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肖像·历史人物:国民革命军第1军军长张卓

贵州肖像·历史人物:国民革命军第1军军长张卓
张卓,抗日将领,国民革命军第1军军长,陆军中将,中央步兵学校教育长,第29集团军副总司令。字永德,号叔达。生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贵州台拱厅(今台江县)施洞人。早年就学于镇远官立高小,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任教于施洞口区立两等小学。民国5年(1916年),考入保定军官学校,毕业后,进日本成城军校和日本士官学校第13期。民国10年(1921年),毕业回国后至北伐战争期间,历任北伐国民革命军排、连、营、团长,第10军咨谋官、教练官,第14军赖世璜部师参谋长,第6军参谋长,第60军17师、28师副师长。民国18年(1929年),王俊筹建南京中央步兵学校(简称步校),蒋介石兼任校长,王俊任教育长,张卓调任步校任职。民国24年(1935年),晋升少将。民国26年(1937年),张卓任教育处长。日军占领南京后,步校首迁湖南湘潭。次年,步校再迁广西全县咸水镇,张卓接任教育长。年底,又迁广西洛容县的洛垢镇,在这两地培训毕业生1600余人。民国28年(1939年),步校再迁贵州遵义,张卓续任教育长。民国30年(1941年),张卓兼任遵义警备司令。同年4月18日,调任第1军军长。赴任前,向军政部请假回老家台江施洞,变卖田产,还请步校所欠职工薪金后方去就职。民国33年(1944年),灵宝战役失败后被免去军长职务,调任黄埔军校第七分校副主任兼新疆警备区副总司令(胡宗南兼任主任)。离任时,第1军军部人员用卡车暗送金条,张卓坚决拒收。抗日战争中,张卓参与著名的豫西战役。胜利后,美国总统杜鲁门为了表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世界和平做出卓越贡献的各国功臣,分别授予他们金叶、银叶“自由勋章”,张卓获银叶自由勋章。民国50年(1946年)7月,免去七分校副主任。同年,被国民政府提名为台江国大代表候选人,当选后,于11月15日参加会议。会后,任胡宗南第29集团军副总司令。民国37年(1948年)9月28日,晋升中将。是时,胡宗南部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击败后,张卓回贵州参与各正伦布置的“总体战斗计划”。后谷正伦组建“贵州省反共自卫训练团”,任命张卓为训练团指导官。
贵州解放后,张卓于1950年底隐居遵义,1951年辞世。
张卓一生俭朴,公私分明,工作严谨。在他的办公桌上,常见一块糖瓷牌,亲手“敬事守法”4个大字,以为座右铭。生活上他一直是每餐两荤两素一汤,由于他为官清廉,毫无积蓄,离开军队,穷困潦倒,与妻杨氏携手女寓居遵义时,靠制作六方蜡烛出售维持生活。张卓接任中央步校教育长时,不拉私人关系,只带随从副官一人上任。步校为他配备专用小轿车,他上下班却往往步行,也不让子女乘坐。时名机关“特别办公室”亦多,专供主官自由开支,常形成长官囊中之物。张卓任步校教育长,公开宣布,在他任期之内,凡有关经济事宜实行财会独立,教育长不插手过问。一次,军需处长罗涤生克扣军饷假以结余相送,张卓分文不受,反撤罗的处长职务。到遵义后,遵义帮会头子张绍奎以金条作礼,也被张婉言谢绝。张卓曾主持中国近代第一部《步兵操典》。在抗日时期,张卓任教育长的步兵学校,曾接收新四军游击训练班数十名学员,叶挺还指派两名新四军军官担任教官。民国37年(1948年),苏联援助一批战车防御炮,以此成立炮兵51、52、53团,由苏联顾问团团长朱可夫指派5名顾问在步校协助培训。
张卓参加了抗日战争中的豫西战役,期间,坚持能攻就攻,不能攻就退的实事求是的作战方针,保存了国民革命军第1军大部分主力和官兵的性命。民国33年(1944年)5月上旬,日军攻占平汉铁路上的重要据点许昌,其主力立即向西迁回,连陷郑县、禹县(今禹州市)、襄城、临汾(今汝州市)、鲁山、伊川及洛阳龙门,兵临第一战区司令长官部驻地洛阳城下。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胡宗南为防止日军经灵宝、潼关进入陕西,急令驻华县的第1军(假番号为新3军)军长张卓,指挥本军第167师(假番号新3师,师长王隆玑)、第57军第8师(师长吴俊)及装甲兵第2团特务连、重炮一个营、野炮两个连,占领灵宝县城、晓峰镇一线,构筑阵地由西向东的日军。张卓率军于5月11日由华县出发,12日中午在灵宝火车站下车,时日军已经攻占混池县城和英豪镇,并攻到陕县观音堂附近。张卓急令先期到灵宝县城附近的第8师23团(团长何国祥),沿陇海铁路开赴陕县张孝以东10里及两侧高地,占领阵地迟滞日军,以掩护主力部队集中和进入阵地。第23团节节抵抗,与日军激战5昼夜,于18日夜间向灵宝转进。当天陕县县城失守,日军迅速推进。5月21日,张卓按胡宗南命令,指挥部队占领周家山、晓峰镇抢修工事。5月26日,第57军军长刘安祺率97师(师长傅维藩)乘火车到达常家湾车站,在朱阳镇附近集结的第16军第109师(师长戴慕真),二个师奉胡宗南命归张卓指挥。由于胡宗南错误认为日军兵力薄弱,主张进攻。早在5月25日,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蒋鼎文就已下达反攻命令,张卓认为准备不够一再推迟。5月31日,第34集团军总司令李延年令马法五第40军,刘越指挥第14军、第47军于6月1日,向陕县日军发起反攻。开始时进展尚属顺利,攻占了日军一些据点,但到6月3日,天下大雨,进展即便缓慢。4日起,日军开始反击,5日更加猛烈。李延年又以第109师的两个团增援第9师方面,但仍未能阻止日军攻势。6月6日,反攻部队逐次退至虢略镇以西。6月7日,日军攻占中国军队前进阵地,6月8日开始攻击主阵地,中国军队守卫虢略镇以南的北岳渡、南岳渡、石家山等阵地于6月10日上午被日军突破。这时,整个灵宝战场上的情势已十分危急。张卓向胡宗南报告,要求向后方转移阵地。但当时社会舆论纷纷谴责胡宗南在西北屯兵数十万之众,多年来未出一兵一卒,为何在豫西一战即不能抗击日军之进攻?于是蒋介石于9日夜和10日下午两次打电话给胡宗南,严令死守虢、灵一线阵地,无论何人都不准向西撤退,否则按连坐法枪决。6月10日傍晚前,张卓到晓峰镇以西察看前方战况,已知无法挽回败局。张卓刚回到指挥所,就接到李延年转达蒋介石命令的电话。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张卓仍继续给胡宗南打电话报告“战况已万分危急,如不转移阵地,恐有被日军包围歼灭的危险”。10日夜12时,李延年得到胡宗南批准后,打电话给张卓,下达了撤退命令。当第1军退到潼关一带时(当时军指挥所设在潼关外麻庄河附近),发现日军并未以大部队追击,追到阗乡附近的日军小部队也于12日后开始后撤。后得知,日军主力已转调方向,攻打湖南长沙。张卓在战后被撤去军长职务,但其果断向长官提出撤退意见,既保存了保卫大西北的有生力量,又保存了许多官兵宝贵的生命。(资料整理自《贵州二百历史名人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