个个专注的身影,语气真挚,“锡绣不只是嫁妆,更是咱们苗族文化的魂!只要更多人能看见它、用上它,这门手艺就‘活’了,祖辈传下来的苗族故事和技艺,就能一代代传下去。”
这份传承的力量,离不开青年夜校的支撑。自今年以来,剑河县“青年之家·青年夜校”已开办十期课程,内容覆盖非遗技艺、创业指导等,服务对象包括返乡青年、待业大学生、就业青年等。累计参与人数超过200人。
“我们办夜校,就是想‘架桥’,让像陈艳这样的老师,把传统手艺从幕后带到台前,传到年轻人手里。”共青团剑河县委员会办公室负责人杨柳珍如是说。她表示,希望通过培训,让青年不仅学到技艺,更能体会锡绣背后的文化根脉,从而在匠心中寻找自己的文化归属。
深夜里,工作室灯光与锡绣反光交织,犹如星河闪烁。在青年学员的指尖,一丝丝锡光回荡,这门金属绣绝技,在时代脉动中焕发新生,也在薪火相传中续写匠心与青春的新篇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