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黔地无闲草,处处皆灵药”。在贵州龙里县的贵州富华药业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富华药业”)生产车间,机器的嗡鸣与中药的醇香交织——骨松宝颗粒正通过自动化生产线封装入盒,这些承载着“国药传承”使命的药品,将从这里发往全国28个省份的医疗机构。而这背后,离不开贵阳银行持续三年的金融陪伴:从2022年首笔500万元资金的“及时雨”,到累计1500万元的精准赋能,贵阳银行以“融资+融智+融情”的温度服务,助力富华药业在中医药振兴的赛道上跑出加速度。

  走进富华药业的成品仓库,浓郁的中药香气扑面而来,打包整齐的骨松宝颗粒、骨松宝胶囊堆成“药山”。“去年这两款主打产品,卖了2.5亿元。” 公司总经理文丽拿起一盒药品,指尖划过包装,“我们从原材料采购到成品出厂,要经过多道质检,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把关,就是要让患者吃到放心药。”

  这份“匠心”源自企业的基因——作为原珠海富华集团响应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布局,富华药业自落地贵州起,就肩负着“传承国药、服务健康”的使命。如今,公司不仅组建了专业研发团队,配备了现代化生产线,更手握32项专利,构建起覆盖全国主要省会城市、地级市的配送网络,先后斩获“贵州省高新技术企业”“纳税A级企业”“先进纳税企业”等称号,成为“黔药出山”的代表之一。

  “中医药是老祖宗留下的瑰宝,我们既要守好传统,也要谋创新。” 文丽带领团队在实验室检查提取工艺时提到,公司需要不断提升研发创新能力,也需要配备先进的生产设备和药品生产线,而这一切,都需要稳定的资金支持作为后盾。

  时间拉回2022年,随着“黔药出山”战略深入推进,富华药业迎来市场扩张的关键期——既要拓展省外配送网络,又要采购中药材、扩建生产线,可流动资金的缺口却成了“拦路虎”。“当时仓库里的原料只够维持1个月生产,新订单来了都不敢接。” 文丽回忆起当时的困境,仍有几分感慨。

  转机始于贵阳银行观山湖支行的一次走访。客户经理沈敏带领专班深入企业,从中药材采购周期、药品销售回款节奏,到研发投入规划,逐一梳理企业经营痛点。“医药企业前期投入大、回款周期长,传统贷款模式不适用。”沈敏说,贵阳银行当即启动“多级联动机制”,简化审批流程,提高贷款审批效率,迅速完成500万元普惠类流动资金贷款的发放。

  这笔资金犹如“雪中送炭”,为企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富华药业不仅顺利采购了中药材,更新了生产设备,保障了生产线满负荷运转,还拓展了北京、上海、江浙等地的销售渠道。“那年年底,我们的市场份额一下子提升了,这都多亏了贵阳银行的支持。” 文丽说。

  从2022年至今,贵阳银行的支持从未间断——每年500万元的普惠贷款,如同“稳定器”,让富华药业得以持续投入研发与扩张。截至目前,贵阳银行已累计为富华药业发放1500万元资金贷款,助力其稳健经营和持续发展。

  在富华药业的研发实验室里,科研人员正调试仪器,对一款新的中药复方进行药效试验。文丽指着实验数据,眼中满是期待,“未来我们将继续秉承匠心制药的精神,有贵阳银行在,我们研发的底气更足了。”

  从一颗药丸的匠心坚守,到一条产业链的协同发展,贵阳银行与富华药业的故事,正是金融赋能中医药产业的生动缩影。未来,随着“健康中国”战略推进,贵阳银行将继续深化对医药企业的服务,从资金支持到资源链接,从风险防控到发展规划,全方位助力“黔药”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当夕阳透过车间的窗户,洒在整齐的药盒上,那些印着“富华药业”字样的产品,不仅承载着企业的初心,更凝结着金融与实业共生共荣的力量——在国药振兴的道路上,爽银将与更多“朋友”携手同行,书写更精彩的篇章。

【编辑:杨茜 】关闭本页
【编辑:杨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