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肖像·历史人物:植物生理学家殷宏章

  殷宏章(1908—1992),贵筑县(今贵阳)人。20世纪 50年代,殷宏章研制的抗生素填补了国内空白,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清同治年间,殷宏章祖父中进士后在京师做官,遂将全家接往北京。父有济,举人,曾在山东做过几任知县,致仕后举家定居天津。

  1924年,殷宏章考入南开大学预科,一年后转入理学院生物系本科。在大学学习期间,他与导师李继侗教授一起发现植物光合作用的特殊现象,即光照突然发生时,会影响光合作用速度发生瞬间变化,然后趋于稳定到恒速这一现象。由于多方原因,这一发现直到30多年后才被植物生理学界认识。同一时期,殷宏章还对植物生长素与植物叶片运动的关系做了深入的研究。他的研究成果曾被他后来的授业导师,生长素的发现者温特教授引用。

  1929年,殷宏章毕业留校,任教5年,其间曾到清华大学研究院进修一年,后入读北京大学研究生班。1935年,其获清华大学公费留学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理工学院,经过3年学习,获生物学博士学位。1938年,殷宏章回国,辗转到昆明,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讲授植物生理学,同时兼任清华大学农业研究所研究员。其间,他主要从事生物化学合成及生长素的应用与测定等科研工作,在植物磷 酸化酶对淀粉形成的作用、禾谷科作物实籽成熟过程、糖分转化、淀粉合成等方面都取得重大的创新性成果。

  1944年,殷宏章应邀到英国,任剑桥大学客籍教授,从事磷酸化酶研究。抗日战争胜利后, 他回到北平,任北京大学生物系教授。1948 年,其被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当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李约瑟博士邀请他任南亚科学馆合作官员,1951年秋,殷宏章任期届满回国。时值新中国成立不久,他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上海实验生物研究所工作,先后担任研究员、副所长、所长,直到1983年。他的贡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研制抗生素填补国内空白

  1955年,殷宏章当选为新中国首批中科院学部委员,任《植物生理学报X《植物生理学通讯》 主编和《中国科学》 《科学通报》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的编委。其间,他主持、研制抗生素获得成功,并投入批量生产。这一研究成果,结束了中国在医药、农牧业和食品加工业等方面依赖进口的历史。

  领导创建新中国第一个光合作用实验室

  20世纪50年代后期,殷宏章又把精力重点用于光合作用的研究上。1959 年,殷宏章领导创建中国第一个光合作用实验室,用于光合作用研究,指导和支援农业生产建设,并提供理论依据。 他们以禾谷科作物为主要研究对象,从植物生理的角度,研究光合的形成、输导、转化及在籽实中物质的运转积累过程,从而在宏观上为农业生产的一些技术措施的贯彻执行,提供了理论上的 依据和指导。殷宏章第一次创造性地提出农作物生长发育的“群体”概念, 在当时的学术界耳目一新,并得到学术界的认同和采用。1961年至 1963年,在殷宏章的主持研究下,证明了光合磷酸化反应是整个光合作用的组成部分。他发表论文 《光合磷酸化高能态的发现》,阐述光合磷酸化反应过程中,会形成一种高能的中间态的理论成果。这一研究成果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在光合磷酸化的研究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美国科学家贾格洛夫证明了这一高能中间态的存在, 并指出,这就是英国科学家米切尔(197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关于化学渗透假说中的氢离子浓度差。《光合磷酸化高能态的发现》 这一重要的科研成果,于 1982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这是对他在科研上付出的心血和在学术水平上的充分肯定。

  殷宏章先后还发表了《植物气体代谢》等数 10篇具有科学意义的论文。“文化大革命” 开始后,殷宏章的研究被迫中断,直到 1978年,他又继续科学研究工作,并建立了国内首家人工气候室。

  1988年,殷宏章获中科院从事科学工作50年奖状,同时获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杰出校友称誉。1989年,他又获中科院荣誉奖。(资料整理自《贵阳历史文化丛书-贵士名贤》)

【编辑:杨茜 】关闭本页
【编辑:杨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