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科研团队致力于攻克“小石头”的大难题
中新网贵阳11月13日电 (记者 周燕玲)一颗看似不起眼的肾结石,能让一名42岁男子陷入尿毒症的困境。在贵州省人民医院病房里,这样的病例让泌尿外科主任医师江克华深感痛心,也更坚定了他带领团队攻克肾结石防治难题的决心。
近日,由贵州省人民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等单位合作完成的《肾结石新型防治药物及微创关键技术的创新应用和推广》成果荣获贵州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江克华作为项目主要完成人,正带领团队将肾结石从一种需要反复手术的“慢性病”,转变为可有效防控的疾病。

肾结石是泌尿外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而贵州更是国内结石的高发区。江克华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介绍,他来到贵州工作的7年里,深刻感受到许多患者对结石危害的认识不足。
“很多老百姓觉得结石是个小问题,不重视。但他们不知道,结石梗阻会引起肾积水,严重时会导致肾功能衰竭。”江克华说。
面对肾结石高发、危害大的严峻形势,以及经皮肾镜取石术等微创手术存在的局限性和术后高复发率的挑战,江克华团队确立了“防治结合”的科研方向。
“术后5年内,肾结石的复发率高达50%。这意味着很多患者要反复承受痛苦和经济压力。”江克华介绍,为解决这一问题,团队就肾结石防治的相关生物学机制、新型药物和微创关键技术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创新及推广应用。

经过多年攻关,江克华团队发现了调控肾结石疾病发生发展的新型关键生物分子和病理生理过程,为肾结石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和治疗靶点。基于这些研究,他们研发并推广了新型肾结石防治药物,如草酸降解酶等,有效预防了肾结石的复发,使5年内肾结石的复发率下降约18%,其中草酸降解酶已被纳入《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手册》,并推荐作为肾结石防治的有效药物之一。
在手术治疗上,江克华团队建立肾结石微创治疗的关键新技术,如超声造影引导精准穿刺等,显著提高了手术的精准度和安全性。在项目开展期间,技术推广应用单位总体经皮肾镜取石术的平均手术时间缩短了0.5小时,平均住院时间缩短了3天,术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发生率从21%下降到10%。
江克华及其团队研究肾结石已持续12年。谈及未来,他表示早期预防和精准治疗仍是核心方向,会带领团队尝试将影像组学、代谢组学、人工智能、3D打印技术、纳米药物与靶向治疗等前沿科技,深度融合到肾结石的防治研究中。
“我们的愿景是,希望通过不懈努力,让肾结石变成一个可通过精准医疗和生活方式管理有效控制,甚至根治的疾病。”江克华说,这是他们团队致力于攻克“小石头”里“大难题”的最终目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