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肖像·历史人物:当代女书法家萧娴
萧娴(1902—1997),字稚秋,号蜕阁,自号“枕琴室主”,自署“黔南萧娴”。贵筑县 (今贵阳)人。 当代女书法家。
广州是我国接受西方文明较早的城市,1915年就建成了12层高的大新百货大厦。大厦落成之日 ,萧娴随父前往祝贺,写了一副一丈二尺长的巨联,上书“大好河山四百兆众,新辟世界十二重楼”,字体雄放劲健,气派大方,众皆惊讶。她又当场书“壮观”两个大字,端庄秀雅,人们见她只是一位年仅13岁的女孩,不由得拍手叫好。此事在广州引起轰动,她被誉为“粤海神童”,广州宝化照相馆挂出了她的照片,题为“女书法家萧娴”。

其实,萧娴并非“粤海”之人,而是来自西南大山中的贵阳,家住城内金井街(今富水中路)。父亲萧铁珊为贵阳名士,精于诗文书法,是爱国团体“南社”成员。萧娴母亲早逝,3岁时便随父到广州。清宣统三年(1911),孙中山领导革命党人发动广州起义,年幼的萧娴便为革命党人秘密传递消息。她常随父亲参加柳亚子、陈去病等组织的南社活动,被称“南社小友”。孙中山在南社笔会上偶然遇到萧娴,破格把她发展为国民党“特别党员”。
萧娴生活在一个大变革的时代,辛亥革命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统治,宣扬民主、提倡女权,打破了千百年“女子无才便是德”的陈旧观念。她8岁时即自弄笔端,13岁时入广州美术专科学油画,又师从岭南画派名师高奇峰学画梅花,19岁时成为广州书法社会员,书法已见功底。她临写的篆书《石鼓文》、隶书《石门颂》、楷书《石门铭》和金文《散氏盘》都很出色,曾应邀与谭延阁、高剑父等名宿一起为二沙岛风景区题写碑刻。她父亲的友人将萧娴临写的《散氏盘》 册页带到上海,册页辗转传到康有为手中,康是碑版体书法大家,见后称赞不已,欣然赋诗,诗云:“笋女萧娴写散盘,雄深苍浑此才雄。应惊长老咸避舍,卫管重来主站坛。”他认为萧娴书法造诣极高,堪与晋代女书法家卫铄和元代女书法家管道异并论,可谓“卫管重来”。萧娴后来随父到上海,拜康有为为师,书法更加精进。
1927年,宋庆龄在广州组织书画义卖,筹款支持北伐,萧娴的作品最为畅销,宋庆龄亲自给她颁发了奖章、奖状。萧娴到香港后,辛亥元老、书坛巨擘于右任在报刊上著文介绍“女书法家萧娴”,称其“行楷精良,篆隶奇古”,是“卫管复生”“女书家中,实罕其匹”的奇女子。萧娴才华横溢,声名远播,在20世纪20年代即成为独步书坛的女书法家,南京、上海、广州、香港的报刊上常刊登其作品,其作品还被收入《海上名人书林》。
1923年,萧娴与德国留学生江达结婚,从此定居南京。江达是工程技术人员,耿直清高,不慕功名,与萧娴情趣相投,两人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抗日战争爆发,她由南京到上海,又由上海到九江、重庆、成都,颠沛流离。她在成 都偶遇金陵大学教授王东培,王东培善画野梅, 以行草笔法入画,两人成了忘年交,在成都举办了王东培、萧娴书画展。抗战胜利后,她与江达一起回到南京。
1949年南京解放,萧娴进入华东人民革命大学。1954年,经章伯钧推荐,萧娴与江达加入了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并被聘为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她将南京玄武湖畔的房屋捐出,在百亭子后建小屋两间,小屋周围竹篱环绕,种有桂花、蜡梅、葡萄,将其命名为“枕琴室”,自号 “枕琴室主”。
“文化大革命”后,萧娴迎来了“第二个春天”,她奋笔疾书“明月千家满,春风一夜来”。此时她已年逾花甲,逢盛世而书法益精,她说:“娴老矣,而书尚不能老,若天益以寿, 更奋十年秃笔,则书之老境庶几可及。”心情舒畅, 时间充裕,受人尊敬,使她的书法创作迈向艺术高峰,进入创作的辉煌时代。她曾受聘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当选为江苏省书法协会副主席、南京市书法协会名誉主席,与林散之、高二适、胡小石合称“金陵四大书家”。
萧娴幼年即离开贵阳,数十年不忘桑梓,作书每落款 “黔南萧”。1983年,她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在贵阳举办书展,恰逢南京电视台为她拍摄艺术专题片,白头还乡的萧老心潮澎湃,赋诗一首:“年年江表度重阳,老去他乡念故乡。想见娄山关山雁,正街明月叫晨霜。”她用篆、隶、行三体写了“真”“善”“美”三个逾丈大字,表现了她的书法特点和艺术追求,又奋笔写了 “飞檐甲天下, 落影秀寰中”,把“甲”“秀”二字隐含其中。1991年,她再次回到贵阳, 将平生书法精品百余件“敬献故乡人民”。1993年,萧娴先生书画陈列馆揭幕,她带着孙女和学生第三次回到贵阳,并于次年在贵阳出版《萧娴先生书法集》 。
1997年,萧娴在南京去世,享年95岁。南京文艺界为之举行隆重的遗体告别仪式,悼词中说:“萧老的人格精神和艺术作品, 都是值得深入学习和研究的遗产。”(资料整理自《贵阳历史文化丛书-贵士名贤》)









