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轨上的“时光对话”:新老铁路职工接力守护铁路安全
中新网贵州新闻11月3日电(龙书丞 周俊伟)“以前换轨全靠人力扛、撬棍顶,十几号人忙活大半天,才能换完一小段,现在机械助力、青年接力,三个小时就能换四五百米,效率真是天壤之别!”11月3日8时,川黔线都拉营站至关田站区间换轨施工现场,贵阳工务段58岁的老职工周华直起身,抹了把额头的汗珠,望着眼前轰鸣作业的捣固机械,眼中满是感慨。
当天,该段正在川黔线开展集中换轨施工,有着36年工龄的“老铁路”周华,作为此次施工带班人参与作业。施工现场,新钢轨早已被轨道车精准推送,液压起道机、捣固机协同作业,青年职工们熟练操作设备,不到2小时就完成了数百米钢轨的更换与调试。而在周华的记忆里,20世纪90年代的换轨场景历历在目:“那时候没这么先进的机械助力,钢轨全靠人抬肩扛,一根5米长的钢轨,得8个人合力才能挪动。换轨时,大家喊着号子,撬棍顶得手心起泡,一天干下来,浑身骨头都像散了架……”
如今,随着铁路技术的飞速发展,换轨施工早已告别“人海战术”。机械化装备成为主力,精准设备的广泛应用,不仅减轻了劳动强度,更让施工精度达到毫米级。“现在的青年职工,懂电脑、会操作新设备,学习能力强,给铁路养护注入了新活力。”周华看着身边忙碌的青年职工欣慰地说。
与此同时,在成贵客专沿线,贵阳高铁工务段24岁的青年职工顾英杰操作着一架无人机缓缓升空,对这座桥梁进行全方位“体检”。
“以往检查桥梁,需要依靠人工全过程检查,不仅风险高,而且检测结果不一定很精准。”顾英杰说。据了解,传统铁路桥梁检查方式面临安全风险高、效率低、覆盖不全等挑战,尤其在地形复杂、桥隧比高的西南地区,人工检查盲区多、数据难以有效利用。
现在的无人机全过程智能化巡检系统,融合了无人机与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从航线规划到报告生成的全流程智能化。系统通过倾斜摄影构建高精度三维实景模型,基于模型自动生成精细化巡检航线;依托RTK技术实现厘米级精准定位与自动拍摄;结合AI图像识别算法,自动识别裂缝、剥落等病害,并完成量化统计,最终会自动生成包含病害位置、尺寸、等级的详细报告,并提出养护维修建议,为桥梁精准施修提供科学依据。
从周华的“肩扛手撬”到顾英杰的“云端巡检”,改变的是作业方式和技术装备,不变的是铁路职工“守护铁路安全”的初心。58岁的老职工带着“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严谨坚守一线,将线路养护的“土办法”“老经验”倾囊相授;20多岁的青年职工则凭借专业知识,以科技创新为翼,玩转无人机、智能监测终端等新设备,让铁路养护更高效、更精准。(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