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肖像·历史人物:近现代教育家邢端

贵州肖像·历史人物:近现代教育家邢端
邢端,近现代工业教育家,著名学者,书法家,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字冕之,号蜇人,笔名新亭、野史。生于清光绪九年(1883年)农历七月四日,贵州贵筑县(今贵阳市)人。父邢以谦,素以教私馆营生,在邢端7岁时病逝。母刘氏孤身抚养邢端及兄妹三人。邢端娶妻张氏,原云贵总督张亮基之后,生有三男二女:长子邢其毅,著名有机化学家、教育家,北京大学化学院教授,有机化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次子邢其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邢其华,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教授;长女邢其穆,中学教员;次女邢其惠任职清华大学图书馆。
邢端长于山志掌故,精书法,工楷、行书,尤以楷书见长,属于科举常用的“馆阁体”,结体端正工稳,用墨饱满润泽,讲究章法布局,具有一种凝重内敛的风格。他还爱书成癖,曾长期广为搜集各种书籍和碑帖,尤其对搜集家乡贵州的典籍不遗余力,希望能对家乡的文化有所贡献。还曾与北平的贵州同乡朱启钤合作,收黔人及有关贵州古籍10余种,由他编次完成《黔南丛书》别集,朱启钤出资印刷。著有《刘贵阳遗稿》《平回纪要》《陶楼诗钞书后》《于钟岳别传》(均收入《黔南丛书》)、《清代黔人馆选题名》《明万历科进士表》《清嘉庆戊辰恩科齿录》《清代贵州乡试考官解元表》《蛰庐丛稿》及《黄山游记》《齐鲁仿碑记》《读南北史札记》《续魏书宗室传补》《山游日记》《贵州方志提要》等。他曾先后被列为《当代中国名人录》和《中国文化界人物总鉴》。1960年,其家属将其遗稿厘为诗、文、游记三类,合成一集,订名《蛰庐丛稿》,线装出版面世。
1959年,邢端逝世于北京,享年76岁,安葬于北京福田公墓。临终前将所藏书籍、碑帖数十箱,约2万册捐赠给故乡的贵州省图书馆和贵州省博物馆,实现了多年夙愿。
邢端曾在私塾读书,天资聪颖,力求上进,甚得塾师和长辈喜爱,因家贫辍学到店铺学徒,工余自修。后有一远亲悯其才智,资助其继续求学,冀其日后有成,邢端感激良深,其母亦勖勉有加。于是发奋读书,未敢稍懈,因而学识日丰,每考必胜。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中举。光绪三十年(1904年)中甲辰科进士,随后又参加朝试,点选为翰林,被授予翰林院检讨之职,时年仅21岁,成为千年以来科举考试最后一科(甲辰)的翰林。其时,江苏籍云贵总督张亮基之后,家饶资财,嘱考官为待字闺中的千金代为择婿,年轻有为的邢端雀屏中选,双喜临门,阎家欢庆。次年,以公费生赴日,人大阪工业学校,学工业制造与管理,是为首批公费留日学生。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学成归国,任奉天八旗工厂总办,翌年调任天津直隶高等工业学堂监督,这是我国最早开办的高等工业专科学校之一;辛亥革命之后,改称直隶工业专门学校,仍以邢端为校长,尽心力,培养出中国第一代高级工业人才。北洋政府时期,邢端历任工商部金事、图书馆主任、农商部技监、矿政司司长、工商司司长、普通文官惩戒会委员、善后会议代表等职。他曾参与创办中央地质调查所,结识章士钊、丁文江、翁文灏等老一辈地质学家。其后又奉命接办原由德国人开设的井陉煤矿,并任该矿总办,待遇优厚,月得工资2000银元,从此生活日渐富裕。期间,邢端在北京修建了一座公寓,举家前往。民国16年(1927年),奉系军阀张作霖把持北京政权,为政不仁,邢端厌倦官场生涯,愤而辞职。由于生活不匮乏,闲云野鹤,吟诗作赋,乐于施人,周恤亲故。因其长于方志掌故,常与同道如安徽的周学渊、长汀的江庸、绍兴的周肇祥、江安的傅增湘等,乐游四野,各写游记,刊于当时的《艺林旬刊》(后改月刊)。期间,国民政府曾要他出山,昔日旧友也多次邀他参加国民政府工作,均被婉言谢绝。
民国26年(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人占领北京,邢端久居京师,又是前清翰林、日本留学生,故日本人千方百计要他出来作官。邢端坚持民族气节,不与敌伪往来,参与书写《武庙历代名将传赞》刻碑以明志。所书《戚继光传赞》等,今存拓片。其知交钟子年在《蛰庐丛稿》序中言:“若夫涉历仕途,负干局之目,初不以崖岸自异,而时当外寇内奸嘘毒助沭,独能鸿冥蝉蜕,葆民族气节,予当世以共见,此其事为难,而操心虑患为弥苦矣。向使君非遭此巨变,乌足见其确乎不可夺之守哉?”在日伪统治下,北平物价飞涨,生活困难,他便替人写字,通过瑞璃厂的店铺订出润格,卖字为生,并成为养家糊口的主要经济来源,幕名求书之人接踵而至。民国34年(1945年)抗战胜利后,李宗仁曾宴请过他,翁文灏、张道藩、何思源等国民党要员都相继登门拜访,希望他出山为国民政府效力。但他视宦海为畏途,不改初衷,仍过着家居生活,潜心研究学问。
1949年北京和平解放,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主席宴请包括他在内的10位在京的前清翰林,他对此感到莫大光荣。周恩来丰富的知识、卓越的才干给他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敬佩之情溢于言表。1951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三十周年纪念大会上,邢端在怀仁堂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并与毛泽东亲切交谈,做诗唱和,当场书写了著名国学家夏仁虎作的诗,收集在《毛泽东当代书画集》中。1951年中央文史研究馆成立,邢端被聘为馆员,同时又任北京市政协委员。邢端一生经历了清政府、北洋军网政府、国民党政府以及人民政府几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历尽沧桑,感到生活在新中国才是幸福的。他在晚年,也投身于各项社会活动,表明了对新中国的热爱。平时,邢端多与傅增湘、章士钊、陈云诰、郭风惠、许宝蘅等文人高士在稀园诗社诗书唱和。1954年,应成都有关部门约请,邢端为成都杜甫草堂书写杜甫的《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制成木匾,悬挂于杜甫草堂内。(资料整理自《贵州二百历史名人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