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肖像·历史人物:古生物地质学家乐森碍

  乐森碍(1899—1989),字季武。贵筑县(今贵阳)人。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55年6月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时任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签发命令,公布了中国科学院首批232名学部委员的名单,黔籍地质学家乐森尋名列其中,跻身共和国科技精英之列。

  乐森尋,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出生于贵阳普定街乐家大院。清末民初,在贵阳有 “乐家才子,华家银子” 的说法,乐氏家族颇为显赫。其伯父乐嘉藻曾在京参与公车上书,后任贵州省咨议局议长、教育总会会长、贵州大汉军政府枢密员,系贵州著名教育家。其父乐嘉荃系光绪年间秀才,工于诗书,精于鉴别,亦文亦商。其长兄乐森璧早年就读于清华学堂,后考取第二届康子赔款留美生,留学美国攻读化学。

  乐森尋自幼受家庭的熏陶,有良好的文化底蕴。1918年,乐森珲由贵阳模范中学毕业后, 考取公费生进入北京大学。因受到 “仰以观于天文,俯以查于地理” 的启发和 “科学救国” “教育救国” 思潮的影响,他由预科数学系转入地质系,师从著名学者李四光、何杰、王烈及葛利普等教授、毕业后获理学学士学位。1924年,他进入中央地质调查所当实习生,自此毕生从事地质调查研究及教学工作。

  1927年夏,乐森珲在西南地区做地质调查研究,采集标本 200余种,并在遵义董公寺、十字铺之间发现“十字铺页岩”。这种页岩夹有少量状灰岩,系乐氏首次发现。此次调查后他写成《贵阳附近之二叠纪胁形贝动物群》等论文,对以后探明贵州矿产资源起到了重要作用。次年冬,乐森尋被中山大学聘为地质系讲师,并参与地质调查所工作。教学之外,他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用于实地调查,撰写出《广西南丹、河池、宜山、马平、象县地质矿产》等论文,被中山大学聘为地质系副教授。

  1934年,乐森尋赴德国,先后在柏林外侨德语学院、格廷根大学、马堡大学留学,用德文撰写了《中国南部广西省中泥盆世四射珊瑚群》一文,赢得国际地质界的公认,并获得马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仍任教于中山大学。他于七七事变后回黔,担任贵州省建设厅技正,为贵州煤矿资源的开发提供了地质资料的支撑。

  贵州矿产探测团成立后,乐森尋被聘为探测团团长,带领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的蒋溶、罗绳武等技师,深入贵州各地进行实地考察,共采获矿物岩石、化石标本2000余件,编制报告 16种,绘制地形及矿区图30余幅、地质剖面 图60余种。 根据中国地质人才的现状,乐森尋撰写了 《地质学在矿产探测中之应用》 一文,呼吁国家多设立地质机构,在大学中建立地质专业,培养地质专业人才,得到国民政府教育部的重视。在乐森尋、丁道衡等黔籍地质学家的长期努力下,贵州大学于1943年设立了地质系,延聘丁道衡为地质系主任,罗绳武、谌湛溪、周德忠等教授负责教学工作,培养了一批学生,为中国地质工 作作出了突出贡献。

  乐森尋在贵州省建立了贵州矿产测勘团,与蒋溶合作研究贵州省的地质及矿产,探明贵州有丰富的矿产资源(金、银、铜、铁、铝、锰、铅、锌、汞、煤等 ),强调贵州省的煤、铁、汞、铝四大矿产资源在全国有重要地位。抗战胜利后他任职于贵州地质调查所,绘制了《贵州地质略图》和《贵州矿产分布图》。他常说 “若全省各地地质都调查完竣, 则吾死亦愿足矣”,其对家乡地质事业的深情溢于言表。

  新中国成立后,因乐森尋在地质学界及教育界的影响,他被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任命为西南军政委员会文教委员会委员、西南地质调查所副所长,还受到邓小平亲自接见。此后他更加专注于古生物学、珊瑚和地层学科的研究,作出了许多重要贡献。他组建黔西探矿队,带队进驻水城实地调查勘测,完成了《贵 州水城观音山铁矿初步调查报告》,成为以后建立水城钢铁厂的主要依据。

  1953年,乐森厚执教于重庆大学。他带领学生在川西龙门山调查泥盆纪地质构造时, 在一座寺庙的台阶石上,首次发现了胴甲目节甲鱼化石,轰动了中外古生物界,这种化石被命名为 “乐氏江由鱼” 。他还撰写了 《四川龙门山区泥盆纪地层分层分带及其对比》,解决了川西地区泥盆纪形成的问题。

  1955年,北京大学恢复地质学专业,经李四光推荐,乐森谭调入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曾任地质学教研室主任和古生物学教研室主任,并被选为中国 科学院生物地学部的学部委员,后兼任地质学系主任,1964年任地质地理系主任。1978年起,北京大学地质学系与地理系分开,他担任地质学系主任,直至逝世。其间他参与编写《中国标准化石手册》《中国地层表草案》等著作,讲授 “地史学通论”“生物地层学概论”“矿产地层学” 等重要课程。他是中国研究珊瑚化石的早期学者之一,是著名的古生物学家,提出分类学与系统演化方面的重要理论。

  1981年,他以82岁高龄兴致勃勃地飞往贵阳市,在贵州省委和省科委举办的 “自然科学讲座”上做了题为 《贵州煤矿研究史》 的报告,认为贵州省地下资源富饶,贵州的矿产开发大有可为, 并一再表示愿为开发贵州省的自然资源尽力。他对地质科学的挚爱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感人至深,得到了学术界的高度评价。他豪迈地说:“我最大的快乐,就是为祖国培养地质科学人才而奋斗到生命最后一息。”

  乐森碍在地质研究方面硕果累累,在教学方面桃李满天下。新中国成立后,他当选为第四至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担任中国古生物学学会会长、第三十二届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等职务。 1982年,在中国地质学会成立60周年庆祝大会上,他获得“从事地质工作五十周年”纪念奖章。 1985年,他获得中国科学院颁发的 “从事科技教育工作五十年”荣誉证书。

  1989年2月12日,乐森碍因病在京去世,享年90岁。(资料来源《贵阳历史文化丛书-贵士名贤》)

【编辑:杨茜 】关闭本页
【编辑:杨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