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肖像·历史人物:贵州第一个赴美国留学生许先甲

  许先甲,贵州第一个赴美国留学生,今河海大学的前身河海专门学校第一任校长,科学家、教育家、文字学家和诗人,中国水电工程先驱。字肇南,号石楠。贵州贵筑县(今贵阳市)人。

  生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4岁丧父,由母谭氏抚养,先入贵阳一家私塾发蒙,后随母移居成都,初习旧学,考入四川高等学堂,受西方先进自然科学学说及民主思想影响,曾与卢师缔等同盟会人士交往,倾向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秘密加入同盟会。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许先甲赴日本留学。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又从日本转赴美国伊利诺斯大学深造,为贵州省第一位赴美留学生。宣统二年(1910年),许先甲回国后报考公费留学资格,获得第二届清华公费留学生名额,再次赴美国。先入威斯康星大学攻读电机工程,获学士学位及工程师职称后,又入哈佛大学学习工业经济及经营管理。在美国学习期间,许先甲有着较高的社会活动热情,经常参与学生活动,被留学生推选为中国留美学生会会长。他还参加了留美学生杨铨、任鸿焦、胡明复等发起成立的中国科学社和中国工程师学会,是两会最早的会员。民国初年,许先甲加入南社,是南社较早的成员。南社是陈去病、高天梅、柳亚子等人于宣统元年(1909年)在广州发起成立的一个革命文学团体,以同盟会会员、激进的知识分子为骨干,鼓吹革命。民国4年(1915年)初,许先甲回国,时值曾任北洋政府农商总长的实业家、教育家张謇辞职南归,准备以发展实业与教育救国,但苦于无技术人才相助。许先甲得知这种情况,便前去拜见张謇,向他提出设立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的建议,立即得到张謇同意。张謇遂出面向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官吏游说,筹得银洋4万元作开办费,在南京城北丁家桥创办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许先甲被聘为学校教务主任。民国8年(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南京学界和各界人士响应。5月7日,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师生加入南京各界举行的声势浩大的游行。13日,南京地区成立学界联合会,许先甲被推为临时主席。同年12月,许先甲任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校长。民国6年(1917年),许先甲在南京还创建了中国第一座自行设计、运行成功的火力发电厂和南京下关电灯厂,并兼任厂长。民国10年(1921年),许先甲辞去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校长职务,出任都东煤矿矿长。数年后,他到广州任国立高等师范学校教授。廖仲恺出任广东省省长时,聘请许先甲为其秘书。北伐军攻占武昌后,许先甲出任宜昌海关监督署监督。民国16年(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许先甲辞去所有职务,赴北京隐居,潜心研究中国古文字学,后又回到贵阳,住了一段时间。民国19年(1930年)3月,贵阳县长王正安人郑先辛创办贵阳县立中学,聘请许先甲与王梦淹、黄跃初任教,被贵阳学界称为“县中三杰”。民国29年(1940年),许先甲移居上海。抗日战争胜利后,许先甲准备在南通创办河海工程大学,只因内战爆发,无法实现愿望,只得继续古文字学的研究。许先甲与胡适是好朋友,但他在新中国成立前夕,谢绝了胡适邀请他去台湾的请求,留在上海。新中国成立后,许先甲被聘为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参与上海文史资料征集工作,翻译外国学者著《上海史》中部分篇章。许先甲用后半生约30年的时间,对中国古文字学进行了极有成效的研究,著有《家学古获篇》77卷和《中庸平义探》《客敦》《梅閣古籀铭识读释略》《简舸灵集——经篆论证》《继志述事》《札探古董》《馨宋萬斋读书漫志》《国玺释文》等。

  1960年12月26日,许先甲病逝于上海,享年74岁。

  许先甲民国4年(1915年)至民国10年(1921年)在河海工程专门学校任校长,期间,他克服种种困难,苦心诣力,热心办学。每周都邀请校内外著名人士演讲,以开拓学生视野。内容不局限于工程技术,有哲学、文学、艺术、风俗等等,并大量采用外国教材,教师授课也大都使用英文,一时使国内工科高等学校采用外文教材成为风气。还聘请了当时国内很多著名的专家学者任教,如水利专家李仪祉、土木工程专家计大雄、铁道工程专家沈竹伟、机械工程专家张谟实等,教师力量不断加强,教学质量上乘,为国家培养了很多专门人才。他忠实地恪守张謇倡导的办学宗旨:注重学生道德思想,以养成高尚之人格;注重学生身体之健康,以养成勤勉耐劳之习惯。在学校提倡“持己则奋勉笃实为归,待人则以仁民爱物为志,师徒一堂,相为戒勉”的校风。且严以律己,事事率先垂范。常抱“持己则奋勉笃实为归,待人则以仁民爱物为志,师徒一堂,相为戒勉”的态度,注重教育对象全面发展,深受广大师生的尊重敬仰。在他亲手制定的《设校旨趣》中,对于受聘的教员、就读的学生,都一一作了明确的要求,体现了强烈的科学救国精神。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后来在全国水利局举行的几次全国水利学校年终论考成绩时,都以“精心擘画,校规学风均称整饬,毕业生成才甚多”呈请大总统比照简任官例给奖,许先甲先后获得三至五等嘉禾勋章。

  许先甲主持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期间,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张闻天及沈雁冰(即茅盾)的弟弟沈泽民均就读于该校,他们受《新青年》《每周评论》等进步刊物影响,解剖国是,批评时政,讨论改造旧中国的方略。张闻天后来成为接受马克思主义并在南京地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赞成并允许进步青年在学校读书,并不限制其传播新的思想,这与许先甲用世界性的开放眼光办学是分不开的。许先甲还主张将《新青年》等刊物放在学校图书室公开陈列,为学生阅读新文化、新思想的读物提供了可能和方便。因此,在自由和民主思想的感召下,学校在南京率先成立了校友会、学生会、学生自治会,并在“五·四”运动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在许先甲的支持下,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广大师生始终站在反帝爱国斗争的前列。(资料整理自《贵州二百历史名人传》)

【编辑:杨茜 】关闭本页
【编辑:杨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