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肖像·历史人物:知名爱国民主人士双清

贵州肖像·历史人物:知名爱国民主人士双清
双清,中国同盟会会员,知名爱国民主人士,民盟贵州省委员会主任委员、政协贵州省第一至三届委员会副主席。字止澄。生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贵州贵筑县(今贵阳市)人。宣统三年(1911年),双清于贵州省优级师范学堂毕业后,致力于教育工作,先后担任过贵阳县教育会会长、贵州省第二区省视学等职。辛亥革命时受进步思想的影响,在上海加入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同盟会改组后,又先后加入中华革命党、中国国民党等组织。
民国4年(1915年)12月25日,蔡锷在云南揭起护国运动的旗帜,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护国运动爆发。次年初,贵州继云南之后宣布起义,组成护国黔军,双清投笔从戎,参与倒袁战争。民国6年(1917年),任黔军总司令王文华的秘书兼住粤军事代表,很受王文华的赏识。民国10年(1921年),孙中山发起二次护法,双清随孙中山赴广西,任孙中山北伐行营参议,并被派往重庆等地与黔军、川军代表洽商共同出兵事宜。同年,原黔军总司令王文华在上海被刺身亡,双清遂到北洋政府教育部任秘书职务,又转任国务院秘书。民国15年(1926年),双清参加广东国民革命军,任国民革命军第一路总指挥部秘书长,跟随何应钦出战福建战场,后被留在常州担任漳龙财政处处长、福建省财政厅厅长等职。次年,何应钦任浙江省政府主席,双清随其调任浙江省政府委员兼秘书长。民国17年(1928年),随王伯群调交通部任参事兼秘书。于第二年受交通部委派,赴德国协商签订创办“欧亚航空公司”事宜。其赴德期间,本着维护国权之后,在签订协议中力求以达平等互利为重。从德国返回后即积极投入航空事业,并出任欧亚航空公司(该公司设于上海)副董事长兼总经理、交通部民用航空委员会委员。在其主持航空事业工作期间,先后开辟了沪宁(上海至南京)、平宁(北平至南京)、沪蓉(上海至成都)等航线,并增开了沪、宁、汉、渝之间民用、邮用航空业务。民国21年(1932年),双清被国民党政府委任为贵州省政府委员兼建设厅厅长,因受到以贵州省政府主席王家烈为首的地方势力“避祸派”的反对,未能到职。后因被牵涉进一桩吗啡、鸦片走私案而遭到国民政府的通缉,遂脱离国民党。民国22年(1933年),双清与西南民主人士杨其昌及裴心度、杨晓腾等人在黔北正安等地召集2000余人共谋武装反蒋,后因军粮无着,便将队伍拉到湘西凤凰县与当地实力派陈渠珍合作,不久队伍被陈渠珍借机改编,双清因实权丧失,遂回筑闲居。民国29年(1940年),双清在贵阳参与组织“大乘社”并任理事长,从事地下反蒋活动,曾因在家中秘密印刷反蒋传单而遭到反动军警的搜查。民国35年(1946年)4月,经民盟中央委员史良、辛志超的介绍,双清在重庆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之后被派回贵州,负责民盟贵州省支部的筹建工作,并任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民国36年(1947年),民盟被国民党宣布为非法团体,爱国民主运动由公开转入地下,双清遂于离开贵阳前往南京、北平等地。
1949年11月,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中国民主同盟四中全会扩大会议。1950年6月,双清自京返回贵阳。8月,被任命为贵州省人民政府委员兼人民监察委员会委员。1951年10月,列席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后,历任民盟贵州省临时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民盟西南总支部委员,民盟贵州省委员会主任委员,民盟第三届中央委员;贵州省第一、二、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贵州省人民委员会委员;贵州省第一届各族各界人民代表大会议协商委员会副主席,政协贵州省第一、二、三届委员会副主席,第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贵州省抗美援朝分会副主席,贵州省中苏友好协会副主席。
“文化大革命”期间,双清受到林彪、“四人帮”被“左”路线的残酷打击。于1966年10月15日被北京南下的“红卫兵”打成重伤,其儿媳则遭到暴打致死。经过打击,双清伤病缠身,于1970年12月在贵阳去世,享年80岁。1979年5月24日,贵州各界在省政协礼堂举行追悼会,沉痛哀悼双清,并为其昭雪平反、恢复名义。1990年10月27日,民盟贵州省委员会在贵阳举行双清百年诞辰纪念会,感怀双清一生为党为人民所做的贡献。
双清早年参加辛亥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活动,以后又从事爱国主义运动,为中国民主同盟贵州省组织创始人。民国35年(1946年),双清、张吉均等人参加民盟后回到贵阳,陆续发展了一些盟员,其中有梁素玉、赵自如、朱梅霞等。不久翁祖善、丁道谦等也参加民盟组织。同年,民盟总部郭刚忧来黔,传达了民盟中央的指示。经研究,成立了贵州民盟临时支部的筹备组织。虽然盟员不断增加,但是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贵州民盟组织未能公开开展政治活动。民盟的内部组织活动也是在小范围内,采取隐蔽、秘密的方式进行,贵阳市和平巷5号、复兴巷39号等地都是当时民盟活动的场所。次年,贵州当局宣布民盟为非法组织,贵州民盟临时支部被迫转入地下开展活动。民国27年(1948年)10月,双清从贵阳去上海找李志超,后转赴北平。不久,与民盟中央取得联系,民盟即中全会扩大会议。根据民盟四中全会扩大会议精神,决定清理、整顿一部分地方组织。贵州省的清理整顿工作从1950年8月开始,到1951年3月结束。经过审查取得正式盟籍的共83人,未恢复盟籍的共75人。经过反复酝酿协商,提出民盟贵州省支部临时工作委员会名单,双清、唐弘仁、吴雪梅、刘映芳、缪象初、张吉均、杨伯瑜、丁道谦、肖孝成等人为委员。由现任主任委员,还建立了办事机构,选出各部委的负责人,1951年3月,民盟贵州省临时工作委员会成立,地址在贵阳市明路(后迁正新街),同年5月20日举行成立大会。1954年5月下旬,召开贵州省第一次盟员代表大会,正式选举产生民盟贵州省第一届委员会,双清当选第一任主任委员。新中国成立后,双清积极投身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他以民盟贵州省委主委身份,参加了政协贵州省委员会和贵州省人民代表大会的工作,肩担重任。解放初期,双清赴黔西、金沙等地剿匪前线慰劳剿匪部队;抗美援朝时又带头捐赠,支援前线;整风“反右”时顶住各种压力,多方保护老同志;大跃进时,对大炼钢铁、谎报粮食高产造成的粮食饥荒感到非常痛心和愤慨,并能直言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如针对当时大搞“三面红旗”,双清曾表示的担忧。“文化大革命”中,他身患重病,仍关注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并顶住林彪、“四人帮”极“左”路线强加给他的种种罪名,表现了一位执着的爱国民主人士的坚贞。(资料整理自《贵州二百历史名人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