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市红花岗区会址消防救援站:守护与传承
中新网贵州新闻11月4日电 题:遵义市红花岗区会址消防救援站:守护与传承
作者 李宏栋 董国强
千年乌江奔腾不息,巍峨娄山雄壮绵延。1970年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会址消防救援站应运而生,肩负起遵义会议会址等一大批红色革命旧址群消防安全的重任。
五十五载风雨兼程,一代代会址消防人扎根于此。消防站以“传承红色基因、争做红军传人”为己任,用忠诚担当、无畏奋进,书写了遵义会议会址及周边建筑群55年“无火”传奇,成为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最生动的写照,持续锻造了对党忠诚的先锋队、纪律严明的示范队、赴汤蹈火的战斗队、竭诚为民的服务队。
遵义会议会址位于遵义老城,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占地40000多平方米,建筑多为砖木结构,内部珍藏1500余件文物,年接待游客超过900万人次。
由于遵义会议会址等革命旧址多为砖木结构建筑,耐火等级低,房屋内还存放着大量的珍贵文献、照片等易燃物,火灾载荷大,防火难度高,一个飞溅起的火星,一个忘记拧灭的烟蒂,每一个被忽视的消防隐患,都有可能使这栋意义非凡的小楼毁于一旦。因此,消除每一处火灾隐患,成为会址消防站必须承担的责任。守护会址,守卫遵义这座转折之城的精神标志,更成为会址消防人必须坚守的使命。
为保卫红色圣地的消防安全,消防站组建“蓝焰黔行”红旗巡逻志愿服务分队,指战员们身负五十余斤细水雾灭火装置,每天对会址群及周边的水源、道路、消防设施开展巡查。坚定的身影,成为会址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平均每天15000余步的行走,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不忽略任何一个细节,仔细排除每一个潜在的消防隐患。
55年2万多个日夜,一代又一代会址消防指战员们接力前行,累计行走4亿余步,总距离超过40万里。同时,针对老城区域人流涌动、火灾负荷大的实际,消防站深入推动“防消联勤、防战一体”建设,探索建立“123”快速反应机制和“7+4+N”联勤联训联调联战机制,不断提升“秒级响应”能力,积极“敲门入户”“摆摊设点”讲授防火常识3400余次,查改火灾隐患57000余处。
站党支部深入运用“五聚五联支部工作法”,充分吸收老城7个社区50余名有志青年,组建会址卫士消防志愿服务队,通过分批组织消防知识培训、现场实操演练,社区志愿者们化身“消防百事通”,沿街设点开展消防宣传,走进学校、商户、家庭、农村、社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防灭火常识。自组建以来,会址卫士消防志愿服务队共开展志愿服务200余次,发放宣传资料4万余份,服务群众3万余人,劝导整改火灾隐患760余条,形成了消防队伍“搭台”、志愿服务“唱戏”、人民群众平安的生动局面,播撒了“安全的种子”。
消防站在会址小楼旁设立“红星便民服务站”,十余年来积极为游客提供指路向导、寻人寻物30万人次,帮助受伤困难群众3万余人。指战员们还与游客们一起学习红色书籍,分享红色故事,在润物细无声中播撒了“红色的种子”。
自2013年以来,指战员们每个月都会主动拿出工资的小小部分汇聚成独属于会址消防的“浪漫”,同时联合地方团委、支队大队等深入驻地各个乡镇,开展入户走访和慰问助学。
十余年如一日,聚沙成塔。8万元善款化作50余名学子的书本、200余位儿童的冬衣。指战员每月自愿捐出的奶茶钱,化作照亮困境的暖阳,不断播撒着“希望的种子”。(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