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肖像·历史人物:贵州第一所公立医院创始人邓文波

  邓文波(1886—1961),名光济,字文波,号晴川,以字行。其原籍江西,先世迁居贵州,生于贵阳。邓文波在贵阳传播西医文化,创建贵州省立医院,并任院长。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 ),邓文波入县学。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邓文波考取贵州第一批官费生留学日本,先就读东京第一高等学校补习日语,两年后转入东京帝国大学法政系学习。在日本期间,他经贵阳人平刚介绍参加同盟会。1911年,邓文波毕业并获学士学位,同年回国。他因在南京被认为是“日本探子”,遭到拘押。获释后,邓文波再次到日本,转而学习医学,就读于日本千叶医科大学。1915年,邓文波毕业,获医学学士学位和“精勤赏”金牌。 此后,他在日本千叶医大附属医院担任外科及耳鼻喉科医生,同时,他也在东京中央高等研究部进修公共卫生行政。

  1918年,贵州省省长刘显世致函邓文波,聘请他回贵州创建贵州公立医院,同时寄去两万银圆,委托其购买各种医疗器械带回。邓文波欣然接受,购买医 疗器械设备后, 并约聘千叶医大附属医院医士岩濑妇佐同来贵阳, 创建贵州第 一所公立医院。岩濑妇佐是日本千叶县人,生于 1897。1915 年,岩濑妇佐毕 业于千叶医士学校,在千叶医大附院当助产士、医士,其作为邓文波的助手一同来到贵阳,后与邓结为夫妇。

  贵州省公立医院先以城南两广会馆为临时医院,邓文波任院长,省长公署随即拨款10万元在博爱路修建医院(贵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当时,贵阳还很闭塞,市民大多没有接触过西医, 前来就诊者不多。经邓文波、岩濑妇佐夫 妇的不懈努力,精心治愈一些病人后,市民逐渐相信并接受西医,就医者逐渐增多。贵州省立医院的外科、耳鼻喉科病人由邓文波负责诊治,岩濑妇佐则主持妇科诊治。1922 年,邓文波又任省长公署军务处军医科科长。1923年,云南军阀唐继虞主政贵州, 以滇黔联军军事会办名义任命邓文波为联军医院院长。 经过多年的推广,贵州西医已有较大发展,并成立贵阳县西医公会,邓文波被推选为西医公会主席。为普及卫生、医学常识,邓文波创办并主编《新医药刊》 《卫生》(半月刊) 。邓文波勤于研究,著有《中西医临症疗法汇编》《医药卫生论说集》,均由贵阳文通书局出版,《中西医临症疗法汇编》一书于解放后又修订再版。

  1931年,邓文波、岩濑妇佐夫妇又开办贵州省妇产婴科传习所,邓文波任所长,岩濑妇佐主讲婴儿接产及妇女儿童保健等。为辅助邓文波开展妇婴医疗工作,岩濑妇佐克服语言等方面的障碍,努力学习中国话,适应中国的风俗习惯,认真地工作。当时,贵阳百姓多数是请接生婆在家接生,产妇和婴儿遭遇生命危险的不在少数。传习所以新法接生,挽救了不少妇女、婴儿的生命,声名日著。

  贵州省妇产婴科传习所开办后,还开展培训班,岩濑妇佐为贵州各县有一定文化基础, 热心于医学的年轻妇女, 培训妇产婴方面的专业知识。 传习所开 办数期, 先后培养妇幼医疗保健人才百余人。

  1936年,贵州省政府派人接管省立医院,接管人员因敲诈未遂,以“账 目不清”为借口,将邓文波投入监狱。经过不断申诉,邓文波于1938年获释,被派往抗日前线服役。抗战胜利后, 邓文波、岩濑妇佐在贵阳开设济生诊所,因医术精湛,认真负责,治愈了很多患者的病痛,深受民众的信任。

  1949年11月,国民党贵州当局西逃。爱国将领卢涛等人联合贵阳各界人士组织 “贵阳市民众临时治安委员会”,维持贵阳社会秩序,迎接解放大军到来。邓文波参与临时治安委员会工作,具体负责治安委员会所设的医务室。

  行医之外,邓文波、岩濑妇佐夫妇热衷办学,将部分收入投入贵阳的教育事业,与人合办贵阳私立豫章中学,担任学校董事长。他还筹措经费,设立个人奖学金,以鼓励好学上进、品学兼优的学生。

  新中国成立后,那文波当选为贵阳市第一届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并任贵阳市云岩区人民委员会委员,贵阳市第二届政协委员。1956年,邓文波奉命筹建云岩区人民医院并担任院长。

  抗战期间,岩濑妇佐仍然留在中国。1939年,贵阳遭日机轰炸后,岩濑妇佐奋力抢救伤员, 又参加贵阳防空医疗组织,抢救受难民众。新中国成立后,她与邓文波首先开设了黔灵西路联合诊所,担任妇产科主任。1953年,岩濑妇 佐回日本探亲,并在天津参加日中友好协会。1955 年,中国卫生部部长李德全访问日本,岩濑妇佐向李德全提出加入中国国籍的要求,李德全将其入籍申请带回,交有关部门。不久,经中国内政部批准,岩濑妇佐于1956年获得中国国籍,又在日中友好协会的帮助下重返贵阳,并任贵阳市云岩区医院妇产科主任。

  1958年8月,岩濑妇佐逝世,享年61岁。遵照其生前遗嘱,家人将其大脑捐献给贵阳医学院做研究之用。1961年,邓文波因脑出血去世,享年75岁。(资料整理自《贵州二百历史名人传》《贵阳历史文化丛书-贵士名贤》)

【编辑:杨茜 】关闭本页
【编辑:杨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