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贵州新闻11月3日电(张晓芬 龙军)针尖藏巧艺,丝线绣繁华。在贵州台江,苗族刺绣有着千年历史,曾是深山中的非遗瑰宝。如今,在“锦绣计划”的滋养下,这门古老的技艺走出了村寨、走向了世界,不仅让数千名苗族妇女实现了“管着家、看着娃、绣着花、富了家”的心愿,更织就了一幅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相得益彰的生动画卷。

2025年苗族姊妹节“姊妹T台秀”现场。蔡利群 摄

  在老屯乡长滩村“妈妈制造”苗绣合作社内,十几名绣娘围坐在一起,五彩丝线在指尖翻飞,苗族图案在布帛上逐渐成形,针脚的细腻与图案的精美,呈现了合作社内忙碌而有序的劳作场景。

  “以前农闲在家没事做,现在绣绣花样就能挣钱。”绣娘张美花的话道出心声。这种“居家就业”模式,正让越来越多苗族妇女实现家庭与事业的双赢。

  张美兰的心声,是台江县数千名苗族绣娘的共同感受。这份踏实的幸福,源自2016年启动的“锦绣计划”。八年来,台江作为贵州省首个“锦绣计划巧手脱贫示范县”,累计争取项目资金284万元,搭建起“培训-基地-就业”的全链条支撑体系。从基础绣技到创意设计,专项培训让1000余名妇女练就精湛手艺;技能大赛连续举办,吸引2000余人同台竞技切磋。如今,6个省级“锦绣计划巧手脱贫(致富)基地”和3个省级“智慧锦绣”基地相继落地,16个产业基地多点开花,带动5000余名绣娘实现稳定就业,月均收入达2000元以上,灵活就业绣娘超千人,相关产业年产值达1600万元,形成了覆盖全县的苗绣产业网络。

  产业根基不断夯实,台江苗绣的舞台也从村寨集市迈向了国际高端赛场。2019年,百名绣娘合力绣制的《锦绣台江》长卷,斩获法国国家艺术沙龙展卓越工艺奖;2022年,州级传承人石传英的作品《年年有余》入选国家最高级别成就展览。而石传英带领300余名绣娘创办的浩邓民族银饰刺绣公司,更是将苗绣技艺带上了米兰时装周的T台,年接订单超500万元。

苗绣文创产品。龙军 摄

  “我们一直坚持,要让大山里的‘中国高定’既留得住传统,又接得上市场。现在我们不仅和意大利OTB集团这样的国际企业合作,还把苗绣的皱绣、破线绣这些老手艺融入现代设计,越来越多人喜欢上了我们的苗绣。”州级苗绣传承人、浩邓民族银饰刺绣公司负责人石传英说。

  文化传承的活力,正是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妇联组织牵头下,汇聚133名从业者的台江县苗绣协会正式成立,其中县级以上传承人占比达42%。与贵州民族大学的合作推动设计创新,5所“非遗小小传承人”培训基地让古老技艺在青少年心中扎根。从2022年省锦绣计划大赛斩获11项大奖,到2023年21人获评“最美贵州绣娘”,到2024年两家龙头企业获省级创新创业优秀奖,再到今年,老屯乡长滩村“妈妈制造”苗绣合作社设计的“锦绣小马”在2025年省锦绣计划创新创业大赛中荣获三等奖,这些成绩的获得充分展现了台江苗绣的精湛技艺与创新活力。

台江县长滩村“妈妈制造”苗绣合作社里的绣娘们正在一起刺绣。龙军 摄

  如今,台江苗绣的传承力正持续转化为市场竞争力,由县妇联组织拍摄的《锦绣计划10年回顾》《花开中国·台江版》更进一步展现了台江女性与苗绣的风采,让苗绣之美走向全国,苗绣与“村BA”流量、民族节庆深度融合,在姊妹T台秀等活动中完成“指尖技艺”到“指尖经济”的完美蜕变,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载体。

  一针一线绣出美好生活,一丝一缕传承民族文化。台江“锦绣计划”的实践证明,非遗不仅是历史的瑰宝,更是乡村振兴的宝贵资源,这枚穿越千年的绣花针,正绣着台江更加璀璨的未来。(完)

【编辑:石小杰 】关闭本页
【编辑:石小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